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战斗在科技保粮第一线

2021-10-15 08:18 蚌埠新闻网  

■话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不管时代怎样发展,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在粮食的生产、收储过程中,到底有哪些人付出了怎样的辛苦,我们却不甚了解。

农民们辛勤耕作,换得粮食的连年丰收。然而想要“公私仓廪俱丰实”,还需一批批“粮食人”用他们的初心、细心、耐心,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本期“人物”专栏邀请两位我市粮食系统的基层一线工作者,为我们讲述他们数十年来兢兢业业,以“良心”守“粮安”的朴实人生。在他们数十年“保粮节粮”的奋斗面前,我们应该为所有浪费粮食的行为而羞愧。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战斗在科技保粮第一线

【人物简介】孙守纪,男,怀远县荆山镇人,4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粮油检验员。现任职于怀远县山南国家粮食储备库。1993年毕业于蚌埠粮食学校,同年7月分配到安徽怀远国家粮食储备库粮库化验室,走上粮食化验员岗位,至今已在粮油检验岗位奋斗28年。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2011年在市粮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

粮食品质不好,谁说好话也没用

深读周刊:您好!咱们这个化验室各种仪器好多啊,您正在操作的这台是什么仪器?

孙守纪:这台叫做真菌毒素测定仪。配合不同的试剂试纸,它可以检测小麦的呕吐毒素,也可以检测稻谷的重金属含量如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这是我们储备库最新购置的仪器,一台7万多元。我们化验室现在仪器设备很多了,可以对小麦、稻谷的各项指标,如小麦的容重、水分、毒素,稻谷的各项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等加以测定,保证储粮的质量。

守纪正在仓内仔细检查粮食品质。

深读周刊:这是粮食收储的时候要做的吗?还是一种常规性的检测?

孙守纪:收粮的时候肯定要做,为了收进来的粮食安全,保证原粮的质量。粮食安全,一个是数量,一个就是质量。拿小麦毒素这个指标来说,如果进仓的时候没有进行毒素检测,那我们储备、后续出仓的粮食毒素肯定要超标、整体不能食用了。而毒素超标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春季田间管理出了问题,打药不及时,小麦出现赤霉病导致的。所以收粮的时候,对送来的粮食都要按照一定比例抽样,做各项化验、检测。收粮时的化验检测是第一关,非常重要。

但是并不是说粮食检验只在收粮的环节做,收储进仓后,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再各做一次全面抽检,另外调粮出仓时也要做检验。我们这个库,总库容量好几万吨,其中约3/4是稻谷,1/4是小麦。由12个保管员负责保管。我们化验室4个人负责所有检验方面的工作,还包括虫害防治等。

深读周刊:收粮的过程要严查粮食质量,那就是说,一定会有部分粮食被“淘汰”,拉来了但是进不了咱们的库了?

孙守纪:是的。拿2018年来说,我们收进稻谷28000多吨,但是退回的也有近20%。淘汰有两个原因。一是质量不合格,这种情况占多数。比如之前提到的由于田间管理等没有做好,出现了病害,造成品质不达标,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收。再如有些稻谷因为水分超标,我们也暂时不能收,但是这种情况,晾晒之后再拉来,一般就能够达到收储标准。

另一个就是很恶劣的情况了——故意掺假,这种情况总体很少,但是依然时有发现。一般来说,农民来售自家的粮食,都会选品质好的送来,不会出大问题。但个别唯利是图的粮食经纪人就会做掺假的事情了。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他们去农户家收粮的时候,只收品质好的,转手卖给我们,利润不会太高,低品质的也收一些,掺在一起来“蒙混过关”,如果混过去了那就“大有赚头”。这其中掺陈粮是特别恶劣,也是利润最大的。比如现在新稻快要上市,市场上正在出售陈稻谷。陈稻0.7元一斤,新稻1.28元,一斤差价超过0.5元,有人就铤而走险,买陈稻掺进去,铺在送粮的大车底部。那这就要靠我们严格的检查,以前是手工用扦样器从多个点插进去,扦出谷粒来化验,现在有了自动扦样系统,可以插得更深,取样更全面。

深读周刊:利润这么大,被退回损失更大,有没有人找您“疏通关系”,求您“高抬贵手”呢?

