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建平 文/图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主持人语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对普及湿地生态保护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于2018年6月启动,计划至2020年8月向省政府提出申请,报请国家林草局检查验收。日前,《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正式下发,该方案把主要任务做了分解。
我市“创湿”行动启动后,本报记者即以《创建湿地城 先过这三关》为题,就湿地管理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湿地保护率偏低、管用矛盾突出,水体污染较严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探讨相关解决办法。数月过去,目前我市“创湿”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实现共建共享?《深读周刊》本周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和水利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座谈探讨,梳理出了一些精彩观点。
◇湿地污染加大,湿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增多,天然湿地减少,湿地功能和生态效益下降。
◇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工作,需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李德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
◇水质是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核心问题,水质较差是创建面临的困难之一。
◇“流水不腐”,让水体活起来、动起来,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长久之策。
冉凡荣 市水利局总工程师
◇市、区两级政府为三汊河湿地保护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效果有目共睹。
◇三汊河今年水质情况总体良好,但是北淝河两个监测点仍发现企业有偷排现象。
姚 昆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
深度对话
“创湿”有哪些“家底”?
全市湿地面积60790公顷,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制度体系、保护机制正在完善。
主持人:蚌埠湿地资源有哪些特点?在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德成:蚌埠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是我省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湿地面积60790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84%。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种,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宝库。
针对湿地保护,我市在机构设置、规划编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成立了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指挥部,在刚刚完成的市级机构改革中,把原属国土、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的相关职能,集中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单独设立了湿地管理科。湿地面积超过6%的县区,在此次机构改革中都要成立相应的湿地管理机构,涉及三县和禹会、淮上两区。其他区要求有专门人员从事实湿地保护管理执法工作。
2016年编制完成了《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规划期内拟建成沱湖、天井湖2处国家重要湿地,建成淮王鱼、芡河2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天河、两河(浍河、怀洪新河)两处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省级;初步建立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全面保护现有湿地,确保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6.08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以上,重要河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8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建立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公众参与、部门协作的政策机制,基本形成制度完善、支撑有力、主体明确、公众参与的湿地保护新机制。
继《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之后,我市还将加强地方立法,制订《沱湖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姚昆:三汊河湿地管理处是省内编制齐全、比较规范的湿地管理机构。省林业部门多次组织,各地市也自行来三汊河学习取经。管理处是正科级别,事业编制8人,人员配备方面让很多单位羡慕,每年预算经费充足,各项管理保护工作开展有序,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重要湿地。
李德成: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国际湿地城市提名指标内的一些项目,我们还没有开展,或做的不够好,比如规划方面,还有固镇、怀远两个县级规划没完成。沱湖自然保护区四至不清,核心区、保护区、缓冲区范围不明,尚待进一步明确。
湿地环境如何提质?
水质是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核心问题。湿地保护率最低的县区不到指标的四分之一。
主持人:全市水环境、湿地环境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湿地保护率偏低、管用矛盾比较突出的难点如何化解?
李德成:湿地保护管理必须从水资源的特点和属性入手,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从保护湿地开始。近年来,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湿地污染加大,湿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增多,天然湿地减少,湿地功能和生态效益不断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
冉凡荣:水质是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核心问题,水质较差是创建面临的困难之一。人口集聚地污染是最大污染源,这也是所有城市的共性问题。我市污水管网不够健全,有些路段只有雨水管网,没有污水管网。雨、污混接、漏接,混排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沿龙子湖边的19个排水口,14个都有不同程度排污。所以说截污问题是市区湿地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湿地是“地球之肾”,但过去大家都不重视,近年观念有所转变,认识到湿地环境、水环境的改善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湿地环境,无论是保护意识还是保护措施,都需要加强。
姚昆:三汊河湿地内共设了8个水质监测点,今年水质情况总体良好,但是北淝河的两个监测点,发现仍有企业偷排现象,尤其是下雨前。湿地上游有一家骨制品厂,污染非常严重,我们发现后立即报请相关部门取缔了这家工厂,避免了大范围污染水体环境的恶性事件。巡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市区与固镇县交界处,有倾倒垃圾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纳入污水处理系统,这是个管理难点。
李德成:有些项目占用湿地,挖鱼塘做养殖,河道上盖房屋等,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需要明确执法主体、加强综合执法,尤其是要加强乡镇基层执法力度。各县区退网还湖、退耕还湿等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效果很好,相信基层政府还会全力以赴,继续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率是一项硬性指标,各县区很不平衡,最少的县区只有15%,不到满分指标的四分之一。各县区要对近年来湿地被侵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加强退网还湖,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有效增加湿地面积,采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采取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形式,把全市的湿地保护率从42.48%提升到60%以上。
哪些措施防污治污?
