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从最初寂寂无名的农村青年,到今天成为宁波运输行业的佼佼者,30多年的创业历程,郭术海历历在目。无论是失望还是希望,欢笑还是泪水,如今都已超越了时间的力量,变成无法抹灭的财富印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里娃到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完美蜕变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一个人的经历又是怎样同时串联、折射出了两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背井离乡,奔赴宁波
1969年,郭术海出生在五河县大新镇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一直生活在淮河边。
1991年,家乡发大水,收成不好。农村青年郭术海刚学会了驾驶技术,想去城市闯一闯。
带着一本驾驶证,郭术海就离乡了。他最先去了上海,开了三个月出租车,见识到了大城市讨生活的艰辛。在同乡的推荐下,郭术海背着一只蛇皮袋转向去了那个和他的命运捆绑的城市——宁波。
刚到宁波,郭术海找到一份公交车驾驶员的工作,收入不高,但他很珍惜。“外乡人找到工作不容易,靠技术能吃上饭很知足。”郭术海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能在城市里养活自己,先立足再说。
后来,他开过中巴车、给民营企业家打过工,三年又三年。
1996年,南方城市正是潮起之时,郭术海也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他借了10万元,承包了三辆集装箱卡车,准备大干一场。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浪头太大,郭术海苦苦支撑也难逃冲击,旋即梦碎,10万块钱赔得干干净净。
欠了债,日子还要过下去,淮畔儿女骨子里就有那种百折不挠、从不言弃的精神,郭术海又继续去打工。2000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宁波港工作,还是驾驶员。但这一次因为有了之前管理企业的经验,很快他便脱颖而出,用了10个月就成为了车队长。
人生第一个500万
城市是创业者的舞台。看着宁波港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郭术海再次心动,他和一名宁波本地人联手创业开起了运输公司。2002年,郭术海自己买了运输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当地的平安大厦,一边做外贸集装箱生意,一边跑运输。那时,他的企业主要做农产品外贸,产品附加值不高。做了2年多,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郭术海意识到引进管理人才的重要性。2004年,他成立了报关公司,砍掉了外贸业务,只做报关和货运代理。郭术海也开始物色新的合伙人。
2008年,郭术海和舟山的合伙人注册的一家运输企业,被列入了当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多次走访,了解到郭术海是个踏实勤勉的实干派,人品、信誉很过硬,给予了他超大力度的支持。“特别感谢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招商政策,扶持力度超乎我的想象。”郭术海说,当时,当地招商部门了解到他的创业难题后,直接为他的企业提供了100万元的担保贷款,他才能一次性购买了5台集装箱货车,随即营业收入暴增。到了2009年,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500万。
2010年,他在宁波市区买了房子,第一次感觉要在那座城市扎根了。
“甬蚌”牵手 甘作桥梁
运势来了,挡不住。2012年以后,郭术海的企业就成了规上企业,当地的各种支持政策也流水一样落进了他的企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郭术海用最普通的打法——诚实守信,让企业飞速成长,也让自己在宁波成长为整个行业的知名企业家。
蚌埠的水土养育了郭术海,决定了他的性格底色是朴实、勤劳,宁波的商海则锻造出了另一个郭术海,精明、敏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是成功企业家的郭术海立刻察觉到企业需要转型了。“传统企业要更新迭代发展,要切换到电子商务的赛道啦。”郭术海的判断又一次踩准了节奏,他将企业名称更名为“宁波聚合集卡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在线上物流这个新赛道开始发力,企业立刻成为了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点名的试点单位。
既有传统的集装箱堆场,又有新型的冷链仓储物流,全新的经营模式,为郭术海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郭术海的企业不仅没有被潮水湮没,反而实现了利润的逆势增长。
郭术海目前还有另一重身份,即宁波市蚌埠商会会长。说起甬蚌携手,郭术海十分高兴,“我们虽在外乡打拼,但根还是在蚌埠,也一直关注着家乡,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双城携手,我们十分愿意成为纽带和桥梁。家乡应该成为承载更多年轻人梦想的地方。”郭术海说,能为蚌埠的“双招双引”作点贡献,促成两地更多合作项目,是他十分愿意做的事。打造“甬蚌新城”他十分感兴趣,也有意回乡投资兴业,一旦疫情过去,条件允许,他想要策划一场全国性的大型招商活动,在宁波推介蚌埠,在更大的平台介绍家乡的企业,推动两地合作结出硕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