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年从安徽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玻璃瓶厂时,汪六五正好赶上蚌埠工业的高光时刻。齐全的工业门类、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小市场,还有路上时髦光鲜的人们,给他留下崭新又热烈的第一印象。36年来,他在玻璃、白酒、铅笔等行业辗转,最后扎根在神舟机械。见证了蚌埠工业的兴衰、嬗变,共进退间神舟机械也成为工业文明的坐标点。
如今神舟机械已在军用和民用中小型特种船舶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从内河驶向大洋,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船舶修造企业和军队水上保障装备定点生产企业。
临危受命 两年时间扭转乾坤
“我大学毕业后在玻璃瓶厂呆了9年,后来又调到酒厂、铅笔厂工作,1998年任蚌埠船厂党委书记、厂长。”时年33岁的汪六五可谓一腔孤勇临危受命——曾经辉煌的蚌埠船厂彼时面临原材料涨价、航运市场彻底放开等多重挑战,背负着1500多名退休和在岗职工,可谓举步维艰。
1938年建厂的蚌埠船厂有招牌、有名气,一度是蚌埠工业的符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是几代蚌埠人生活的背景音。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航运市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蚌埠船厂难以招架了。那时淮河岸边有大大小小100多家造船厂,而蚌埠船厂的设备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技术,都毫无优势可言。
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抓市场。对外,把能跑的地方都跑了一遍,逢人一张口就是“我们船厂”;对内,大刀阔斧改革,将大锅饭改为计件工资,分流富余人员增强技术力量。厂子没辜负大家的努力:1998年蚌埠船厂的产值是数百万元;次年就跃升为3千万元。
乘胜而上 在细分赛道一马当先
两年间,企业起死回生了。2001年,蚌埠船厂完成改制,更名为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由此迈入新纪元。
彼时,正逢中国加入WTO,造船行业井喷式发展,神舟机械也在2002年得到了第一份来自欧洲的订单,一条出口到世界造船鼻祖荷兰的化学品船舶。从濒临破产到行销海外高品质船型,业内对此评价为“一步登天”。
不过,要造好这条3千吨的化学品船舶并不容易,此前完全没有生产经验。“我就问了总工一句话:船造好了能不能从淮河出去?能,咱就接单。”汪六五告诉记者,为了造好船,公司从上海请来设计团队,从武汉请来工程师,奋战了一年多,成功交货。要问效果怎么样?荷兰方随后又追加了两条船的订单。
就这样,神舟机械一炮打响。此后十多年里,新加坡、委内瑞拉、智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蚌埠制造的船舶,带着神舟标志的中小型拖轮市场占有率稳居省内榜首,各种特种船舶则名列国内市场前茅。如今,即便是对垒江南造船厂这样的行业巨无霸,神舟机械也毫无惧色,差异化竞争,数次“虎口夺食”竞标成功。
二十多年在市场摸爬滚打,神舟机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跟随市场升级设备、锻炼队伍,瞄准了小型特种船舶市场和民用相关行业。
靠着对市场风向敏锐的洞察力和敬畏心,神舟机械在细分赛道一骑绝尘。在同行眼里,神舟机械胜出的关键是前瞻性的眼光,以及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比如就材质而言,它是国内唯一能同时生产铝合金、玻璃钢和钢质船的企业,而且还拥有船舶的设计资质和修理资质。如今,神舟机械拥有技术中心,有自己培养的人才队伍。每年年初不仅会制定产销计划,也会制定科研计划,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
神舟公司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在与江苏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深化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与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本地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校资源,通过合作研发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缩短研发项目的进程,使之更快的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神舟机械申请发明专利达70多项,获评省高新技术企业、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省认定工业设计中心,研发建造的海洋工程37米潜水工作船和LNG动力拖轮也先后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激流勇进 面向星辰大海进发
“改制更名的时候,用神舟机械而不是神舟船厂,就因为梦想在相关机械领域开拓广阔的空间。”参加了市委举办的“亲清有约周五见”本土企业家专场活动后,汪六五感触颇深:“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神舟机械的竞技舞台不会局限于水面,我们的未来大有可为。”
随着退市进园步伐加快,神舟机械位于长淮卫的新厂区即将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更先进的生产线和研发线。关于未来发展,一方面,企业聚焦军用、警用装备,打算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的运用上一展身手;另一方面,与德国贝克尔公司合作研发船舶机械和节能设备、和天津股东公司合作研发石油采集设备,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的宏伟目标,稳步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有位美国学者写过一篇《艾伦的船》,说的就是我们出口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游艇,认为来自蚌埠老国企的船只性价比很高,后来《参考消息》还转发了。实话实说我很自豪。”汪六五说,他相信路是越走越长的,神舟机械和这座城市都在路上。
融媒体记者 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