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种植大户”刘天春—— 小麦秸秆从“不敢烧”到“舍不得烧”

2022-06-17 08:17 蚌埠新闻网  

蚌埠新闻网记者 周芳林

黄金铺地麦穗香,成捆的秸秆变成“金”。

伴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五河县朱顶镇种植大户刘天春流转的11个村、共1.6万亩小麦,迎来了丰收。

“科技助农,我感受深刻,生产便利了,也带来了增收。”6月13日,刘天春正和工人一起在地头忙碌着,大型机械正在打捆秸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卡车队正装载着成捆的秸秆驶出村外。

点“草”成金 秸秆从“不敢烧”变成“舍不得烧”

秸秆如何进行合理有效处置,一直被称为世界性难题之一。

曾经,每到丰收时节,大量的秸秆散落田间,烧又不敢烧,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了农户面前的一大难题。

随着夏收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也在同步展开。

6月13日,刘天春和工人一起在地头忙碌,大型机械正在打捆秸秆。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成捆秸秆,刘天春喜笑颜开,他笑着说,别小看这些“草”,转个身,就能变成“金”,宝贝着呢。

从“不敢烧”,到“舍不得烧”, 如今,人们对秸秆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出手机,刘天春点开“计算器”算了算,7千亩“雨前秸秆”加工成了饲料,卖给了牧业公司,按每亩平均150元算的话,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

刘天春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利用秸秆,他建了一家饲料加工厂,原料就是各类农作物秸秆。实践证明,不仅促进了自己增收,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最多时30多人在工厂里工作。

“雨后的秸秆,也不浪费,运到电厂,也能变废为宝。”刘天春告诉记者,1.6万亩的小麦秸秆,95%以上都能利用,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前只要一到收麦时村里就犯愁,现在田里刚刚收割完毕,运输车辆就会及时打捆清运,不仅工作减压,而且经济环保。”朱顶镇有关负责人说。

秸秆综合利用范围广、用途大,可作为饲料、生物发电、秸秆基质、造纸原料等。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原则,通过利用大型农机将秸秆打捆离田社会化服务方式,解决秸秆处理难题,确保秸秆“搬离田、集中存、不焚烧”,  让秸秆变废为宝,无害化处置大量秸秆减少了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助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受益。

5天脱粒 新型农机助力1.6万亩小麦丰收

“有了新型农机的助力,我这1.6万亩小麦,5天就完成了脱粒。”站在地头,阵阵麦香袭来,种粮大户刘天春喜上眉梢。

这要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从人工收割到小型收割机,再到大型联合收割机,刘天春都有深刻的体验。他说,小时候,爷爷种地是纯人工收割,真是一粒麦、三滴汗。到他父亲种地的时候,慢慢就有了小型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40亩左右。如今,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效能提高了近10倍,一天可以收割300多亩。

“夏收时请了托管队,大型机械进场,一边收麦,一边打捆秸秆,很迅速。”刘天春说,以前种地,设备少、动力小,喷洒农药、除草都很费劲,更别提收割、播种了。

刘天春打开一段“夏收视频”,记者看到,成片的麦地里,大型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迅速地将麦穗收入“口袋”,秸秆打捆机一次性地完成秸秆收集、输送喂入、压实成形、打捆包扎等工序。远远望去,一个个巨大的长方体麦草捆静静地躺在麦田里,宛如一幅精致的风景画。

刘天春告诉记者,秸秆打包成形后将统一运往附近的专用储存点,进一步加工后制作成牛、羊等家畜的优质饲料。

刘天春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多年来从事农业种植行业。随着事业不断做大做强,他的“家底”也越来越丰厚。新型农机的使用,让他“种地”的底气更足。

去年,他流转了朱顶镇11个村、共1.6万亩土地,种上了麦子。今年,这是第一茬收获。

“前几天的大雨,真是场及时雨。”刘天春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一刻不敢耽误,抢抓农时,赶紧把1万亩玉米种下去。

指着地里的几台“大家伙”, 刘天春说今年,他“雇佣”了几台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这种机器在真空室负压作用下将单粒种子均匀排出,可以降低种子消耗,每亩地节种0.5公斤左右,大大提高播种精度,漏播率和重复播种率明显降低。一次性就完成施肥、播种、培土等多个环节,每天每台机械作业量300亩左右。