让水体活起来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长久之策。三分建七分管。向社会招标购买服务。
主持人:湿地主要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排污、农业面源污染等,有哪些治理措施?
李德成:湿地是是生态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具有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这个观念要全面普及。
姚昆:目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多了一项自然资源保护的项目,主要看任期内有无涉及自然资源、环境安全的重大事件,在山、水、林、田、湖、草等方面有无突出成绩,创建了哪些品牌等。
冉凡荣:城市水系一旦缺乏有效补给,缺乏流动,就成了一潭死水,如果再持续排进污水,必然造成水体恶化。这是城市水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一个原因。“流水不腐”,让水体活起来、动起来,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长久之策。因此我市布局水系连通工程,开挖天公河和天龙河,沟通市区南部水系,利用天河、淮河与龙子湖、张公湖的的水位差,引来天河、淮河的清洁水源,以自流形式注入到迎河、张公湖和龙子湖,目前天公河已通水,大家可以到张公湖看看,效果十分明显。天龙河方案即将实施,计划有每秒二三十立方米补水能力,不到一周就能把龙子湖的水换一遍。
淮河以北城区未开发前,多条纵横交错的沟渠构成网状布局。后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填掉了几条沟,河网水系被破坏,结果一遇较大降水,部分城区就会受淹。淮上区目前正在恢复部分渠段,自淮河闸上引水,加强区内水系连通,改善水质,同时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水质改善了,水环境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态平衡才有可能。
初期雨水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因为配建不完善,雨水管收纳过多,平时有污水沉积,城市路面清扫垃圾也有部分进入雨水管。在有较大降水时,大量雨水将管道中沉积的污染物冲起,污染水进入河湖水体,形成雨水初期污染,也称“15分钟污染”。解决初期雨水污染,可以在雨水干管终端设置截流设施,收集前15分钟污水,收纳入污水处理系统。
降低城市生活对水质的污染,加强风险管控,必须要有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网资料。如果资料完整准确,龙子湖排查治污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建议地下管线施工后,由第三方验收,主管部门确认,杜绝漏接、混接,保证管径、材质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完整信息全部录入地下管网系统。
河湖管养机制喊了很多年,“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等,措施很多,但切实落实的不多。三分建七分管。建议借鉴江浙一带管理经验,政府制定管理标准,向社会招标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专业公司来巡河巡湖、清理垃圾。同时合理设置监测点,监测数据自动上传,超标报警。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中标公司定期派人巡河清理,发现排污立即处理或上报。政府不需要成立新的机构,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就行了,定期按数据考核奖惩,管不好不给钱,科学监督,公开透明。
怎样实现共建共享?
提升市民生态保护意识,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主持人:宣教场所建设、宣教活动开展、社会组织和市民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上有哪些举措?
李德成:创建方案要求扩大三汊河湿地宣教中心规模,建立怀远滨淮湿地、五河沱湖、固镇两河湿地三个湿地宣教中心。在重要时间节点,如2月2日国际湿地日、4月初的爱鸟周和11月6日安徽省湿地日,都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我市还要加强建设湿地自然学校,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各建一所湿地自然学校,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教活动。这都是创建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目前看,差距还很大。
姚昆: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在宣教方面起步较早,在游客接待中心辟出场地建设了湿地宣教中心。现在几乎每周都有协作方组织学生来三汊河参观游览,宣教中心成为孩子们汲取自然知识,了解湿地生态的校外课堂。按照创建要求,我们正在扩建湿地宣教中心,已安装了户外大屏,便于开展更多的活动。
在重要时间节点,我们都会举办相关活动。今年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举办蚌埠市民俗传统技艺包粽子大赛,获奖选手将被三汊河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为旅游食品制作的工作人员,全部粽子赠送给蚌埠市福利院。活动同时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演唱《三汊河》《我在三汊河等着你》等专门创编的主题歌曲。
李德成: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必须动员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同时倡导社会团体和市民公众参与。下一步将引导志愿者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观鸟协会等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举办科普讲座,组织观鸟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普及知识、宣传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升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创湿”目标能否实现?
“创湿”是向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关键在实干,实干的前提是真正重视。
主持人:《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0)》涉及2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和三县六区,怎样牵总抓细,分项落实创建任务?
李德成: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工作,需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2018-2020)》,并做了具体分工,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委督察办、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和新闻媒体等22个市直部门单位及三县六区,都有详细明晰的职责分工,并规定了完成时限,一部分保护成效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担负起制订工作方案、编制保护规划、开展湿地执法、编制申报材料等工作,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创建工作。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我市“十城同创”任务之一,是向全市380万人民的郑重承诺。如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样,既有责任分工,就要执行追责机制。要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15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岂止是任重道远,更须众志成城。关键在实干,实干的前提是大家真正重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