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7300年前的“微笑”

2019-05-27 09:37   

5月26日,与会专家交流发言。

5月26日,与会专家发言交流。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整理

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关于头像性别,目前研究者大约有两种意见,一说女性,一说男性。

女性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双墩陶塑人头像塑型端正精细,形象生动可爱,认为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形象。

男性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双墩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很多陶祖形陶釜支架,可以理解为双墩氏族人们对男性的崇拜。

实际双墩陶塑人头像完整器物形制是什么样子并不清楚,从保存情况看没有准确的信息可以显示出其性别,上述性别应属推测。

双墩陶塑人头像刻纹应该归于双墩陶器刻划符号类,其内涵“天、地、人”认知,是“天文历法”标志性符号,在淮河流域一脉相承传承几千年,是淮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通过对双墩陶塑人头像的观察和分析,加深了对这件陶塑人头像的认识和进一步深化解读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头像刻纹是“雕题纹面”民俗观念的情况下,提出了头像刻纹应该与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春秋墓实物遗迹进行比较研究的新思路新观点,将助推这件双墩陶塑人头像向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发展。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石峁、良渚和石家河玉石神像人像额首冠面上出现的装饰,都属于头徽一类的装饰。一系列的发现表明,头徽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史前末期,不仅已经出现,而且成为了流行风,它的存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头徽的流行,可能是在良渚时期形成的趋势。由于双墩遗址陶人面的发现,似乎说明头徽的出现还有更早的源头。

史前头徽的出现,看是小事一件,却又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事件。头徽既是不同文化不同部族的象征符号,互相区别,一方面突显的是政体区别,又或者是军武的区别,这在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对立与对抗。这样的时代,可能离文明出现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前夹炭末陶塑人头像,不愧是一件由远古祖先创造出的弥足珍贵的精美艺术品。它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该头像进行了研究。

在仔细地观察了双墩人头像的资料后,本人仅从体质人类学角度提出以下不成熟的见解:关于陶塑人头像所反映的年龄问题,如果从该头像的面部特征看似乎比较接近青少年个体,但颇为发达的眉弓又与青少年的特征明显不符合。关于陶塑人头像所反映的性别问题,许多学者在讨论该人头像时,多半认为它应该是代表了年轻的少女,但如此显著突出的眉弓又绝对不是女性的特征。

综合该塑像所反映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来分析,其具有低而宽阔的面形、明显突出的眉弓、较厚的唇部、较大的眼裂和欠发达的上眼睑皱褶。这些特征似乎均与先秦时期“古中原类型”居民比较相似。

Shao-Lan Hertel 何小兰(德国)  德国美术史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生

从描述性学名“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到具有幻想色彩的“微笑女神”、“萨满女巫”和“淮河之母”,1986年安徽双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头像残片(现藏蚌埠市博物馆)近年来收获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头衔。

2018年10月初,新华社报道《你该拥有怎样的美名?7300年前的“微笑女神”》宣传了于同年9月启动的针对该文物的全球征名活动,并公告了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与行业内外各方人士共同聚焦这件作品,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话语背景下,借助中国绘画及雕塑中的诸多视觉形象,从艺术史视角对“微笑”进行初步的图像志解读。

虽然从形态学上讲,微笑似乎是一种普遍而固有的人类现象,但在各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微笑被赋予丰富的社会、文化及政治含义,其复杂程度不亚于所谓的“中国艺术史”本身。在罗列和解读中国视觉艺术中关于微笑的各种定义之余,“识别微笑”的尝试也反映了一种当代立场,即试图对“最古老的微笑”这一猜想所具有的文化史意义进行阐释。

顾万发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

双墩陶人首额头图像应为太阳符,与常见太阳图像相似,之所以增加线条,是为了与整体风格相符。也可以理解为是太阳22度晕及46度晕。总之,可以简单地称其为太阳。

其与眉的组合与太阳的22度晕的切弧及亮光造形也相似。这样的材料在肖家屋脊玉神祖上出现过,但是其在冠上,这示意人首相当于太阳22度晕及真太阳,也即该玉神具有太阳特性的神祖。这与双墩陶人首额头图形及其首的组合是不一致的。

另顺山集遗址的陶塑面额头有菱形,是太阳的一种典型大气光象,利于论证双墩陶人首额头图像与太阳相关。三星堆铜人首神兽面额头有可能是太阳的圆符,中亚、美州等地青铜时代、玛雅时期也存在在额头表现太阳的案例。

综合地看,可以讲双墩陶人额饰太阳的做法是一个历时久远的国际文化现象。双墩陶人为何在额头表示太阳,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古代存在重视额头的文化。重视额头有视觉学、相面术、中医、松果体现象等主客观原因使然。

双墩陶人额头图案为太阳造型还有一些重要证据:额头在齐等东夷之地名为颡,而颡名由来可能与东夷扶桑有关,而扶桑正是太阳树。汉代神物在额头常有树,林巳奈夫先生认为其为社树。这些非常有利于论证额头与太阳关联的问题。双墩陶人面饰圆点,显系学术界早已言明的纹面习俗。

该陶人的纹面主要在一般所谓的法令区,其中一个作用是增加视觉威严。这与其具备神性的身份也是相符的。另依海南黎族民俗学材料,面纹在颊能带来“福魂”,这也利于理解双墩陶人纹面的吉祥胜意。

双墩陶人与太阳有关,为何为女性呢?我们认为值得提及的是:世界范围内都有太阳女神文化,在欧亚早期文明中尤其丰富,即使晚些时候,还会在不同地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表现。双墩陶人首所属的双墩文化应属于相应的氏族社会阶段。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等文献及卜辞中也有相关材料,有助于表明历史上存在太阳神为女神的现象。

王吉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双墩遗址,从宏观上看,与同期文化相比,具有普遍的共性。而从微观上看,又具有明显的个性,遗址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们对7300年前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

个性的表现让我们无法认可双墩遗址是一处普通的史前聚落遗存,个性的表现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淮河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程度。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才显现出了双墩遗址在早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曾经发掘过的遗址又再度发掘的原因。

在淮河中游地区,当研究者涉及到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时候,就会自然想到相邻地区的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濉溪石山孜等等。但是,这些遗址所具备的共性,一是年代的大体相当,二是制陶工艺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接近。但在内涵上,双墩遗址却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现象,具有潜在研究空间和再发掘的价值,值得我们从深度、广度或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做进一步探索,力图通过考古资料,让学术界彻底了解这处早期遗存在淮河中游乃至整个淮河流域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引领意义。

24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