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有钱,你也未必能找到称心的护工

2019-06-20 09:08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婷婷 文/图

市民正在青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号。老人生病住院,子女没时间照料,一般都会请护工。护工的出现,无疑为患者家属解了燃眉之急。但护理老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绝大部分护工因没有纳入职业规范,素质参差不齐,护理不专业、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使得护工与雇主、医院或陪护公司之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从而让不少家庭在面对请护工时,都心存“不敢请”的疑虑,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群体的就医困扰。

拈轻怕重要求多 “找个合适护工像撞大运”

半年前,吴女士82岁的老母亲突发脑梗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吴女士与弟弟的工作性质又不能时刻陪护老人。姐弟俩商量了一下,决定给母亲找个护工。原以为“花钱能办到的事”,却难倒了姐弟俩。

“一提到这事儿我就头疼,找个合适的护工实在太难了。”吴女士说,前后找了两个护工,但都不太合适。现在照顾老人的是老家的亲戚,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她一直在留意能不能找到既细心自觉又干活麻利的护工。

“我们也知道照顾老人比较累,所以也没指望能找到特别合适的,但没想到前面找的两个护工实在太不负责了。”吴女士告诉记者,第一个护工是吴女士通过家政公司找的,这个护工来了就先谈条件,什么“大小便家属负责,我不管这个”“我只做白天的,上午8点来,下午5点半准时下班”“要管一顿饭,你们可以买好菜我来做,也可以直接给我买菜钱”,她的要求吴女士基本上答应了,但她给老人提供的服务却让人很不满意。

“这个护工干了一个星期,我们就给辞退了。”吴女士说,当时出院时,医生提醒家庭护理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注意避免出现褥疮,要给病人多翻身。“她一整天都没有给老人翻身,我们晚上回去看的时候,床单都没有什么翻动的痕迹。有一天我轮休,中午快两点的时候去看母亲,那个护工竟然还没有给母亲喂饭。当时我就说了她几句,说完后我就开始担心她会不会更加敷衍。我和弟弟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辞退她,还给结了一个星期一千块钱的工资。”

第二个护工是吴女士通过医院找的。“当时医生推荐的那个护工正在护理其他病人,又给我推荐了另一个人。”吴女士说,第二个护工没谈什么特别的条件,给老太太擦脸、洗脚、喂饭、翻身样样都做,干活比较麻利。“我们吸取了前一个护工的教训,一开始的几天会时不时地回去看一看,这个护工看起来还是很负责,我们也放心地留用了。”

但随后,让吴女士没想到的是,这个护工手脚有些不干净。“亲戚朋友买的营养品常常被她偷偷带走,我们发现的时候,两三箱东西都被她悄悄转移了。这些东西我母亲不能吃也不能喝,而且医生也不让乱吃东西,营养品都堆在家里,全是未开封的。她来了两个星期,就是自己喝也不可能喝得这么快。”提起这事,吴女士特别头疼,她说:“她干活很麻溜,我们也很想让她留下来。可一想到她未经雇主同意私拿东西,对她整个人的印象就不好了。细节见人品,一开始只是拿些小东西,时间长了指不定还拿什么出去呢,这我们哪能放心啊,还是果断地辞退了。”

“找个合适护工像撞大运。”自打母亲病倒后,吴女士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找到一个专业的护工,“老人不用再受罪,家属也能放心”。

准入门槛低 非正规军充斥市场

一位多年从事陪护工作的李女士表示,自己曾护理过二十多个病人,从最开始喂饭等简单护理到现在翻身、洗澡等,都能做得有模有样。“虽然一直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但这些年的经验还是打出了名气,经过自己护理的病人,有时还向他们的朋友推荐我呢。”李女士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李女士一样通过实践积累陪护经验的,还有很多。而且,不少提供医疗陪护服务的家政公司表示,自己的陪护团队有多年陪护经验,但当记者问及是否有经过专业医疗护理培训时,他们却不置可否。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医院的开水间、厕所,甚至楼梯间的墙壁上,都成了私下联系护工的重要场所。记者按照电话联系了几名,得知他们陪护12小时一般开价100元至150元不等,服务项目不同,收费也有不同。平时几个医院来回转,哪家医院有活就去哪“上班”。而患者雇用护工,主要有三个途径:有的通过家政公司,有的通过熟人介绍,还有通过护工在医院发放的名片联系。

一位家政中介负责人王女士告诉记者,照顾一个病患的工作周期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但下次再找到活儿,往往得间隔一段时间,收入不如保姆稳定、不如月嫂赚得多,“所以护工当不长,伺候老人不如伺候孩子,这也导致很多护工都是兼职在做,难以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护工市场上,交易行为大多为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矛盾,往往就会出现相互推责,或是家属更换护工的情况。此外,由于护工并不与医院存在劳动关系,医院既不对其监管,也不承担责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护士向记者透露,陪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医院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导致陪护工市场乱象丛生。有的陪护工嫌病人上厕所麻烦,不让喝水;还有的陪护工甚至干扰医院临床工作,私下挑拨医患关系,等等。

行业监管“真空” 亟待政策填补

“护工护理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护理时,很容易加重或延误患者病情。”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董长兰表示,护工来源不一,护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而且相当一部分市民错误地将护工与普通家庭保姆混为一谈。

董长兰解释,比如由某种急症引起的嗜睡症状,可能就会被这部分护工误以为“患者睡的香,不便打扰”,可能就错过了病人的最佳抢救时间;而且,像腰椎等处动过手术的患者,需要特殊护理,一旦随意挪动,肯定会加重患者伤势。此外,还有些护工仅凭着经验,就充当起了医生。遇到病症相似的患者,她们就开始推荐某种药品来,殊不知人体体质有不同,病症相似的疾病也有很多。

护工市场的种种“乱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市政协委员葛晖曾提交过一份关于加强我市医疗机构护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提案。根据多年从医经历,葛晖认为护工市场混乱,亟需相关政策来填补监管空白。

“医院对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其次政府对护工行业没有从业资格方面的政策限制,属零门槛准入,这也是导致护工素质高低不一的原因”,葛晖说,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医院数量有限的护士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作为护士的补充角色,不仅是住院病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护工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

“规范的护工市场,不仅需要专业培训的队伍,还要有严格的行业准入和规范的行业管理,而且最终要走专业化、市场化的路子。”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市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护工公司来培训、管理这些陪护者,想要规范我市的护工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先要从人员培训、持证上岗、行业规范、市场运作等多个环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建议由市相关部门计划联合开展护工培训,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利用国家培训政策,对参训人员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规范市场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正规与非正规并存的现象,这需要多部门合作,多管齐下,才能见效。”(完)

125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