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4月,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5月,他们完成守“沪”任务凯旋。6月,他们结束休整和健康管理,陆续返回工作岗位。鲜花伴着掌声,喜悦伴着希冀,所有援沪的白衣战士们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干劲继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他在休整期整理了两本书
6月14日是蚌医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伟结束居家健康管理后,重返原岗位的第一天。谢绝了同事们想要为他准备的欢迎仪式,像以往的每一个普通工作日一样,李伟和大家打着招呼,平静地走进了办公室。
从4月2日出征上海,到5月23日胜利返蚌,李伟用“毕生难忘”评价了在上海经历的53天。“万众一心、勠力同行,没什么是不能战胜的,经历了这53天,我对抗疫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4月2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共同组建蚌医一附院援沪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一个近7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独立院区。4月7日下午6:00,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蚌医一附院院区全面开舱。
在这个院区,李伟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医疗专家组组长,另一个是医疗管理组副组长。不仅要参与新的院区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流程等千头万绪的工作,李伟还要作为医疗专家处理一些特殊、棘手的突发状况,对一些特殊病例进行会诊,作出处理意见。为了减轻普通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他也按照轮班制进入“红区”值班,直接接触患者,现场发现问题、当场解决问题。李伟也因此成了整个院区里进舱时长最长的人。
完成守“沪”任务回到蚌埠后,虽然还没有重返医院岗位开始工作,但在休整和健康管理期间,李伟并没闲着。他和“战友”们一起整理了两本书。一本是关于奥密克戎的科普手册,这本书主要是方便公众阅读,增长防疫知识。还有一本是《蚌医一附院方舱医院管理手册》,200多页的内容是李伟和同事们梳理、提炼、总结的这53天的工作经历,对今后方舱医院的开舱、建设、管理有重要价值。
“几个月没进科室的大门了,但一天都没有停止工作。经历这一轮援沪抗疫,不论是在个人党性修养还是个人历练方面,每个人都有很大收获。今后,我们唯有把伟大的抗疫精神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发扬光大,才算不辱白衣战士的使命。”李伟说援沪抗疫不仅给他带来了成长与收获,还有很多思考。比如对呼吸学科的发展要更加重视;如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等等。
平淡的生活和工作都值得珍惜
3月31日,蚌埠三院麻醉科医生吴鸿浩作为我市援沪医疗队党支部成员、蚌埠三院第一批援沪医疗队队长,与战友们一起奔赴上海。5月7日,吴鸿浩和战友们完成援沪任务后返回蚌埠。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进行了休整和健康管理后,6月1日,吴鸿浩重新返回岗位,投入到工作中。只不过,目前的岗位不在医院,而是蚌埠南站出站口附近的铁皮车厢里。
根据防疫要求,蚌埠南站的出站口设有多个核酸检测窗口,由多家医疗机构抽调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在这里为出站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因为人手紧张,防疫工作又丝毫松懈不得,吴鸿浩主动向医院申请去了最辛苦的岗位。在蚌埠南站给出站人员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是三班倒,每次当班,至少有8个小时要穿着密实的防护服在废弃铁皮公交车里给大家做咽拭子标本采集。30℃+的初夏天气本就已经开始潮湿闷热,在广场上被暴晒的铁皮车厢里就像一个烤炉,医护人员再穿上不透气的防护服,每天工作都像在蒸桑拿。这对每个人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上海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么一天天扛下来的,现在起码心理上已经轻松很多,这场硬仗没问题。”吴鸿浩自信地说,身体上累一点、热一点没什么,这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他们久经考验,这种状态已经习以为常。4月在上海时,他们也经常遇到30℃+的闷热天气,而且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一站就是一整天,每天防护服里都是被汗水湿透的衣裤。如今,回到家乡,吴鸿浩说,热还是真的热,但压力已经小了很多。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工作,吴鸿浩说有了一段特殊的经历,不仅不觉得苦,而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值得珍惜。“寻常的日子和工作,现在觉得都是来之不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话一点不假。不论到哪,我们医务工作者就是要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救死扶伤,与病魔斗争,义不容辞。”
希望会有更多闪闪发光的回忆
援沪医疗人员潘雅宁也是在6月1日这一天重新返回自己的岗位。潘雅宁是市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从上海归来完成休整后归队,同事们向她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在端午节前,科室同事一起进行了一场团建活动,一来欢迎潘雅宁归来,二来也是送别另一位退休的同事。
“那天大家在一起聊了很多,我说了一些在上海抗疫的经历,那位退休的老主任和我们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的很多回忆,很精彩,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我希望我退休时,也能像他一样,拥有很多值得珍藏的回忆,不会因这一生碌碌无为而羞愧。”潘雅宁说,支援上海抗疫的一个多月,很辛苦也很充实和特别,现在回想起来,是拼搏、努力和坚持让这段岁月变得闪闪发光起来。
31岁的潘雅宁因为是业务能手,重新返岗后就被安排到固镇院区麻醉科。因分院区麻醉科负责人外出进修,潘雅宁要在那里暂时帮忙代管科室。
日常的工作琐碎又平常,但从上海归来的潘雅宁说这段经历已经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性格是马大哈那种,以前对待工作也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现在,我更愿意去花心思注意每一个环节,做好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这是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带给我的最大的改变。因为疫情防控,与病毒赛跑,就是拼在每个细节。”潘雅宁说,一段旅程结束,另一段旅程又开始了,希望自己作为医护人员不辜负每一段时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