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面“禁塑” 蚌埠再发力

2022-06-17 08:28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超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吸管……日常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塑料制品,由于不能循环利用、不可降解,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6月,我市启动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全市全面“禁塑”。这是自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塑令”以来,我市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推行的又一重要举措。

专项行动启动后,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塑料制品的情况如何?商家、市民对此又如何看待?“禁塑”步骤将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在市区多个超市、农贸市场进行了走访。

【现状】

部分市民自备环保购物装备 

近日傍晚,记者在位于宏业路的一家超市看到,进口处张贴着“全面执行‘禁塑令’ 共创生态文明城”的宣传海报,海报上将禁止使用的塑料制品一一列出。

“几年前,我就养成进超市自备环保袋的习惯了。如果买的东西比较多或者比较重,就会把家里的购物小推车带来。”正在购物的张女士说,以前逛一次超市买一次塑料袋,家中积攒了不少塑料袋,浪费也不环保。自从养成自带购物袋习惯后,家中的塑料袋减少了,还能节约一笔买塑料袋的钱。

“自带购物袋的市民还是比较多的。自备购物袋人群中,中老年人比例较高。”该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超市提供的购物袋是环保可降解的,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支持理解。但也有少部分消费者认为,可降解塑购物袋质量不佳,容易烂、承重小。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超市发现,有的超市仍然在售卖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

而使用超薄塑料袋最为广泛的还是农贸市场、街边餐饮。家住月光花园的王女士在逛了一圈农贸市场后,两手拎了五六个塑料袋,塑料袋分别装着猪肉、蔬菜、水果和熟食。“我也知道使用塑料袋不环保,但是总不能把生食和熟食放一起,肉和菜放在一起吧?”王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记者看到,一位市民在一家摊点购买了土豆、西蓝花、西红柿、豆角等七八种蔬菜,每样蔬菜都被套上了塑料袋,最后还统统装进一个大号塑料袋里。

而在不远处的饮食摊点群,记者看到,无论是打包还是就地用餐,摊主都会主动给顾客提供塑料袋。记者在这里走上一圈发现,桌椅上到处都是顾客留下的塑料袋。

面对记者的询问,一名摊主直言:“我也知道塑料袋不好,可塑料袋的优点是又便宜又方便,如果换成可降解的,成本就上去了。我储存的塑料袋起码还有近千个,要换的话也是用完再换。”

“说是禁塑,但我觉得并不可能一下就能禁得全面。”正在购买熟食的张先生认为,比如农贸市场、早市、饮食摊点等,如果这些地方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那“禁塑”效果将大打折扣。

【举措】

替代品生产厂家销售网点正在布局

事实上,我市一直在为推动“禁塑”工作而努力。2018年,我市淮上区试点开展可降解塑料推广使用工作。

近年来,蚌埠市每年都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我市编制的《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已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并成立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开展限塑工作。

2021年,《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禁塑令”)开始施行。《关于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禁限塑和推广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

“多年来,对塑料购物袋的监管从未停止。2021年,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市级专项监督抽查抽检塑料购物袋9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5批次;组织开展农用地膜监督抽查36批次,发现不合格商品1批次,已审查结案,罚没款1.54万元。以上均将不合格信息移交生产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避免不合格商品继续流入我市。今年以来,已对塑料制品开展监督抽检3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批次。抽检产品包括一次性餐饮具、塑料袋、食品用塑料包装及容器等,2批次不合格产品为一次性餐饮具。”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喻静科长介绍。

随着“禁塑”工作的逐步推进,取而代之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是否能及时供应,广泛应用?采访中,问及“禁塑令”,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说出自己的担忧,顾客过来买菜,一般会挑选不同种类的菜品,他们就要提供多个袋子进行分装。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贵,这样成本就会随之增加。

而对于市民来说,虽然知道“禁塑令”,对推广可降解塑料袋表示支持,但对自己实际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可降解还是不可降解,并不大了解。“主要还是看商家提供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一名市民表示。

记者了解到,民盟蚌埠市委的集体提案《关于打造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示范区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大示范区使用生物基材料规模,制订出在示范区内大面积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计划,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示范区使用新型材料,尽快实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

“其实,我市在试行实践中不断总结,在解决塑料污染、扩大替代产品等方面探索出‘蚌埠经验’。”喻静说,2022年,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唯一指定生物降解餐具供应商。省市场监管局,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订监管工作方案,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抽调专人24小时驻厂监管,最终顺利完成供冬奥会两大类(一次性和非一次性)28个品种3000多万件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这批可生物降解餐具的使用,打出了安徽丰原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品牌。

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蚌埠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有力举措,成为防止白色污染危害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生产的生物降解产品已具备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替代产品需求的生产能力。初步计划是联合相关企业组成产业联盟,以义乌商贸城为核心,向周边县区辐射。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销售网点布局。

□链接》》》

按照《关于开展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规定,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塑料制品如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包括相关医疗器械);2023年1月1日起,全市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全市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

全市禁止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下:全市城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扩大至县城建成区)。此外,全市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及刀、叉、勺。

