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春怡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又称“减负三十条”。小半年过去了,很多家长发现,不仅孩子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竟然还有加重的趋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会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加餐”,“减负”反而给校外培训机构趁机涨价提供了借口。
现状:培训机构涨价花样多
“一次交一年的费用,有什么回馈?”“一套舞蹈服。”“以前不是还有拉杆箱吗?”“早就没有了,收费已经很低了,就算家长不要舞蹈服,也不能便宜……”
5月26日上午,在位于宝龙城市广场楼上的一家艺术学校,彭女士趁着双胞胎女儿学习舞蹈来到前台,向接待人员咨询收费事宜。两个女儿今年9岁,学习舞蹈已经三年多,虽然近两年收费标准没有明显变化,仍是每年每生2400元,但在彭女士看来,由于赠送礼物明显减少,等于变相涨价。
“刚开始每个月180元,没过多久就涨到200元,这两年虽然没再涨价,但以前三天两头送的小礼物基本上没有了。”彭女士向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两个孩子每人每月400元,每年仅账面支出就4800元,还有四季服装,“六一”、“元旦”的演出服等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家庭投入的经济成本。
说到经济成本的增长,她抱怨道,“说是交一年的费用就送跳舞服,其实也只送两件。当初学校为了固定生源,还会加送一件夏季上衣。等翻过冬天再次缴费,再赠送一套冬季练功服,自己几乎不用买服装,现在什么都要自己掏钱。就连学校搞活动,也需要家长自己给孩子化妆,以前都是学校请人来为孩子们统一化妆,学校真是越来越会省钱。”
家长:只能被动接受
面对收费上涨的现状,家长也只是抱怨而已,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要么不上,上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是大家普遍的心理状态。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培训班属于“刚需”。
事实上,在升学压力之下,培训班在家长眼中和住房一样,同样是刚性需求。“学都学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市民周先生的孩子学习钢琴,他称,钢琴课同样存在涨价的嫌疑,尽管校方的理由是“级数增加,收费增加”,但在提高收费之外,每节课的课时也明显减少,“从1个小时减少到50分钟,上次还说是40分钟,当时我就不乐意了。涨价要说在明处,你不能随意减少课时。”
尽管遭遇到了种种“不公”,家长却很难有应对之策。退出,之前几年的努力可能化为乌有;换个学校,孩子适应新老师需要一个过程,结局难料;最难克服的,还是地域限制,培训多在周末,选择一个离家近的机构无疑能够节约更多时间……
“学校举办活动,有特长的孩子更能融入集体。”说到接受课外培训的初衷,周先生表示,“小学入学的时候,老师曾统计过班里学生的信息。在‘有何特长’一栏,每个学生都有特长。当时真庆幸自家孩子也学了一项,要不然这一栏只能空着。”
培训班:办学成本上涨
淮河晨刊记者注意到,对于涨价,各家培训机构的说法其实并不一致,有的机构甚至不承认收费上涨。
“我们一直是这个标准,几年没变过。”在宝龙城市广场,一家培训机构面对记者的质疑,坚称自己并没有涨价,“刚开业的时候是搞过一段时间优惠活动,回馈小礼品、加送两节课之类的,活动早就结束了。”
与此同时,这位前台工作人员也表示,物价上涨、场地费增高、师资费用上升等原因,大幅度提高了办学成本,“现在培训学校陆续在开,优秀教师非常抢手,老师的工资一直在上涨。”
一家少儿绘画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则坦言,教师的招聘、培训产生的成本等,最终都会反映在学费上,“涨价其实是必然的,租金在涨,人员工资也在上升,这些肯定会包含在学费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升级教材,提高服务质量,尽量让你们觉得钱花得值得。”
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应试教育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凸显。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手给全国中小学生送来了一份大礼,即《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减负三十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可以说,“减负三十条”是对中小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课余活动到课外辅导,都进行了约束和控制,希望以此举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对于“减负三十条”能起多大作用,不少老师和家长持观望态度。“说是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被严格控制,但它管不了家长。看似给学生减少了学习负担,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上课,回家后还有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等着他,一样休息不了。到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却明显重了。”一名省级示范中学的班主任老师透露,教育部门要求减负,最烦恼的往往是家长,除了两头成绩优异和“掉尾”的学生,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与其在校外请人补习文化课,不如留在学校,由任课老师对孩子进行辅导更有针对性,“更了解学生,更明白大纲”。
减负,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目前的政策看,尽管行政力量已经用到最大,但想要单纯地依靠政策来降低学生负担并不现实。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必须理性地看待学业负担与竞争压力之间的关系,家长的焦虑也并不奇怪。”孙勇,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曾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在他看来,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虽然教育部门对于减负问题已经细化到年级、时间,但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依旧,对课外辅导的需求仍然很大。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得不将视线转向校外。于是,培训机构收费“节节高”,便顺理成章。“谁都想给孩子减负,家长自己也不想让孩子这么累,但在强大的择校、升学压力下,裹挟着家长无法放松下来,只能在八个小时外做文章。” 孙勇认为,只有改变“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对象”的惯有逻辑,改变“分数就是一切”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标准,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让教育回归到立德、育人的本质属性上,才能真正让“减负”从空中楼阁落到实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