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混采影响准确性吗?一人感染全家中招吗?…… 权威解答来了

2022-04-07 08:31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上次做核酸,我发现放棉签的红管大得很,是10合1、20合1混采吧,会不会影响检测结果?”“混采样本里,如果有人是阳性,其他人怎么办?”“一家人吃住在一起,如果有一个‘小阳人’,其他人肯定也中招,一家只派一个代表去做核酸不就行了?”……最近,一批市民进行了几轮核酸检测,一些人对于混采不理解,对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有疑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检验中心副主任付广林,请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混采可提高效率10或20倍

所谓单采,是指一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混采则是将5/10/20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

“混采有5合1、10合1、20合1,目前大家接触最多的是10合1的采样方式。以10合1为例,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混采样本均视为阴性,代表混检的10个人都是安全的。如果出现阳性,该混采管的10个受试者会被暂时单独隔离,并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复核,再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若干个)是阳性。”付广林介绍,混采是采取多人的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如果出现阳性,相关部门并不会认定这几个人都是阳性,而是会迅速定位到该混采管的所有受检者信息,通知受检者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再次检测,迅速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是阳性感染者,非阳性个体也会迅速澄清,但会被作为密接者进行隔离。

为什么要进行混采?

“为了‘跑赢’病毒!”付广林说,当一个地区发现可疑或确诊病例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控制传染源,必须以高于病毒传播的效率进行筛查。核酸检测除了样本采集环节的操作以外,还有大量的实验室工作,通过混采可以把实验室工作的效率提高10倍或20倍,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阳性感染者,从而控制病毒传播。

据介绍,单采和混采的样本送达实验室后,实验流程是一样的,时间也相同,同时,单采管和混采管大小不同,保存液的量也有区别,严格按照混采检测技术规范执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没有问题的。2020年8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颁布了《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2022年1月15日又颁布了《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为混采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不过,发热门诊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人群(红码、黄码人员),应该采用单采单检。

一人感染并非会全家都感染

“同一屋檐下,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人感染,肯定全部感染,核酸检测一家去个代表就可以了吧?行动不便的老人,应该可以不去。”市民张先生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有时要求全家一起做核酸的情况不能理解。

“并非一人感染就一定会导致一家感染。即便是一家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要采。而且,任何传染病都有个体差异,有人易感,有人不易感,得病后有人症状重,有人症状轻,不能一概而论。”付广林说,是否被感染,与接触程度、个人免疫力、病毒潜伏期等原因相关。有的人免疫力强、接种了新冠疫苗,病毒感染的概率就低。有的潜伏期两三个星期,有的一两天就发病。所以,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也都要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居家隔离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

核酸检测时很多小细节要注意

“核酸检测过程中,要摘下口罩还要张大嘴巴,万一采样现场有阳性,岂不是很危险?”市民陆女士对核酸检测过程中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核酸采集过程中,确实要注意很多细节,每个人都正确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不要在现场随意接触检测台的物品。”付广林提醒市民,去核酸采集现场接受核酸检测时,确实面临一些风险,但严格做好防护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佩戴口罩,口罩上端没有紧贴鼻梁、口罩超长时间使用等,都等于无效佩戴。口罩的正确使用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当前疫情下,市民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它比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效果更好。在佩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手按压口罩上端鼻梁处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与面部紧密贴合。当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建议市民可随身携带备用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市民应按照医务人员的指示,采样前再取下口罩张大嘴巴,采样结束后立刻戴回口罩。

采样时,市民不要触碰采样物品,包括不要触碰采样人员、不要触碰采样台以及采样台上的物品,也不要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放在采样台上,比如身份证、钥匙、手机等,与采样人员保持合理距离。尤其要注意,在核酸检测现场,无论是摘下口罩还是佩戴口罩,都不要用手触碰口罩表面。

市民检测时尽量张大嘴,保持镇定。最好准备纸巾,万一发生呛咳时用纸巾捂住嘴,避免朝采样人员或周围人群咳嗽。核酸检测点一般都在室外比较空旷的地方,所以形成气溶胶的概率较低。(完)

