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技加持,夏粮丰收“闯三关”

2022-06-10 08:26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杨露露

第一关:选种播种关

一粒种子成为稳粮保供关键

“啥叫好种子?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要把这些综合在一起。选对了种子,收成就有把握。”安徽省金海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林海有自己的心得。

5月下旬,已经进入收获期的禹会区马城镇南湖村安徽省金海种业有限公司基地里一片繁忙,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从秋种到夏收,历时七个多月,终于迎来了庄稼人最幸福的时刻。胡林海站在地头,望着沉甸甸的麦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我们基地主推‘中麦578’这个品种,无论是产量还是市场表现都很好,这堆小麦全是我们加价从大河湾大户收上来的,每斤加价1毛还不愁卖。”

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底多重要?“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千百年来的农谚说明,一粒小种子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

“麦收三件宝:穗多、粒多、籽粒饱,粮食产量的提高,60%-80%源于良种的贡献。”已经和种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胡林海深知良种的重要性。

除了稳产外,一粒种子还和小麦品质、价格紧紧相连。胡林海进一步解释,“‘中麦578’具有三大突出优点,一个是品质优良。面包加工品质与优质进口加拿大麦、美国麦相当,既可以做优质面包,也可以通过配麦、配粉做优质饺子皮和面条,在各级试验中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二是高产稳产,产量与现有高产主栽品种相当。三是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性好,抗寒、耐穗发芽能力突出,是我国第一个同时通过黄淮南片、黄淮北片两大麦区国家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专家开展小麦测产          曹炳宏 摄

“‘中麦578’正是我们优质专用麦生产中主推的一个强筋品种。”赵天聪告诉记者,这几年,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是我市小麦生产的突出亮点,通过绘制小麦地图,面向加工方的需要安排优质专用品种,并将单品种规模种植小麦单元制成电子地图,探索小麦“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工一体化模式,提高全市小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去年秋种期间,我市将小麦生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以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规模种植为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任务的落实。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72.4%,实行整建制推进乡镇9个,建设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示范区33个,订单生产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49.1%,落实小麦良种繁育面积10.74万亩。

夏收时节,记者深入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在种子的投入上注重精准、有效,选用高产、稳产、抗灾性强的小麦品种,已经成为麦田高产的“黑科技”之一。

第二关:病虫防治关

一套方法再促小麦成大穗

除了良种外,夏粮丰收还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粮食的丰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土壤的肥力、病虫害的防治,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黄雨看来,今年影响夏粮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小麦旱情风险。据统计,2021年我市秋季小麦播种面积为439万亩,发生旱情面积290万亩。二是小麦赤霉病高发风险。据今年3月份分析研判,今年小麦赤霉病存在大发生风险,全市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普遍偏高,全市田间菌源量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条件。同时,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加之天气、寄主和环境等条件有利于赤霉病流行,给粮食生产带来诸多挑战。

面对旱情,各地通过行政推动、技术指导、发动群众、调度水源等多种措施,全面开展抗旱保苗,全市灌溉补墒188万亩次,浇灌后的麦田根系较好,可有效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今年初,市应急、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齐心协力,通过人工增雨,全市普遍降水,旱情完全解除。

开春后,农业农村部门抓指导服务落实技术到田,重点加强对种粮大户、示范基地等规模经营大户大片的指导服务,农技人员包村包片、联系社场。春季土壤墒情适宜,气温偏高,没有明显倒春寒天气,加之小麦返青肥、拔节肥追施及时,小麦病虫草害做到应防尽防,各项田管技术落实到位,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促进小麦弱苗转壮,促进了多成穗成大穗。据统计,全市共清沟沥水400多万亩/次,杂草防治面积328万亩/次,追施返青拔节肥552万亩/次,病虫害防治394.6万亩/次。

秋种以来,各地把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作为重要任务,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工作,实行“科技特派员+”行动,实施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应急防治,打响了“抗旱保苗”和“虫口夺粮”两场攻坚战。同时,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云上智农平台等方式,开展小麦春季田管、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化肥减量增效等线上技术培训,累计点击量超过13万次。“事实证明,春季小麦病虫草害做到应防尽防,各项田管技术落实到位,促进苗情转化升级。”赵天聪说。

第三关:小麦收获关

新型农机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5月28日正式开镰到6月4日大头落地,仅仅7天时间,我市夏收工作顺利在雨前收尾、大头落地。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4日16时,全市已完成小麦收割面积426.2万亩,占实际种植面积97.09%。

今年午季固镇麦收现场,收割机紧张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祝肖俊 摄

收获时节,农机是田野里的主力军。如今,在农村劳动力减量化的趋势下,用“机器换人”能解决“谁来种田”的难题,飞防无人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机生产的融合,农机变得越来越智慧,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来自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数字显示,当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6%。

不见农人忙,只听机轰隆的夏收,无疑给丰收平添了几分底气。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冯开瑞说,农村有句谚语说,“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描述的就是在夏季比较频发的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抢收完庄稼,这个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热风、“烂场雨”,还有大风、冰雹等,需要迅速开展抢收,将丰收在望尽快变为颗粒归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描摹着新的麦收图景。今年夏收工作中,各地强化农机供需对接,引导供需双方开展订单服务,发挥全程机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势,帮助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与种植户牵线搭桥,推广订单作业、托管服务和“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帮助机手找活干、帮助农民找机用,实现“人、机、地”结合,努力提高小麦抢收工作组织化程度。“三夏”期间,全市投入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

如果说,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增产技术,是粮食增产的“开头第一步”,那么在收获环节,如何减损降耗,则是保障粮食增产的“最后一公里”。

“小麦成熟过度,农机手作业速度太快,都会造成机收环节的落粒损耗。通过这两年的机收减损比武,农机手意识到,机收减损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冯开瑞认为,从去年开始,我市在三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比武活动,在考验农机手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收获减损”的观念深深植入每个人心中。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庄稼地越来越‘聪明’,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偷懒’也能迎丰收。”站在麦地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深有感触地说,夏粮丰收是农业科技发挥“定盘星”作用的真实写照,从育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粮食稳产增产更有保障。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研究制订了《蚌埠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这将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方案,我市力争到2025年,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2109元/亩,年均增幅12%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全省前列。(完)

10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