播种的是玉米,也是刘天春满满的希望。他说,未来靠着新型农机,耕种将走向更便捷、更智能时代。(完)

133

蚌埠新闻网记者 周芳林

黄金铺地麦穗香,成捆的秸秆变成“金”。

伴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五河县朱顶镇种植大户刘天春流转的11个村、共1.6万亩小麦,迎来了丰收。

“科技助农,我感受深刻,生产便利了,也带来了增收。”6月13日,刘天春正和工人一起在地头忙碌着,大型机械正在打捆秸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卡车队正装载着成捆的秸秆驶出村外。

点“草”成金 秸秆从“不敢烧”变成“舍不得烧”

秸秆如何进行合理有效处置,一直被称为世界性难题之一。

曾经,每到丰收时节,大量的秸秆散落田间,烧又不敢烧,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了农户面前的一大难题。

随着夏收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也在同步展开。

6月13日,刘天春和工人一起在地头忙碌,大型机械正在打捆秸秆。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成捆秸秆,刘天春喜笑颜开,他笑着说,别小看这些“草”,转个身,就能变成“金”,宝贝着呢。

从“不敢烧”,到“舍不得烧”, 如今,人们对秸秆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出手机,刘天春点开“计算器”算了算,7千亩“雨前秸秆”加工成了饲料,卖给了牧业公司,按每亩平均150元算的话,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

刘天春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利用秸秆,他建了一家饲料加工厂,原料就是各类农作物秸秆。实践证明,不仅促进了自己增收,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最多时30多人在工厂里工作。

“雨后的秸秆,也不浪费,运到电厂,也能变废为宝。”刘天春告诉记者,1.6万亩的小麦秸秆,95%以上都能利用,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前只要一到收麦时村里就犯愁,现在田里刚刚收割完毕,运输车辆就会及时打捆清运,不仅工作减压,而且经济环保。”朱顶镇有关负责人说。

秸秆综合利用范围广、用途大,可作为饲料、生物发电、秸秆基质、造纸原料等。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原则,通过利用大型农机将秸秆打捆离田社会化服务方式,解决秸秆处理难题,确保秸秆“搬离田、集中存、不焚烧”,  让秸秆变废为宝,无害化处置大量秸秆减少了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助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受益。

5天脱粒 新型农机助力1.6万亩小麦丰收

“有了新型农机的助力,我这1.6万亩小麦,5天就完成了脱粒。”站在地头,阵阵麦香袭来,种粮大户刘天春喜上眉梢。

这要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从人工收割到小型收割机,再到大型联合收割机,刘天春都有深刻的体验。他说,小时候,爷爷种地是纯人工收割,真是一粒麦、三滴汗。到他父亲种地的时候,慢慢就有了小型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40亩左右。如今,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效能提高了近10倍,一天可以收割300多亩。

“夏收时请了托管队,大型机械进场,一边收麦,一边打捆秸秆,很迅速。”刘天春说,以前种地,设备少、动力小,喷洒农药、除草都很费劲,更别提收割、播种了。

刘天春打开一段“夏收视频”,记者看到,成片的麦地里,大型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迅速地将麦穗收入“口袋”,秸秆打捆机一次性地完成秸秆收集、输送喂入、压实成形、打捆包扎等工序。远远望去,一个个巨大的长方体麦草捆静静地躺在麦田里,宛如一幅精致的风景画。

刘天春告诉记者,秸秆打包成形后将统一运往附近的专用储存点,进一步加工后制作成牛、羊等家畜的优质饲料。

刘天春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多年来从事农业种植行业。随着事业不断做大做强,他的“家底”也越来越丰厚。新型农机的使用,让他“种地”的底气更足。

去年,他流转了朱顶镇11个村、共1.6万亩土地,种上了麦子。今年,这是第一茬收获。

“前几天的大雨,真是场及时雨。”刘天春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一刻不敢耽误,抢抓农时,赶紧把1万亩玉米种下去。

指着地里的几台“大家伙”, 刘天春说今年,他“雇佣”了几台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这种机器在真空室负压作用下将单粒种子均匀排出,可以降低种子消耗,每亩地节种0.5公斤左右,大大提高播种精度,漏播率和重复播种率明显降低。一次性就完成施肥、播种、培土等多个环节,每天每台机械作业量300亩左右。

播种的是玉米,也是刘天春满满的希望。他说,未来靠着新型农机,耕种将走向更便捷、更智能时代。(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