孙守纪:有。但是肯定不能放,一个也不能放,别说掺次掺假的,毒素不达标的,就是水分高了,我也坚决给挡在外面。

说实话收粮的时候农民、大户或者经纪人,确实不容易,拉到我们门口,有时一等就是一天,以前我们的检验、过磅等设备较落后的时候,最多的时候甚至等过三天。所以有几次,遇到来售粮的农民因为粮食水分偏高被拒收,农民缠着我恳求半天,甚至我们个别保管员也说,“只是水分高了些,这一户就收进来吧?放在我那个仓里,我多通通风呗。”但是我就说,我们有严格标准,这一个放进来,其他的放不放?我就是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标准一致,谁也不要想着来套关系、说好话。这么多年下来,大家也都知道,化验不合格、孙守纪认定了不收的,找任何人都没用,就也都理解了。

特别是针对那些恶劣的情形,故意掺次掺假的,我们都把相关信息如运粮车的牌号录入到联网的一卡通系统内,就是说进入了“黑名单”,在我们这里化验毒素超标,掺次掺假的,在其他库也销售不掉。

节粮减损就是我们的追求

深读周刊:保质保量收进来了,更要保质保量地储存好。日常我们要怎么保卫粮食的安全呢?

孙守纪:日常保管期间,正常粮食要一周检查一次,高温粮那就每天都要检查,甚至要一天数次严密观察。保管员发现了异常情况就会向我们报告,我们就要分析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我们在粮库工作的人,对温度都很上心。一个仓存着至少数千吨粮食,粮堆有两三层楼高,粮面(粮堆顶部)的面积可达数百平方米。粮情如何,除了靠埋在粮堆里的各种管线系统,更传统和直观的查知方法就是用脚感受粮面的温度。

如果粮温高了,那大家都会紧张,要分析研判。具体来说,高温粮分几种情况,杂质聚集的,水分过高的,还有虫粮。杂质是收购时自然进来的稻糠、麦粉,在入仓、储存过程中有自动分级现象,这两种轻型有机杂质有时会聚集,不透气就起热,这种情况就是深挖,把那个聚集区域挖出来,杂质处理掉。如果是水分高,那在上层的,我们就翻翻粮面,中下层的,有时要深挖,加上机械通风,就是利用设置在仓内、满仓时被粮堆埋住的风管进行通风。

如果是虫粮,化验后拿出消杀方案,用电动起粮机投药。夏季生虫非常普遍,虫子都不去吃了,那也没有食用价值了。所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膜下环流熏蒸,使用的是磷化氢气体,依靠气体挥发杀虫,药渣不与粮食接触,对粮食没有附着,所以是安全的。今年开始我们还采用了用石粉进行虫害预防,目前看效果很好,虫粮极少出现了。

深读周刊:那近年来,我们保管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是不是也在降低?

孙守纪:是的,粮食产量好不容易才提高上来,要是因为保管不好损失很多,那太可惜了!节粮减损就是我们粮食人的追求嘛。近年来,依靠环流熏蒸、微机测温、机械通风等科技手段保粮,损耗率在持续降低。拿虫蚀率来说,上世纪90年代,虫蚀率普遍超过3%,现在在1%以下。

再如霉变这个现象,以前没有机械通风的时候,遇到雨水很多的年份,库里的粮食有时霉变相当严重,黄曲霉素的蔓延,比害虫繁殖更快、感染面积更广,破坏性更大。那时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如果是底层粮食发生了霉变,确实是很难处理,通风通不到,深挖不可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倒仓,把里面所有粮食运出来,换到另一个仓里,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巨大的开支,而且有时甚至全倒出来之后,依然发现中下层已经大面积霉变。

2000年前后,我们上了机械通风系统之后,这个问题大大改善,现在霉变损耗已经非常低了。记得刚刚上这个系统的时候,是国家要求装,各个库安装的积极性不高,为啥呢?一是建设成本大,二是开机的时候耗电量也很可观,有些库就怕花钱,抱着自己库里的粮食底层不发生霉变的侥幸心理。现在通过实际的大面积运用,大家都认可了预设管道、机械通风、测温的方式,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高、运行维护也不便宜,但是节粮保粮效果非常好,所以后来各个库都非常积极,抢着安装各种科技保粮系统。(完)

