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
长江,一路奔涌,在三角洲地区孕育出万千气象。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如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交通枢纽城市蚌埠面临的时代命题,也是十四五期间蚌埠答好“C位”之问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开局之年,蚌埠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聚焦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围绕“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工作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
用好“关键一招”
9月11日,科技部传来好消息,批复同意支持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三核五城多区”的空间架构,加快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各级开发区创新提升。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淮畔明珠”蚌埠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正加速打造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来自市科技局的最新数字显示,2020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4家,增幅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394家。
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安徽昊方机电在行业内实现多年持续领跑,生产的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成功打入汽车强国市场,广泛配套高、中、低端车型,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8%,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扭转全局的关键所在。”该企业副总经理高健晖介绍,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经费超4000万元,相关专利授权达222项。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采访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蚌埠拥有14所高校,汇聚中国电科40/41所、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超薄电子触控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正式下线;30微米柔性玻璃实现连续90万次弯折不破损;全面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5G测试技术白皮书在蚌埠发布……蚌埠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焕发新生机。
汇聚要素
大力开展“双招双引”
9月3日,康宁药用玻璃管项目试生产,这是蚌埠市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也是康宁公司在亚洲实施的第一个同类型项目。
与普通玻璃相比,药用玻璃由于直接接触药品的特殊性,对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填补了蚌埠市药用玻璃产业空白,对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
康宁药用玻璃管项目是蚌埠市“双招双引”成果之一。一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内的高新区块和禹会区块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开展全方位产业招商,吸引了美国康宁、国显科技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入驻。
自揭牌运行一年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紧紧围绕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聚焦制度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自身能级,努力实现“带动沿淮,辐射皖北”,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承接赋权、环境优化、开放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不断用改革创新底色刷亮发展成色。
序厅、新型显示材料、光伏材料、生物基纤维、生物基塑料、陶铝新材料……打开“投资安徽”小程序,进入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产品云展馆,动动手指点击屏幕,一件件新材料产品就映入眼帘。
线下参展3天,线上展示交易365天……云展馆的设立,是蚌埠打造“3+365”常年交易展示平台的一项具体举措。随着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的成功举办,更多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正在蚌埠互动耦合,吸引感召着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参与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的城市名片正愈发闪亮。
新材料,新动能,新生活。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打造永不落幕、永久落地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我市还将办好大会官网、会刊等,积极举办相关学术交流、产业要素对接等活动,活跃新材料的交流平台、发布平台、交易平台,不断擦亮大会品牌、放大溢出效应。
今年以来,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我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组建3个总队和21个市直招商小分队,市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1次。上半年,全市利用省外资金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09个,到位资金509.4亿元,居全省第5位、皖北第1位。
产业强市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8月17日,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云上市”的形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鸣锣上市,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位部署,将对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千企资本市场培训,出台多项硬核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是推动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城市兴。对于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来说,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
当前,面对城市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进一步凝聚重返“C位”的共识?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产业强市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工业强市作为产业强市战略的“主抓手”,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坚定不移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建机制、转作风,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92个项目开工建设; 五河县众兴菌业等23个项目竣工投产。高新区新型元器件、经开区激光成像核心器件等获批第五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签约院企合作项目10项、合同额3500万元。高位推进自贸区建设,加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909家,签约项目6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
围绕“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建机制”要求,大力促进民间投资。上半年,民间投资占比69.3%,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建立“市直部门一线调度、分管副市长精准调度、常务副市长专题调度、市长顶格调度”四级调度机制,提升项目转化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全市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7.7%。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全市上下披荆斩棘,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砥砺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