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性格腼腆,第一次出征招商时惴惴不安,到如今每次出门招商都能口若悬河、信心满满,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内资招商科科长王照泉的自信,源自日积月累的坚持与努力。
王照泉是一名转业军人,2011年进入我市招商部门工作,2019年4月正式走向招商一线,开始外出招商。
进入招商一线之后,跑的企业越多,王照泉越发现自己对家里产业家底掌握不够,“好多次都没接住企业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探询”。从外地出差回来后,他不仅第一时间为企业需求“找答案”,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们有哪些家底,如何帮企业落户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只有全方位了解蚌埠产业发展情况,才能更好推介蚌埠,收获更多招商成果。”进入招商一线后,零基础、零人脉的王照泉,成了招商领域最爱学习、善动脑的人之一。
“蚌埠的新材料产业势头很好,您何不考虑把厂子搬到这里?”
“硅基产业大有可为,这里有你们最需要的。”
拜访企业不会一帆风顺,王照泉回忆自己在外出招商时,见惯了各地招商干部的企业老总有点意兴阑珊,经常只给几分钟时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积累的信心让王照泉拥有了抓住机会的能力。从企业的基本情况到蚌埠的发展优势,他展现出专业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经常让一些企业老总赞叹不已,随即打开话匣子,与他畅聊。
在招商领域流传着三句“招商真言”,业务要精、情感要诚、互利要实。
“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王照泉说:“我们青年招商干部,要从专业、全面、精准、刻苦四个方面打造自己的能力长板。招商,就是要摸清企业真实需求,我们有什么,他们缺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招商不靠花言巧语,要干出事实,才能交到朋友。”
2020年10月,在上海蚌埠商会的引荐下,王照泉获悉一家上海企业的老板是蚌埠人,有意向回家乡建项目。但同时,接触企业的其他地市的招商人员也很多,企业决策层摇摆不定。
“只要没签约,就还有机会。”王照泉了解到企业的投资条件后,爽快开出优惠条件。“只要来落户,我们就提供重资产招商,产业园配套设施齐全,直接‘拎包入住’,还可以解决你孩子的上学问题。”王照泉抛出“橄榄枝”,满满的诚意打动了企业家。到蚌埠考察后,该企业放弃与外市几乎已经达成的“一纸婚约”,转而坚定地选择落户蚌埠。
短短5个月,这个项目就在蚌埠签约落地,王照泉打赢了一场漂亮仗。
“以前我们都是在熟悉的环境里干着熟悉的工作,且大部分都是常规事务,外出招商,需要面对新的环境,随时可能出现变数,起初心里确实没有底,但通过不断交朋友和企业家打交道,逐渐也摸索出一些心得。”王照泉告诉记者,经过学习、实践,他明白,作为一名外出招商干部,必须要带着信心、决心和耐心“三颗心”来开展工作。
在外人看来,招商就是出差、喝酒、发名片,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招商人员在与海量的企业主体对接中,如何才能找到适合的投资者?又如何才能说动其不远千里到一个陌生之地来投资呢?
江苏宝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意向在蚌投资,王照泉联系企业后,协助企业完成了一系列调研,大到产业布局,小到本地有多少环卫车辆、有多少大卡车等资料,王照泉一遍遍联系相关部门,为企业搜集想要的资料,帮助企业做出最佳研判方案,用了3个月让企业落地蚌埠。
上海是全国各地招商人竞争的“主战场”,“狼”多“肉”少,早已是一片“红海”。初到这里,王照泉甚至找不到方向。手足无措时,他想到一个点子,何不利用老乡群、商会拉近情感距离,方便拜访企业家,吸引他们回乡投资。
他通过在蚌埠的企业家,结识了一批在上海经商的蚌埠籍企业家,认识了上海蚌埠商会的一批朋友。人带人,上海的朋友又介绍了外地的企业家给王照泉认识,很快他又把战场拓展到昆山、江浙等地。朋友多了路好走,源源不断的招商线索出现了,王照泉也成了招商的能手。外出招商时,王照泉白天往园区跑,晚上梳理招商线索,公交换乘地铁,累了就在车上插空打盹。“在外吃饭的时候,听到不认识的人聊起与项目、招商相关的话题都会凑上去问两句,任何一个能获得信息的机会我们都不能放过。”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招商也需要快马加鞭,有时慢一步可能就坐失良机。”王照泉深谙此理,遇到好项目总是火速推进。去年7月,有朋友告诉他,有常州的蚌埠籍企业家想回乡发展,他立刻去拜访了企业。8月,该企业到怀远回访考察。经过多轮招商谈判,2021年11月这家企业就在蚌埠租了厂房,进场筹备。今年2月,这家企业就正式签约落户蚌埠,3月投产。
“我22岁大学毕业就来到蚌埠,父母、妻子、孩子现在都在这里,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把招商做好,让城市更好,是我对蚌埠的偏爱和私心。”王照泉老家在庐江,如今他把根扎在了蚌埠,他说自己唯有把手里的项目做好,让城市经济发展好,这是他对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