294

■话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不管时代怎样发展,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在粮食的生产、收储过程中,到底有哪些人付出了怎样的辛苦,我们却不甚了解。

农民们辛勤耕作,换得粮食的连年丰收。然而想要“公私仓廪俱丰实”,还需一批批“粮食人”用他们的初心、细心、耐心,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本期“人物”专栏邀请两位我市粮食系统的基层一线工作者,为我们讲述他们数十年来兢兢业业,以“良心”守“粮安”的朴实人生。在他们数十年“保粮节粮”的奋斗面前,我们应该为所有浪费粮食的行为而羞愧。                         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文/图

战斗在科技保粮第一线

【人物简介】孙守纪,男,怀远县荆山镇人,4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粮油检验员。现任职于怀远县山南国家粮食储备库。1993年毕业于蚌埠粮食学校,同年7月分配到安徽怀远国家粮食储备库粮库化验室,走上粮食化验员岗位,至今已在粮油检验岗位奋斗28年。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2011年在市粮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

粮食品质不好,谁说好话也没用

深读周刊:您好!咱们这个化验室各种仪器好多啊,您正在操作的这台是什么仪器?

孙守纪:这台叫做真菌毒素测定仪。配合不同的试剂试纸,它可以检测小麦的呕吐毒素,也可以检测稻谷的重金属含量如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这是我们储备库最新购置的仪器,一台7万多元。我们化验室现在仪器设备很多了,可以对小麦、稻谷的各项指标,如小麦的容重、水分、毒素,稻谷的各项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等加以测定,保证储粮的质量。

守纪正在仓内仔细检查粮食品质。

深读周刊:这是粮食收储的时候要做的吗?还是一种常规性的检测?

孙守纪:收粮的时候肯定要做,为了收进来的粮食安全,保证原粮的质量。粮食安全,一个是数量,一个就是质量。拿小麦毒素这个指标来说,如果进仓的时候没有进行毒素检测,那我们储备、后续出仓的粮食毒素肯定要超标、整体不能食用了。而毒素超标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春季田间管理出了问题,打药不及时,小麦出现赤霉病导致的。所以收粮的时候,对送来的粮食都要按照一定比例抽样,做各项化验、检测。收粮时的化验检测是第一关,非常重要。

但是并不是说粮食检验只在收粮的环节做,收储进仓后,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再各做一次全面抽检,另外调粮出仓时也要做检验。我们这个库,总库容量好几万吨,其中约3/4是稻谷,1/4是小麦。由12个保管员负责保管。我们化验室4个人负责所有检验方面的工作,还包括虫害防治等。

深读周刊:收粮的过程要严查粮食质量,那就是说,一定会有部分粮食被“淘汰”,拉来了但是进不了咱们的库了?

孙守纪:是的。拿2018年来说,我们收进稻谷28000多吨,但是退回的也有近20%。淘汰有两个原因。一是质量不合格,这种情况占多数。比如之前提到的由于田间管理等没有做好,出现了病害,造成品质不达标,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收。再如有些稻谷因为水分超标,我们也暂时不能收,但是这种情况,晾晒之后再拉来,一般就能够达到收储标准。

另一个就是很恶劣的情况了——故意掺假,这种情况总体很少,但是依然时有发现。一般来说,农民来售自家的粮食,都会选品质好的送来,不会出大问题。但个别唯利是图的粮食经纪人就会做掺假的事情了。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他们去农户家收粮的时候,只收品质好的,转手卖给我们,利润不会太高,低品质的也收一些,掺在一起来“蒙混过关”,如果混过去了那就“大有赚头”。这其中掺陈粮是特别恶劣,也是利润最大的。比如现在新稻快要上市,市场上正在出售陈稻谷。陈稻0.7元一斤,新稻1.28元,一斤差价超过0.5元,有人就铤而走险,买陈稻掺进去,铺在送粮的大车底部。那这就要靠我们严格的检查,以前是手工用扦样器从多个点插进去,扦出谷粒来化验,现在有了自动扦样系统,可以插得更深,取样更全面。

深读周刊:利润这么大,被退回损失更大,有没有人找您“疏通关系”,求您“高抬贵手”呢?