暂不禁止以下塑料制品: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

210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超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吸管……日常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塑料制品,由于不能循环利用、不可降解,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6月,我市启动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全市全面“禁塑”。这是自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限塑令”以来,我市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推行的又一重要举措。

专项行动启动后,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塑料制品的情况如何?商家、市民对此又如何看待?“禁塑”步骤将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在市区多个超市、农贸市场进行了走访。

【现状】

部分市民自备环保购物装备 

近日傍晚,记者在位于宏业路的一家超市看到,进口处张贴着“全面执行‘禁塑令’ 共创生态文明城”的宣传海报,海报上将禁止使用的塑料制品一一列出。

“几年前,我就养成进超市自备环保袋的习惯了。如果买的东西比较多或者比较重,就会把家里的购物小推车带来。”正在购物的张女士说,以前逛一次超市买一次塑料袋,家中积攒了不少塑料袋,浪费也不环保。自从养成自带购物袋习惯后,家中的塑料袋减少了,还能节约一笔买塑料袋的钱。

“自带购物袋的市民还是比较多的。自备购物袋人群中,中老年人比例较高。”该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超市提供的购物袋是环保可降解的,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支持理解。但也有少部分消费者认为,可降解塑购物袋质量不佳,容易烂、承重小。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超市发现,有的超市仍然在售卖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

而使用超薄塑料袋最为广泛的还是农贸市场、街边餐饮。家住月光花园的王女士在逛了一圈农贸市场后,两手拎了五六个塑料袋,塑料袋分别装着猪肉、蔬菜、水果和熟食。“我也知道使用塑料袋不环保,但是总不能把生食和熟食放一起,肉和菜放在一起吧?”王女士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记者看到,一位市民在一家摊点购买了土豆、西蓝花、西红柿、豆角等七八种蔬菜,每样蔬菜都被套上了塑料袋,最后还统统装进一个大号塑料袋里。

而在不远处的饮食摊点群,记者看到,无论是打包还是就地用餐,摊主都会主动给顾客提供塑料袋。记者在这里走上一圈发现,桌椅上到处都是顾客留下的塑料袋。

面对记者的询问,一名摊主直言:“我也知道塑料袋不好,可塑料袋的优点是又便宜又方便,如果换成可降解的,成本就上去了。我储存的塑料袋起码还有近千个,要换的话也是用完再换。”

“说是禁塑,但我觉得并不可能一下就能禁得全面。”正在购买熟食的张先生认为,比如农贸市场、早市、饮食摊点等,如果这些地方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那“禁塑”效果将大打折扣。

【举措】

替代品生产厂家销售网点正在布局

事实上,我市一直在为推动“禁塑”工作而努力。2018年,我市淮上区试点开展可降解塑料推广使用工作。

近年来,蚌埠市每年都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我市编制的《生物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已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并成立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开展限塑工作。

2021年,《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禁塑令”)开始施行。《关于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禁限塑和推广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

“多年来,对塑料购物袋的监管从未停止。2021年,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市级专项监督抽查抽检塑料购物袋9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5批次;组织开展农用地膜监督抽查36批次,发现不合格商品1批次,已审查结案,罚没款1.54万元。以上均将不合格信息移交生产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避免不合格商品继续流入我市。今年以来,已对塑料制品开展监督抽检30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2批次。抽检产品包括一次性餐饮具、塑料袋、食品用塑料包装及容器等,2批次不合格产品为一次性餐饮具。”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喻静科长介绍。

随着“禁塑”工作的逐步推进,取而代之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是否能及时供应,广泛应用?采访中,问及“禁塑令”,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说出自己的担忧,顾客过来买菜,一般会挑选不同种类的菜品,他们就要提供多个袋子进行分装。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贵,这样成本就会随之增加。

而对于市民来说,虽然知道“禁塑令”,对推广可降解塑料袋表示支持,但对自己实际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可降解还是不可降解,并不大了解。“主要还是看商家提供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一名市民表示。

记者了解到,民盟蚌埠市委的集体提案《关于打造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示范区的建议》中提到,要加大示范区使用生物基材料规模,制订出在示范区内大面积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计划,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示范区使用新型材料,尽快实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

“其实,我市在试行实践中不断总结,在解决塑料污染、扩大替代产品等方面探索出‘蚌埠经验’。”喻静说,2022年,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唯一指定生物降解餐具供应商。省市场监管局,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订监管工作方案,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抽调专人24小时驻厂监管,最终顺利完成供冬奥会两大类(一次性和非一次性)28个品种3000多万件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这批可生物降解餐具的使用,打出了安徽丰原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品牌。

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蚌埠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有力举措,成为防止白色污染危害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天成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生产的生物降解产品已具备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替代产品需求的生产能力。初步计划是联合相关企业组成产业联盟,以义乌商贸城为核心,向周边县区辐射。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销售网点布局。

□链接》》》

按照《关于开展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规定,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塑料制品如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全市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包括相关医疗器械);2023年1月1日起,全市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全市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

全市禁止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下:全市城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扩大至县城建成区)。此外,全市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及刀、叉、勺。

暂不禁止以下塑料制品: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