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 沛/文 刘 晨/图
【阅读提示】
蚌埠,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是蚌埠的“经脉”和“血管”,也是蚌埠的记忆与乡愁。原水蚌线、南货场线、西货场线、粮食二库线,都是蚌埠人不能丢下的文化根脉。
近代以来,蚌埠作为一座伴随着铁路交通崛起的城市,近年来大众对铁路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面对退出历史舞台的铁路建筑遗存,如何留住文化根脉,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铁路老建筑“活”在当下,赋予“文化蚌埠”更多能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六股道”、“上海栈”、“木材二线”……
铁路记忆挥之不去
从蚌埠开埠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连接蚌埠水陆交通的铁路专用线,在几十年建设的历程中,给蚌埠留下了许多回忆。
在市民心中,铁路专用线留在难以抹去的地名中,“六股道”算一个。一说“六股道”,就知道它在原先的二马路道岔口附近。这里有三条铁路线,铁轨为六根,老蚌埠人称这一区域为“六股道”。“上海栈”的名字沿用了百年。1911年,途经蚌埠的津浦铁路竣工通车,蚌埠成为南京和徐州中间水铁联运最大的货场码头。蚌埠因此有了水铁联运的新老两处船塘。在新船塘西沿附近,有上海银行投资的大型堆栈,简称“上海栈”,“上海栈”的名字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从涂山路过了跃进桥,就到了木材公司,蚌埠人就直接用铁路专用线来称呼为“木材二线”。
蚌埠东站原名长淮卫站,始建于1909年。
时过境迁,随着蚌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铁路专用线作为历史记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兰凌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是原水蚌线道口。水蚌线见证了蚌埠这座城市的发展,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历史。去年底,水蚌线外迁,不少人前来“压铁路”,该道口成为不少网友的打卡地。满是锈迹的铁路若隐若现,安静地躺在喧嚣闹市的一隅,年轻男女穿行于其间,相互拍照。
家住兰凌路附近的赵颖是老蚌埠人。她告诉记者,那时候晚上睡觉时,经常被轰隆隆的火车声吵醒。可真正夜晚归于安静时,又莫名开始怀念。
还有不少老蚌埠人记得,1956年在凤阳东路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从蚌埠火车站岔出了向东2256米长度的铁路专用线。同时,为解决原有码头货场不足,又将铁路专用线铺向南郊,建立了马场湖货场。另外,为适应石油站、老虎山附近飞机场的特殊需要,也分别向东南增设了专用线,这样,蚌埠城区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均有火车切断道路的“道口”。火车轰鸣截断了人流,轮渡鸣笛即将起航,让蚌埠人半个世纪前就感受到了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拦道”也成为蚌埠人嘴上的口头语,无论是两人相约或是公务活动,如果未能准时,只要说是因“拦道”,总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宽容。
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的手机和电脑里,保存了大量有关于铁路建筑的照片。“真正感受到这条铁路线给蚌埠与省会城市合肥之间往来带来便捷的是1972年。那时候刚工作不久,除了要经常带着稿子到合肥去审以外,作为帮助姜桥第五生产队发展生产的一员,便常住姜桥。”郭学东指着一张照片里的小小砖瓦房介绍,这建在铁路边小房子,是当时的货房。年轻时的他,就住在这个货房里。一觉睡醒,长长的火车就停在眼前。火车轰鸣而过,将村庄从睡梦中叫醒,又将它从喧嚣中送入沉睡的梦境。
经查阅相关资料,短短60余公里的水蚌线,却是连接合肥市长丰县水家湖镇至蚌埠市的铁路,是淮南铁路和京沪铁路的连接线,历史上是安徽省与长三角经济区、东南沿海地区最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之一。最初建设水蚌线是出于淮南煤炭外运考虑。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支线铁路历经沧桑,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在没有高速公路,运输条件较为落后的年代里,铁路线将生产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去,再把成品一批批送出来。“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便是那个岁月的真实写照。
除了原水蚌线,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中心城区前期发展中还遗留下大量铁路专用线,大部分停用已经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如南货场线、西货场线、粮食二库线等,这些废专线如今只剩下无言的铁轨,用锈迹镌刻岁月的痕迹,向市民讲述曾经辉煌的往事。
淮河大铁桥是蚌埠铁路文化标志
让蚌埠人骄傲的铁路印记还有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淮河大铁桥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是我国现存较完好的铁路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无法代替的作用。
蚌埠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可以说没有铁路和大铁桥就没有蚌埠市。大铁桥是蚌埠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者,它对蚌埠有着特别的意义。
铁路线、轨枕、道岔、信号灯牌……
铁路遗存蕴含改造潜力
铁路曾给蚌埠带来许多老地名、老建筑,以及城市景观和生活场景,在市民心中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
“1958年后,随着工农业飞跃发展,由于货物吞吐量迅速增加。习惯了使用铁路专用线的蚌埠人,干脆又在淮河大堤上修建了铁路专用线,又倚大堤顶部,建成一座混凝土现浇的连续式拱形栈桥,伸向河岸码头,内装皮带运输机,让船舱货物装卸不受码头水位变化影响,可以直接通过它来输送到堤上,装入专用线的火车车厢。在那个年代,蚌埠人让火车开到淮堤上,实现了水陆联运的零距离,成为蚌埠港口实现技术革命的雄伟创举。”郭学东回忆道,
铁路是蚌埠工业建设的“先行官”。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城市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老城区保持了城市商业、行政、生活区的功能,而工厂企业开始在东西两侧兴建。从1952年到1985年期间,全市共有32个工厂、货场、仓库等单位配备了铁路专用线,总长度达到3万米以上,装卸股道56条,货位多达1011个。轰鸣的火车直接驶进了水泥制品厂、平板玻璃厂、粮食仓库、酒精厂、木材公司等企业。1985年,为了解决本地和外埠货物运输及中转,又在吴家湾兴建了西货场,为城区居民安全考虑,还把包括东部化工企业在内的全市化工产品,全部安排在这里中转。至此,以铁路专用线为交通纽带,从原来淮河码头货场开始,发展形成了南部马场湖和西部吴家湾三处集中的铁路运输货场。
