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与“蚌埠”:蚌埠地名的前世今生

2022-03-03 10:38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张建平

蚌埠城市的形成仅百余年,蚌埠地名的出现不过千年。但从出土文物看,要追溯“蚌埠”地名的前世,可不止百千万年。

外地人对“蚌埠”地名经常有读错音、会错意的情况,每遇此时,作为蚌埠人,都会心生暗忿,忍不住要给他科普一下:“蚌”是多音字,本义是河蚌,读作“蚌”[ bàng ];但作为地名时,“蚌埠”应该读作[ bèngbù ]。

虽然读音大家都知道,但蚌埠地名因何而来,为什么有“古为采珠之地”之说?可能不少蚌埠人也未必能说得清。从出土文物看,要追溯“蚌埠”地名的前世,可能远在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对!就是那个恐龙时代!

地理特点决定蚌埠多蚌

地名属人文地理范畴。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主要以山水方位、风物特产等为原则。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于是就有淮阳、淮阴、衡阳、华阴等地名。以风物特产命名的地方就太多了,如枣庄、盐城、铁岭、铜陵等。

蚌埠也不例外,古代因多蚌而得名。

双墩遗址发掘人员向王巍等专家介绍双墩遗址出土的蚌器(资料照片)

古代淮河在蚌埠段天旱时河道较窄,而水盛时则呈漫流之势,像怀远县的荆山湖、淮上区的一些低洼地区、禹会区的宋家滩等都曾是淮河古河道。淮河过荆、涂二山后,因坡降不大、水流平缓,适宜蚌、螺等水生底栖动物生长;又因小南山的山根岩脉向北延伸至淮河河道中,岩脉上游自然形成一个凹湾,成了河蚌螺蛳的温床,涨水时烟波淼淼,落水后河滩上遍布蚌螺。天长日久,风吹日晒,河滩上风化的蚌壳白花花亮闪闪,离老远就能看见。形成渡口后,人们就把这里叫作“蚌埠”,意思就是遍布河蚌的码头。

考古发现证明,“蚌埠”名副其实——出土了大量的丽蚌、褶纹冠蚌等蚌类化石。1983年,市博物馆从胜利西路原第二建材厂地表以下10至14米深处,发现古老的河蚌化石,以及古代人类使用火的遗迹。经古生物学家鉴定为丽蚌,距今已有10万至30万年。丽蚌化石出土,则把蚌与蚌埠的历史上溯到1亿多年前。丽蚌是珠蚌科的一类,可育珍珠,在距今1.5亿年恐龙盛行的侏罗纪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今。自然生长的丽蚌主要分布在淮河中下游至长江中下游的河流湖泊中。垓下遗址也发现不少史前丽蚌化石,年代非常久远。由于各个阶段的气候差异,蚌的种类和个体差别很大,有的蚌直径达到40厘米。双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不乏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大蚌壳。

“古为采珠之地”的文献依据

《禹贡》相传是大禹一统天下后制订的一份“规范性文件”,不仅划分了九州地界,记录了各州山川形胜、道路田亩,还载明了各地的土特产,明确了哪些特产是进贡物品。“海、岱及淮惟徐州”,说的是黄海、泰山至淮河区域为徐州区域,位于淮河边上的蚌埠属徐州。《禹贡》称“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规定泗水一带要进贡磬石,沿淮的淮夷部落要进贡珍珠和渔获。从《禹贡》可知,在4000多年前,珍珠就是淮夷的特产,产珍珠的河蚌就不稀奇了,在淮河滩地、池塘湖沼中应该随处可见。可能那时已开始人工养殖河蚌,剖蚌取珠,制作装饰品。向禹王进贡的珍珠贡品中,或许就有人工养殖的珍珠。

早在7300年,生活在淮河两岸的双墩、涂山先民就采集食用河蚌,双墩遗址已发现的蚌类达19种。双墩先民根据蚌壳的坚硬特性,制作了蚌刀、蚌锯、蚌铲、蚌勺、纺轮等工具用具,蚌及蚌制品大量出现在双墩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包括在制作陶器时,把蚌壳碾碎成粉掺入陶土中,制作成质地更坚硬的夹蚌陶器。

双墩遗址出土的大蚌壳,展出现场可看到风化的碎片

从市博物馆展品陈列看,蚌器是双墩遗址具有个性特征的文物,除了用蚌壳磨制的刀、锯、铲等工具,还有大量的利用锋利壳边磨制的切割器和刮削器。其中一柄蚌锯号称“史上第一锯”,长11.4厘米,宽约4.8厘米,经过细致的磨制加工,锯齿部分长近5厘米,是迄今为止已知年代最早的带锯齿的工具。

蚌埠地名已历千年

北宋末年,大宋不敌大金,当时兵荒马乱,官兵士民纷纷南逃,沿淮各处渡口因人马车辆过河而兴盛起来。据传,这一时期,淮河南岸小山子(小南山)北麓渡口处有了“蚌埠店”,供南下人众渡河歇息。之后宋金以淮为界、南北对峙,渡口一度荒废。元代,这一区域北属灵璧、西属怀远、东属临淮。明洪武三年(1370年),蚌埠地域淮河以南席家沟以东归属临濠府临淮县广德乡,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凤阳县。长淮卫设立后,由长淮卫向西,五里设置一渡,有西门渡、郑家渡、高庵渡、蚌埠渡,蚌埠地名正式亮相。但那时兴盛的是河北渡口,有村庄集市;河南渡口处还没几户人家。过了南岗、钓鱼台,走到凤怀古道附近,才有较大的村落。见诸记载的还有明代《凤阳新书·中都内境山川城池陵寝坟墓第宅形胜总图》中标注的“蚌埠集”,位置在淮河南岸长淮关的上游、化陂湖北部,化陂湖即今席家沟的上游老鸭湖一带。明成化年间凤阳县在蚌埠设官仓,并设四营驻军,地方志多有记载。至清咸丰年,河南岸蚌埠集已成繁华小镇,但太平天国和捻军与清军在此拉锯争战,小镇毁于战火,居民四散。清同治二年(1863年),在小蚌埠设三县司。修建津浦铁路时,随着数万民夫进驻,河南蚌埠的热闹程度一下子就超过河北的小蚌埠。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地名、区域相对固定下来,直至1947年成为安徽省第一市;人口也从“三县司”时期的500人猛增到22万多人。屈指算来,从宋代“蚌埠店”算起,蚌埠地名已历千年。

蚌埠市博物馆展出的丽蚌化石

现在人们把常常“珠城”作为蚌埠的美称,信口道来,亲切自然。

关于“珠城”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东南亚某国元首访问中国,飞机经过蚌埠时,问下面是哪座城市?陪同人员介绍,是“蚌埠”。这位元首又问“蚌埠”是什么意思?陪同人员灵机一动,说“蚌埠”意思是“珍珠城”。“珍珠城?太美了!”珍珠城的美名令这位元首非常向往,要求改变行程到蚌埠参观,但遗憾未能成行。从此,蚌埠的“珠城”别号就流传开了。(完)


18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