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变改变的方式 相信相信的力量

2022-01-13 09:18 蚌埠新闻网  

蚌埠一中 徐朝阳

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弗兰认为:“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改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多年前我就关注北京十一中学和李希贵校长,也曾在沈亮局长的带领下到北京十一中学学习,并在新学校研究年会等场合,多次聆听李希贵校长的精彩报告。拿到李斌著的《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一书后,手不释卷,一页页认真读下去,感觉收获满满。

当我们脚踏实地,期望学生能奔向星辰大海时,却时时有无力感。社会上关于教育的负面新闻也很多,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如何改变也是所有教育人要思考的课题,并身体力行的使命。改变,要从改变的方式开始,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教育有温度·学生

几年前我走进北京十一中学校园,吸引我的是学校的走班课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校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几百种课程,体育选修甚至包括击剑和马术,学校里有校服超市,学生可自由选购……书中提到十一中的毕业生程佳宁曾在文章中写道:“十一中”真正的标志并不是校门口体现“思方行圆”的雕塑,而是十一中学子脸上洋溢的自豪而幸福的笑容;十一中真正的历史,并不是校史馆内60年来的纪录,而是每个学子心中难忘的故事;十一中真正的成就,并不是每年获得的各类奖项、荣誉,而是每个学子个人的最大成功。

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根本遵循,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长久以来,我们想把学生塑造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最终考试成绩却成了指挥棒,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发展,刷题、作业、考试主宰了学校教育,德育弱化,体育弱化,美育弱化,学校本来是学生的天堂,却让学生逃避。

英国的夏山学校基于对孩子善良天性的信任所坚持的办学理念,历经一个世纪从未动摇。这儿没有旷课,也很少有孩子们想家,它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给予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给予孩子们权利,让他们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然的成长;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不会感受到成人制造的压制和恐惧。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如出一辙。

李希贵校长说:“一是以保证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二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这种办学理念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它让我们的教育有了温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自尊、自信。教育事业是要用爱去播种的事业,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端正,走得又快又好。

教育有情怀·教师

十一学校没有班主任,却提倡人人都是班主任,他们多了一个绝大多数是中学老师没有的身份——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人生与职业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

十一学校启动基于标准的学习变革,从老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学展开。书中举了何其书老师的例子,她成为学习的设计师,把课堂变成了学堂,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可见。十一学校对变革的态度——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温和引领,通过分享,梳理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项目式学习。理解为什么要有基于标准的学习。何其书这位90后老师一直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而努力。五旬教师何永德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他认为,十一中学师生关系越来越好,能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幸福感。老师,有个性有自由,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教师职业的意义感、价值感越来越强。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其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教师,承担着摇动、推动、唤醒心灵的任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必须有教育的情怀,教师自信、乐观、勇敢、勤奋、进取,不断向学生输入人生的正能量,塑造着成长之美。

教育有梦想·学校

2007年,十一学校已经意识到:日益凸显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与单一的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学校迫切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学校着手进行顶层设计,2009年正式实施以育人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转型。这种转型以构建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文化重建为保障,以创建全员育人、面向个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的育人模式为关键。

陈宝生部长评价十一学校改革的成功,在于创新了一种教育模式,它既不是西方教会式教学,也不是书院式、私塾式教学,而是融合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元素形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活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生活在同一学校的人们,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缔造一所学校,就是要求我们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

这一切需要我们既坚守教育的初心,又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使命不断求变。它需要我们改变改变的方式,相信相信的力量!(完)

215

蚌埠一中 徐朝阳

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弗兰认为:“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改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多年前我就关注北京十一中学和李希贵校长,也曾在沈亮局长的带领下到北京十一中学学习,并在新学校研究年会等场合,多次聆听李希贵校长的精彩报告。拿到李斌著的《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一书后,手不释卷,一页页认真读下去,感觉收获满满。

当我们脚踏实地,期望学生能奔向星辰大海时,却时时有无力感。社会上关于教育的负面新闻也很多,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如何改变也是所有教育人要思考的课题,并身体力行的使命。改变,要从改变的方式开始,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教育有温度·学生

几年前我走进北京十一中学校园,吸引我的是学校的走班课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校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几百种课程,体育选修甚至包括击剑和马术,学校里有校服超市,学生可自由选购……书中提到十一中的毕业生程佳宁曾在文章中写道:“十一中”真正的标志并不是校门口体现“思方行圆”的雕塑,而是十一中学子脸上洋溢的自豪而幸福的笑容;十一中真正的历史,并不是校史馆内60年来的纪录,而是每个学子心中难忘的故事;十一中真正的成就,并不是每年获得的各类奖项、荣誉,而是每个学子个人的最大成功。

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根本遵循,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长久以来,我们想把学生塑造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最终考试成绩却成了指挥棒,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发展,刷题、作业、考试主宰了学校教育,德育弱化,体育弱化,美育弱化,学校本来是学生的天堂,却让学生逃避。

英国的夏山学校基于对孩子善良天性的信任所坚持的办学理念,历经一个世纪从未动摇。这儿没有旷课,也很少有孩子们想家,它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给予孩子们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给予孩子们权利,让他们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给予孩子们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然的成长;给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保证他们不会感受到成人制造的压制和恐惧。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如出一辙。

李希贵校长说:“一是以保证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二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这种办学理念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它让我们的教育有了温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自尊、自信。教育事业是要用爱去播种的事业,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端正,走得又快又好。

教育有情怀·教师

十一学校没有班主任,却提倡人人都是班主任,他们多了一个绝大多数是中学老师没有的身份——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人生与职业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

十一学校启动基于标准的学习变革,从老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学展开。书中举了何其书老师的例子,她成为学习的设计师,把课堂变成了学堂,让学习的过程变得可见。十一学校对变革的态度——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温和引领,通过分享,梳理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项目式学习。理解为什么要有基于标准的学习。何其书这位90后老师一直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而努力。五旬教师何永德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他认为,十一中学师生关系越来越好,能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幸福感。老师,有个性有自由,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教师职业的意义感、价值感越来越强。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其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榜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教师,承担着摇动、推动、唤醒心灵的任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必须有教育的情怀,教师自信、乐观、勇敢、勤奋、进取,不断向学生输入人生的正能量,塑造着成长之美。

教育有梦想·学校

2007年,十一学校已经意识到:日益凸显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与单一的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学校迫切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变革”。学校着手进行顶层设计,2009年正式实施以育人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转型。这种转型以构建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文化重建为保障,以创建全员育人、面向个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的育人模式为关键。

陈宝生部长评价十一学校改革的成功,在于创新了一种教育模式,它既不是西方教会式教学,也不是书院式、私塾式教学,而是融合了民族、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元素形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活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生活在同一学校的人们,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志同道合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缔造一所学校,就是要求我们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

这一切需要我们既坚守教育的初心,又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使命不断求变。它需要我们改变改变的方式,相信相信的力量!(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