孙守纪:有。但是肯定不能放,一个也不能放,别说掺次掺假的,毒素不达标的,就是水分高了,我也坚决给挡在外面。

说实话收粮的时候农民、大户或者经纪人,确实不容易,拉到我们门口,有时一等就是一天,以前我们的检验、过磅等设备较落后的时候,最多的时候甚至等过三天。所以有几次,遇到来售粮的农民因为粮食水分偏高被拒收,农民缠着我恳求半天,甚至我们个别保管员也说,“只是水分高了些,这一户就收进来吧?放在我那个仓里,我多通通风呗。”但是我就说,我们有严格标准,这一个放进来,其他的放不放?我就是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标准一致,谁也不要想着来套关系、说好话。这么多年下来,大家也都知道,化验不合格、孙守纪认定了不收的,找任何人都没用,就也都理解了。

特别是针对那些恶劣的情形,故意掺次掺假的,我们都把相关信息如运粮车的牌号录入到联网的一卡通系统内,就是说进入了“黑名单”,在我们这里化验毒素超标,掺次掺假的,在其他库也销售不掉。

节粮减损就是我们的追求

深读周刊:保质保量收进来了,更要保质保量地储存好。日常我们要怎么保卫粮食的安全呢?

孙守纪:日常保管期间,正常粮食要一周检查一次,高温粮那就每天都要检查,甚至要一天数次严密观察。保管员发现了异常情况就会向我们报告,我们就要分析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我们在粮库工作的人,对温度都很上心。一个仓存着至少数千吨粮食,粮堆有两三层楼高,粮面(粮堆顶部)的面积可达数百平方米。粮情如何,除了靠埋在粮堆里的各种管线系统,更传统和直观的查知方法就是用脚感受粮面的温度。

如果粮温高了,那大家都会紧张,要分析研判。具体来说,高温粮分几种情况,杂质聚集的,水分过高的,还有虫粮。杂质是收购时自然进来的稻糠、麦粉,在入仓、储存过程中有自动分级现象,这两种轻型有机杂质有时会聚集,不透气就起热,这种情况就是深挖,把那个聚集区域挖出来,杂质处理掉。如果是水分高,那在上层的,我们就翻翻粮面,中下层的,有时要深挖,加上机械通风,就是利用设置在仓内、满仓时被粮堆埋住的风管进行通风。

如果是虫粮,化验后拿出消杀方案,用电动起粮机投药。夏季生虫非常普遍,虫子都不去吃了,那也没有食用价值了。所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膜下环流熏蒸,使用的是磷化氢气体,依靠气体挥发杀虫,药渣不与粮食接触,对粮食没有附着,所以是安全的。今年开始我们还采用了用石粉进行虫害预防,目前看效果很好,虫粮极少出现了。

深读周刊:那近年来,我们保管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是不是也在降低?

孙守纪:是的,粮食产量好不容易才提高上来,要是因为保管不好损失很多,那太可惜了!节粮减损就是我们粮食人的追求嘛。近年来,依靠环流熏蒸、微机测温、机械通风等科技手段保粮,损耗率在持续降低。拿虫蚀率来说,上世纪90年代,虫蚀率普遍超过3%,现在在1%以下。

再如霉变这个现象,以前没有机械通风的时候,遇到雨水很多的年份,库里的粮食有时霉变相当严重,黄曲霉素的蔓延,比害虫繁殖更快、感染面积更广,破坏性更大。那时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如果是底层粮食发生了霉变,确实是很难处理,通风通不到,深挖不可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倒仓,把里面所有粮食运出来,换到另一个仓里,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巨大的开支,而且有时甚至全倒出来之后,依然发现中下层已经大面积霉变。

2000年前后,我们上了机械通风系统之后,这个问题大大改善,现在霉变损耗已经非常低了。记得刚刚上这个系统的时候,是国家要求装,各个库安装的积极性不高,为啥呢?一是建设成本大,二是开机的时候耗电量也很可观,有些库就怕花钱,抱着自己库里的粮食底层不发生霉变的侥幸心理。现在通过实际的大面积运用,大家都认可了预设管道、机械通风、测温的方式,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高、运行维护也不便宜,但是节粮保粮效果非常好,所以后来各个库都非常积极,抢着安装各种科技保粮系统。(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