252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上次做核酸,我发现放棉签的红管大得很,是10合1、20合1混采吧,会不会影响检测结果?”“混采样本里,如果有人是阳性,其他人怎么办?”“一家人吃住在一起,如果有一个‘小阳人’,其他人肯定也中招,一家只派一个代表去做核酸不就行了?”……最近,一批市民进行了几轮核酸检测,一些人对于混采不理解,对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有疑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检验中心副主任付广林,请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混采可提高效率10或20倍

所谓单采,是指一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混采则是将5/10/20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

“混采有5合1、10合1、20合1,目前大家接触最多的是10合1的采样方式。以10合1为例,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混采样本均视为阴性,代表混检的10个人都是安全的。如果出现阳性,该混采管的10个受试者会被暂时单独隔离,并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复核,再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若干个)是阳性。”付广林介绍,混采是采取多人的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如果出现阳性,相关部门并不会认定这几个人都是阳性,而是会迅速定位到该混采管的所有受检者信息,通知受检者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再次检测,迅速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是阳性感染者,非阳性个体也会迅速澄清,但会被作为密接者进行隔离。

为什么要进行混采?

“为了‘跑赢’病毒!”付广林说,当一个地区发现可疑或确诊病例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控制传染源,必须以高于病毒传播的效率进行筛查。核酸检测除了样本采集环节的操作以外,还有大量的实验室工作,通过混采可以把实验室工作的效率提高10倍或20倍,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阳性感染者,从而控制病毒传播。

据介绍,单采和混采的样本送达实验室后,实验流程是一样的,时间也相同,同时,单采管和混采管大小不同,保存液的量也有区别,严格按照混采检测技术规范执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没有问题的。2020年8月1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颁布了《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2022年1月15日又颁布了《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为混采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不过,发热门诊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人群(红码、黄码人员),应该采用单采单检。

一人感染并非会全家都感染

“同一屋檐下,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人感染,肯定全部感染,核酸检测一家去个代表就可以了吧?行动不便的老人,应该可以不去。”市民张先生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有时要求全家一起做核酸的情况不能理解。

“并非一人感染就一定会导致一家感染。即便是一家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要采。而且,任何传染病都有个体差异,有人易感,有人不易感,得病后有人症状重,有人症状轻,不能一概而论。”付广林说,是否被感染,与接触程度、个人免疫力、病毒潜伏期等原因相关。有的人免疫力强、接种了新冠疫苗,病毒感染的概率就低。有的潜伏期两三个星期,有的一两天就发病。所以,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也都要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居家隔离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

核酸检测时很多小细节要注意

“核酸检测过程中,要摘下口罩还要张大嘴巴,万一采样现场有阳性,岂不是很危险?”市民陆女士对核酸检测过程中的安全性表示担忧。

“核酸采集过程中,确实要注意很多细节,每个人都正确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不要在现场随意接触检测台的物品。”付广林提醒市民,去核酸采集现场接受核酸检测时,确实面临一些风险,但严格做好防护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佩戴口罩,口罩上端没有紧贴鼻梁、口罩超长时间使用等,都等于无效佩戴。口罩的正确使用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当前疫情下,市民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它比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效果更好。在佩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手按压口罩上端鼻梁处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与面部紧密贴合。当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建议市民可随身携带备用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市民应按照医务人员的指示,采样前再取下口罩张大嘴巴,采样结束后立刻戴回口罩。

采样时,市民不要触碰采样物品,包括不要触碰采样人员、不要触碰采样台以及采样台上的物品,也不要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放在采样台上,比如身份证、钥匙、手机等,与采样人员保持合理距离。尤其要注意,在核酸检测现场,无论是摘下口罩还是佩戴口罩,都不要用手触碰口罩表面。

市民检测时尽量张大嘴,保持镇定。最好准备纸巾,万一发生呛咳时用纸巾捂住嘴,避免朝采样人员或周围人群咳嗽。核酸检测点一般都在室外比较空旷的地方,所以形成气溶胶的概率较低。(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