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创新为中心 提升发展科技含量 ——访市科技局党委书记赵华友

2022-04-06 07:22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 瑾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谋划,着力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转变干事创业工作作风。这是我们未来工作要持之以恒抓住的核心、重点。”日前,市科技局党委书记赵华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以上。

细数2021年蚌埠科技取得的新进步,可谓浓墨重彩: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有效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上年增长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增长38%、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增长50%,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20家,高企总数、净增高企数创历年之最;全市新增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余家,2名外籍专家入选第十五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填补我市该奖项十年空白。

“众多政策优势叠加,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赵华友看来,构建科技攻坚体系,突破产业发展“卡点”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更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去年我市集中力量支持驻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平面高压MOSFET关键技术研发”等18个项目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及预灌封针筒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等3个项目入围省“揭榜挂帅”攻关,获省财政资金支持2750万元,省支持资金额和项目入围数均居全省第1位。40/41所等作为主揭榜单位牵头挂帅攻关,合计争取揭榜资金3000万元。

“对我们而言,这是节点也是机遇,未来还要继续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坚持‘政产学研长用金’七位一体,深化‘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赵华友说,手握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金字招牌,我市正顶格推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用高科技打通产业堵点,疏通发展脉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采访中赵华友透露,今年的目标是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6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以上。朝着目标迈进的路途上,我市将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壮大基数;同时加大“双招双引”,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团队和项目落户蚌埠,使之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目前,市科技局正加快建设蚌埠创新馆,以此为依托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皖北的区域性科技大市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双千”培育工程旨在消除高质量发展“痛点”,科技大市场则重在疏通成果转化“堵点”。与此同时,我市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常态化、精准化。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探索风险共担的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高效运行,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作为“合芜蚌”的核心一极,我市一直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理念,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杠杆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赋予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使用等更多自主权,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为导向,我市摸索建立改革创新试错容错机制,也在更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深入人心,创新文化在蚌埠有着深厚的土壤。”赵华友表示,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上台阶,仍将是今后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完)

216

蚌埠新闻网记者 靳 瑾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谋划,着力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转变干事创业工作作风。这是我们未来工作要持之以恒抓住的核心、重点。”日前,市科技局党委书记赵华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0%以上。

细数2021年蚌埠科技取得的新进步,可谓浓墨重彩: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有效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上年增长8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增长38%、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增长50%,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20家,高企总数、净增高企数创历年之最;全市新增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余家,2名外籍专家入选第十五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填补我市该奖项十年空白。

“众多政策优势叠加,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赵华友看来,构建科技攻坚体系,突破产业发展“卡点”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更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去年我市集中力量支持驻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平面高压MOSFET关键技术研发”等18个项目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及预灌封针筒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等3个项目入围省“揭榜挂帅”攻关,获省财政资金支持2750万元,省支持资金额和项目入围数均居全省第1位。40/41所等作为主揭榜单位牵头挂帅攻关,合计争取揭榜资金3000万元。

“对我们而言,这是节点也是机遇,未来还要继续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坚持‘政产学研长用金’七位一体,深化‘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赵华友说,手握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金字招牌,我市正顶格推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用高科技打通产业堵点,疏通发展脉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采访中赵华友透露,今年的目标是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6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以上。朝着目标迈进的路途上,我市将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壮大基数;同时加大“双招双引”,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团队和项目落户蚌埠,使之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目前,市科技局正加快建设蚌埠创新馆,以此为依托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皖北的区域性科技大市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双千”培育工程旨在消除高质量发展“痛点”,科技大市场则重在疏通成果转化“堵点”。与此同时,我市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常态化、精准化。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探索风险共担的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高效运行,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作为“合芜蚌”的核心一极,我市一直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理念,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杠杆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赋予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使用等更多自主权,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为导向,我市摸索建立改革创新试错容错机制,也在更大限度调动和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深入人心,创新文化在蚌埠有着深厚的土壤。”赵华友表示,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上台阶,仍将是今后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