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丁海燕: 孩子能自食其力就是最好的回报

2021-07-19 07:5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瑾

虽然是暑假,但丁海燕仍然操心着她的学生。7月16日上午,她将防溺水的提醒发到家长群里,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又拿起电话来叮嘱几句。“有什么事情就会想到孩子们,习惯了。”她对记者笑笑说,孩子成长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特殊儿童更需要关注和关爱。

丁海燕是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担任听障五年级的班主任。别看班里就11个学生,但是要操的心可一点不比几十个孩子的班级少。回忆起5年前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她至今历历在目:“孩子们太小,没受过专业训练,手语要么不规范要么干脆不会,老师们一大半得靠猜。”其实,简单的生活需求还好办,最难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简单的“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下!”普通孩子可能两遍就学会了,但是聋哑孩子需要学上一两个月。“因为孩子们只会模仿,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比划上课,而不知道需要起立。”丁海燕笑着说,不少残障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很短暂,常常上课五分钟就开始神游天外,甚至离开座位自行其是。

对这样的孩子,讲道理效果并不理想,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比如说,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们就在课堂中间穿插几个小游戏,换个思路当休息。老师花点心思受点累,孩子感兴趣就能慢慢跟上了。”丁海燕说,残障孩子更需要肯定和鼓励,所以她尽量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把笑脸留给孩子们。

丁海燕与特教结缘于23年前。1998年,她从肥西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特教教师。事实上,填报志愿时她只想做一名普通的教师。到了工作岗位上,她才真正理解特教的“特”——眼前的孩子不仅听不到、说不出,有的甚至还伴有其他障碍。丁海燕的很多努力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丝涟漪。但是她没有气馁,而是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喜同忧。孩子们想家了、生病了、衣服破了、头发长了、要洗澡了、生活用品用完了,她都记在心上。天冷了提醒添衣,不开心了上前劝慰,带孩子洗澡,帮孩子剪头发剪指甲,像妈妈一样每件事亲力亲为。

这些年来,丁海燕一直记得一个叫华华的学生,失聪并伴有智力障碍,九岁才上学。丁海燕在她身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好不容易有了起色,但因为母亲病逝,华华刚上两年学就面临辍学。“我特别心疼那个孩子,她不上学的话,将来出路在哪呢?难道一辈子就这么过了吗?”于是,丁海燕一次次去找家长,面对各种拒绝的理由,她一次次承诺:保证照顾好孩子生活,家长这才把孩子送回了学校。如今,华华已经从学校毕业,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工作贴补家用。

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丁海燕所带的第一届班级就获得蚌埠市文明礼仪示范班称号。九年中,孩子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奖项不下百个,全班11人中就有3人获得市级三好学生称号,班级还获得安徽省先进班集体的称号。毕业时,10个学生考上了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聋人高中,打破了建校60多年的升学纪录。

2015年,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次年又成立了劳模工作室。丁海燕也从一个班级的老师,变成一群人的带头人。为了帮青年教师备课,她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她先后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主持市级课题2个;共同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各一本和1套(10本)班主任研修成果集,摸索出具有蚌埠特色的特教方案。去年,工作室报送的课例获得了全国特等奖,创新发展成果获得了国家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室,丁海燕则获得了全国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称号。

“现在我的同学中不少都转行了,我当年也有进入普通学校任教的机会。但是想来想去,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采访中,丁海燕说,特教老师可能体会不到普通教师“桃李遍天下”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付出。但是20多年来,看着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自食其力,从事广告设计、软件开发,还有的回到母校任教,还有的建立了工作室从事服务听障人群的公益事业,丁海燕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她说,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孩子能够独立自强,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编辑 王保童

24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