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而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读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正在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在各方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
然而春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立刻转暖,研学旅行也会遭遇“乍暖还寒”。“贴标签式”研学、“假大空”式研学、过度商业化、“只游不学”等乱象背后,反映出的是行业标准缺失、准入门槛过低的现实,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快建立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让研学旅行真正回归“研”与“学”的本真。
路上的课堂
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需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又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爸爸,您知道石榴树桩盆景是怎么制作的吗?”,“妈妈,您知道什么叫动物福利吗?”、“爷爷,您知道沼气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年五月,一实校三年级学生陈怡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农耕文化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刚回到家,就成为知识丰富的“小考官”。
见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难住”了家长,小家伙带着满脸兴奋,模仿讲解员的语调娓娓道来:石榴树桩盆景是用退化的石榴树做成的,做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塑造“形体”,发现植物与生俱来的美;每一种动物的生长都有其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规律,在生态条件下养殖,人类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过去我们吃的剩饭剩菜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宝贵的资源,餐余垃圾可以通过厌氧发酵变成沼气,沼气可变成燃料,废渣又有成为有机肥料……
“真的没有想到,一次研学旅行,居然让孩子收获了那么多知识!”看着儿子兴奋的小脸,听着稚声稚气的讲解,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陈志强满意地笑了:研学旅行就像一个行走的课堂,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研学旅行十分必要!
“研学旅行这个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现在城里的孩子太缺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了。”在禾泉农庄一片果园内的弯弯曲曲的小径上,嗅着泥土的芳香,望着躲在枝叶间的瓜果,禾泉农庄研学旅行基地董事长蒋保安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的文字符号、文化礼仪,以至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无不渗透着农耕文化的基因。因此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甚至让他们适度参与一些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更能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之根。这就是禾泉农庄倾力打造农耕文化主题研学旅行基地的初衷。
知识的获取历来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学校的课堂上或者是书上学得,第二种即是从社会实践习得。而从知识最初获得的先后顺序来看,都是实践在前,而书本在后。民俗专家郭学东告诉记者,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文字的形成,也是由刻画符号记录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景,因此看来社会实践在先,而文字和文化的形成在后。古人的学习最初都是在实践中学,只是出现了书籍和学堂之后,学习的场景才从“广阔天地”搬到学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需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又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才不会出现营养不良、不接地气。
研学旅行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中国古代早就总结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育人思想,至圣先师孔子就是“研学旅行”的先行者,春秋战国时期,他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将其教育思想和政治见解放在社会生活中检验,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深化了他对社会的认识。从历史发展脉络看,研学旅行或生活实践教育在先,正规学校教育在后,两者异曲同工。在西方,一直保持着自然教育传统,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地回归自然,融入社会,深入生活。在美国,则进一步形成了教育本质上就是经验改组或改造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在那里,脱离生活实践的单纯学校教育不被接受。
成长的烦恼
研学旅行行业乱象集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只游不学”;二是“假大空”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三是过度商业化
科举制度,是割裂两种知识获取途径的“罪魁祸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读死书”、“死读书”的真实情景。“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来的‘人才’怎么担当得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市政协常委、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徐豪表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改变过去只重视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将教育回归“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本真。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提出,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8年3月安徽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原则上,每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就学期间,各参加一次研学旅行;每次小学1至2天、初中3至4天、高中5至6天”。
“研学旅行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对于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锻炼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记者采访所做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家长对研学旅行也抱以积极的态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研学旅行是一件“大好事”,“盼就盼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家长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三者同频共振,立即催热了研学旅行市场。据权威机构估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人数超过两亿人,如果以6000万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人均消费1000元计算,就有600亿元的大市场。正是看到了研学旅行蕴涵的巨大商机,旅行社、校外培训机构,旅游景区,以及一些打着研学旅行服务招牌的机构,一齐涌入这个市场。“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只游不学”者有之,贴上“研学旅行”标签,就猛掏家长钱包者更是层出不穷。
安徽广播电视台《研学安徽》蚌埠办事处主任王聚龙分析,目前研学旅行行业乱象集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只游不学”,这种情况的操作模式是,旅行社直接对学校进行“公关”,从而获得研学项目承办权,旅行社按照游客的线路安排学生旅游,这样学校完成了“研学任务”,旅行社实现了利润诉求。二是“假大空”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一些主攻研学的旅行社,摸准家长的心理,打出所谓“名校游”,但实质上,只不过在校园里走一圈,在校门口照个相。三是过度商业化,校外培训机构与旅行社联手,通过异地竞赛,注入所谓研学的内容,高价收取参营费。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的情况,客观上印证了王聚龙的判断。在一个某培训机构的微信公众号中,一个名为“华罗庚金怀厦金澎研学旅行嘉年华”的研学项目招募令广告中,记者看到,一个实际上只有三天活动的项目,参营费高达4980元,这些费用中还不含学生到厦门的车票费。如果学长家长需要陪同,也要和学生缴纳同样数目的费用。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高的费用,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还要经过选拔考试争取参营资格,“培训机构驾轻就熟的饥饿营销手段已经移植到了研学旅行上。”
“研学旅行行业的乱象根源在于市场的不成熟,可以理解为‘成长的烦恼’。”研学旅行市场的这些怪现象,安徽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唐敏有些见怪不怪:不光是研学旅行,任何行业在一哄而上的发展初期,可能都会遇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行业标准缺失和反馈机制缺失造成的,出现问题不可怕,它会促进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制订“游戏规则”,“只有问题充分暴露了,制订的游戏规则才更有针对性。”
标准的期盼
研学旅行是一种服务型“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应有一系列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行业准入标准,也应有具体的项目执行标准
“游戏规则”如何制订?唐敏认为,研学旅行也是一种服务型“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应有一系列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行业准入标准,也应有具体的项目执行标准。行业准入标准,是具备什么样条件的机构才能进入研学旅行市场,其中包括资质、安全人员、师资配比等条件。研学旅行虽然有游行的成分,但重心是学,而不是游。同时由于研学的主体是学生,安全仍然是第一要务。而缺乏研学安全保障的机构显然是不能进入市场的。
“具体项目的服务标准,也应当进行细化,做到分类考核,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分级付费。”唐敏认为,没有考核的服务必然滋生乱象。而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行机构既无考核评价标准,也无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打个比方说,一个旅行社与一所学校签订了研学旅行协议,即使提供的服务“假大空”,学校和家长也无法对其进行制约。如果标准细化,跟踪考核,“贴标签”的假把式也就失去生存空间。“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斩断利益链,不然,走过场式的研学旅行就无法根除。”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学校的老师以及服务提供者首先要做好研与学的功课。
在《研学安徽》栏目策划制作过程中,王聚龙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请图片作者告知地址,以便邮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