在历史上,由于缺乏专人管理,施工方为了方便,铁路的路轨拆除后,很多铁路历史文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铁路逐渐被高速铁路所取代,废弃的铁路线和铁路用地渐渐丧失使用功能。蚌埠铁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不仅要把重要的铁路遗产保存下来,更要把它的历史价值彰显出来。对于一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记忆的废弃铁路应该要加以重视和挖掘,提高人们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进一步展示出蚌埠独特的文化魅力。”郭学东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废弃铁路专用线空间利用展开了规划研究。铁路利用不应离开这个蓝图。比如宝兴面粉厂旧址是文保单位,已有建筑具有商业、居住、办公、工业、仓储等功能。目前,蚌山区图书馆的开放,带来了人气。在今后的改造利用上,还可以考虑到趣味性、娱乐性等。
对于公众对铁路文化的日益看重,市政协委员吴尚曾写过相关提案。他表示,铁路沿线具有历史建筑和各类文化遗存,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视角。建议铁路废专线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有历史性、前瞻性、综合性考虑。以建设铁路公园为主题,结合周边区域功能,综合配套开发建设景观带和休闲、娱乐、健身、餐饮等服务设施,建成铁路景观休闲综合公园。尽量保留铁路线、轨枕、路基石、道岔、信号灯牌等,选取部分铁路区间、区域、线段作为单元景观公园。在铁轨上安放客货运列车的机车、车厢实物,可作为蚌埠列车博物馆或列车科普教育基地。
主题公园、博物馆、社会公共活动中心……
铁路文化走向未来
对于蚌埠市民来说,很多的蚌埠铁路建筑遗存,意义非同一般。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最多的观点是,对铁路建筑遗存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大家认识到它们的闪光点,让其真正“活起来”。
参观者在蚌埠市博物馆有关铁路展区驻足
关于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相关课题,高校老师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蚌埠学院的翟老师从事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近段时间她发表过一篇《铁路建筑遗产数字化活态保护路径刍议》论文。其中,数字化活态保护观点的提出,为蚌埠更好地利用铁路建筑,保护城市文脉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完成铁路建筑遗产修复后果的预判,并模拟出附近环境,完成对铁路遗产相关建筑信息的有效复原。在数字保护技术的支持下,受众不需要亲自深入铁路建筑遗产的所在地,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更好、更迅速、更全面、更真实地完成铁路建筑遗产信息的复原与获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活态保护理念的支持下,铁路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开发、改造为主题公园、改造为生态公园、改造为博物馆、改造为社会公共活动中心、改造为办公设施、开发文化产业等。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引入数字化保护技术,对铁路建筑遗产附近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开发,形成区域整体性的保护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铁路建筑遗产点的激活,还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且更好地满足周边群众的生活需要。
走进蚌埠市博物馆,二楼蚌埠近现代历史文化陈列展陈中城市崛起部分的引言这样写到:“津浦铁路跨过淮河,连接中国南北交通,打破了蚌埠古渡乡集的宁静,结束了淮河岸边田园牧歌的时代。人们纷纷奔向火车站。蚌埠很快取代了安庆,成为安徽的交通、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随着铁路开通,现代文明的进入,铁路为蚌埠带来了移民文化,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又将蚌埠文化传播至全国。大量先进思想、经济要素随之涌进蚌埠。因为蚌埠的交通优势等,大批项目落户蚌埠。给蚌埠人带来深远变化的,同时还有自称“小上海”的时髦感。穿着海派旗袍的摩登女郎,引领蚌埠当时的时尚潮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至三十代,津浦铁路经列车轮渡过江,蚌埠直达上海。著名的鼎昌绸缎局,就是采购上海等地的绫罗绸缎,销售到蚌埠及皖北。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所产的“龙头细布”,更是一般蚌埠人家青睐的面料。
蚌埠市博物馆馆长季永表示,津浦铁路见证了蚌埠的发展和变化。铁路沿线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和各类文化遗存,构成蚌埠的铁路文化景观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视角。从存在形态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如蚌埠火车站、蚌埠东站及办公楼、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及淮河大桥烈士纪念碑、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遗址等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遗址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铁路遗产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蚌埠城市的崛起离不开铁路,铁路的四通八达造就了蚌埠人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铁路文化看蚌埠文化,铁路建筑遗产是蚌埠不能丢下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根脉。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如何处理好铁路文化遗产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和铁路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珍视城市历史,留住城市的文化根脉。保护好铁路遗产的同时,赋予新内涵,才能让铁路遗产‘活’起来。”对于蚌埠铁路建筑遗存的改造,季永建议,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铁路的红色文化基因,赋予文化遗产和老建筑新的生命力。围绕铁路文物保护利用和开发,以铁路遗产为依托,打造蚌埠铁路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