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天,男,汉族,1985年10月生,中电科仪器仪表(安徽)有限公司基站测试仪器产品经理。先后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安徽省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荣获中国国防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蚌埠市“五四青年奖章”,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技术对标国外产品是第一步
深读周刊:作为5G通信测试方面的研究者,能不能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5G整体普及情况如何?5G信号的覆盖面达到什么程度了?
徐兰天:好的。我们公司主要着力在测试领域,比如终端测试、基站测试、物联网测试等,我所在的方向就是基站方面。就是紧跟国家移动通信发展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着眼于5G测试体系基础研究、测试仪器开发以及产业应用。
所以我们虽然不是运营商,并不设置基站,但我们做的是测试基站的相关工作,对这个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目前国内大城市的主城区基本实现了5G信号的全覆盖,我们蚌埠还只是在部分核心区域有一些点,距离全覆盖还比较远。为什么这样?因为5G建设投入更大,运营商要考虑成本等方面。由于5G技术的应用更需要产业发展的支撑,如智慧工厂等,而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运营商花大成本进行5G全覆盖。
深读周刊:即便如此,在5G建设方面我们国家也是走在世界前列了。那从咱们基站测试的角度来看,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您可以说是见证了通信产业的长足发展,能否给我们回顾一下发展过程?
徐兰天:通信领域有句话叫,3G跟随,4G并进,5G全面赶超。对此我是有体会的,在基站测试方面,在5G之前,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国外的。通信方面,确实起步比较晚。而具体到仪器仪表领域,更是受制于起步晚,步伐曾经慢了很多。因为我们是测试产品的,不管是终端还是基站,那都需要在产品面世之前,我们的仪器仪表就已经很完备,性能稳定,也就是我们是服务于这些设备的生产的,所以更要打出“提前量”来才行。那在3G、4G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做到这个“提前量”,厂商都在使用国外仪器。
深读周刊:5G时代,我们的仪器仪表已经赶超上来了吗?
徐兰天:是的,我们克服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突破了高性能新一代通信测试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5G大带宽、高速率复杂信号处理、5G信道模拟设计等难题,高质量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出5G急需的测试仪表,某型号的5G基站测试仪。
这款测试仪对于助力5G通信网建设,加快5G通信产业化进程,为我国5G网络建设和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弥补了我国在5G通信测试仪器领域的不足,减轻了国内通信厂商面临仪表断供的威胁。
但在与各厂商的合作中,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比如我们的测试仪是多通道的,集成度更高,实际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情况下显著高于国外设备,而且我们设备的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同类设备的1/3到2/3。而国外设备的优势是已经长期占据了市场,在客户的使用习惯等方面依然有优势。这就好比说,一个人一直都使用安卓系统手机,现在突然给他一个苹果手机,他肯定用不惯的,哪怕是价格低一些,他可能也不会选择。另外当初厂商为了适配国外设备而配置的指令、软件等,也不能和我们的产品配套使用,这就需要一个彻底改变使用习惯和相关软性配套的过程。
那我们就需要帮助厂商重新配置整个测试系统,解决客户的适配问题。
所以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仪器仪表已经能够提供功能,能在厂商的测试系统中“跑起来”了,但是后续还有完善系统、提高效率等各个环节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去做。
还要把技术变成钱
深读周刊:那就是说仪器本身的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但要适配产业链,是一整个系统的事情。
徐兰天:是的,我们的技术,在各项指标上已经和国外的同等产品能够对标了。甚至效率上能够做到更高,但是适配还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我们实际适配客户后的各项数据,应该更能够说明问题,也就是说要等客户使用后给我们的“好评”去进一步占领市场。
深读周刊:在您的讲述中,我多次听到了“市场”、“客户”等这样很“商业”的词,假如退回一些年,这可能是很难在科技工作者口中听到的。
徐兰天:是的,这是转型发展的需要。现在满足国家的专项科研攻关课题要求的,专门有一批人在做,那我们现在专注的这个方面,就是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如在5G测试仪器开发方面,作为基站产出线的产品经理,我们5G基站测试仪新产品的开发,2020年开始就已经面向市场,成功获得龙头基站设备商的认可。随着5G基站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更快展开,我们将努力提高国产5G基站测试仪的市场占有率。
通俗地说,以前我们是拿国家的钱做科研,做项目,把国家的钱变成技术。现在不仅要把项目做出来,还要把它产业化,变成生产力,产生效益。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在项目做出来之后,还会要求我们在多长时间之内达到多少销售量,那这个市场导向,肯定就会让我们以下游客户的需求、适配、习惯等为标尺,也让产品能够更好地嵌入产业链之中。
深读周刊:那您的工作内容随之有哪些转变?您怎么看待这种转变?
徐兰天:以前我们纯粹是在搞科研攻关,主要的方向就是拔高,可能为了一个指标、某项性能,会在一定范围内“不计成本”地投入,包括人员、精力、经济上的投入。这种大投入意义重大,提高了技术水平。但是现在多了一个思考维度和指标,产业化可能不需要最为顶尖的技术,但是需要更好的适配,更好对接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产业化,把技术变成钱。
个人的认识肯定也是随着实践在改变,以前我们可能对于“把技术变成钱”的过程并不是很感兴趣,对这个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现在会认识到,好的技术应该用于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为国家、为社会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能回馈社会,再形成社会效益。
深读周刊:那是把钱变成技术更难,还是把技术变成钱更难?
徐兰天:应该说各有各的难处。在研发领域“摸高”的难,大家都能够了解,而产业化的过程其实也相当不容易。比如我们的基站测试仪器仪表,虽然我们已经经过了多轮模拟各种环境的测试,但是国外产品,因为之前的几代都已经经过了大量客户的实际使用,各种具体问题在实际中都已经出现过了、检验和完善过了,而我们和他们的差距主要还在于市场,没有足够多的客户实际使用,再逼真的模拟环境还是一种模拟,不能代替、不能涵盖实际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