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扛起党员责任 27年坚守排涝一线

2019-07-25 07:49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春怡

平日里,他以站为家,默默无闻却勤勤恳恳,鲜为人知却甘于奉献。每逢汛期,他一连三四十天守着防洪设备不眠不休,排涝站昏暗的灯光下总是晃动着他忙碌的身影。27年来,禹会区马城镇后程村孔津湖排涝站53岁党员杨付万一直坚守在排涝第一线,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确保了一方村民不再受内涝之苦。

7月2日上午,天气晴朗,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后,车辆驶入马城镇后程村。在淮河大堤苏黄段,下了河堤,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小院子,院子里有站房、变压器和住房,院中辟出一小块地种了点西瓜,角落里还有几株稀稀疏疏的辣椒、豆角等蔬菜。从1992年工作至今,这个巴掌大的小院子就是排涝员杨付万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即使不是汛期,他也很少回家,吃住都在站里。

走进这间大约30平方米的住房,室内摆放着一张小桌子、一张床和几把不配套的凳子,桌上18吋的电视机是屋里唯一的电器,看上去很是简陋。听说有客人要来,53岁的杨付万特意换上一身新衣,还将布鞋刷洗干净,泛白的鞋面上依然可见黄色的泥水印。

“从入夏到现在,我一直守在这儿,每年都这样。站里就我一个人,离开一天我都不放心。”杨付万说。孔津湖排涝站一边背靠着淮河,一边面对着庄稼地,夏天蚊虫特别多,电压也不稳定,三天两头跳闸,停电是家常便饭。这些年,一批批新人来了又走,只有杨付万坚持了下来,“防洪排涝虽然很辛苦,但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一份光荣的工作。”

孔津湖排涝站北靠淮河,南侧有约3万亩农田,地势特别低洼,只要下大雨,全靠排涝站抽水,否则庄稼就要被淹。杨付万是后程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见惯了因内涝引起各种纠纷。1992年,抱着“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杨付万成为了一名排涝员。每年汛期,杨付万整宿整宿地值守,在各个易堵易涝点和泵房间来回奔波。架线路、安水泵、修设备,只要天气预报有雨,他便不分白天黑夜到处巡视,确保排涝站能及时开机排水、水泵不出故障。他说,住在站里,听着抽水机的轰鸣,心里才能踏实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个排涝站,小到电线,大到变压器,很多设备都“年过半百”,有的机器上甚至还印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字样,“闹情绪罢工”是常有的事。几年前的一次汛期,四台水泵连续工作超过30天,几近临界点。杨付万根据经验,果断采取了“用三保一”的方法,轮流使用三台年代最为久远的机器,新机器24小时开足马力,有效降低了故障率,成功避免内涝发生。

“那个时候哪里能睡得着,实在累极了就躺一时,还要听着泵房的声音,一旦有点不对劲,立马就要冲出去检查。”27年的经验累积,杨付万仅凭机器发出的“嗡嗡”噪声就能判断出其运行情况。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丁点异响,睡着了都能被惊醒”。他认为,在排涝站值守就要提高警惕、绷紧神经,做到人到位、责任就到位。平日里,他定期会到泵站拦污栅前查看有无杂草、树枝阻水,如发现大面积阻水,他就会跳下去清除垃圾。两条胳膊上,被树枝等垃圾划伤的痕迹深浅不一。

这些年,劝他放弃这份工作的人不少、邀他外出打工的人更多,杨付万都拒绝了。虽然工资不算高,一忙起来就没日没夜,杨付万却早已把排涝站看成了自己的家。不久前,他被评为“禹会好人”,作为有着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杨付万认为,荣誉即是责任,能为村民做点事,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完)

229

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春怡

平日里,他以站为家,默默无闻却勤勤恳恳,鲜为人知却甘于奉献。每逢汛期,他一连三四十天守着防洪设备不眠不休,排涝站昏暗的灯光下总是晃动着他忙碌的身影。27年来,禹会区马城镇后程村孔津湖排涝站53岁党员杨付万一直坚守在排涝第一线,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确保了一方村民不再受内涝之苦。

7月2日上午,天气晴朗,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后,车辆驶入马城镇后程村。在淮河大堤苏黄段,下了河堤,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小院子,院子里有站房、变压器和住房,院中辟出一小块地种了点西瓜,角落里还有几株稀稀疏疏的辣椒、豆角等蔬菜。从1992年工作至今,这个巴掌大的小院子就是排涝员杨付万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即使不是汛期,他也很少回家,吃住都在站里。

走进这间大约30平方米的住房,室内摆放着一张小桌子、一张床和几把不配套的凳子,桌上18吋的电视机是屋里唯一的电器,看上去很是简陋。听说有客人要来,53岁的杨付万特意换上一身新衣,还将布鞋刷洗干净,泛白的鞋面上依然可见黄色的泥水印。

“从入夏到现在,我一直守在这儿,每年都这样。站里就我一个人,离开一天我都不放心。”杨付万说。孔津湖排涝站一边背靠着淮河,一边面对着庄稼地,夏天蚊虫特别多,电压也不稳定,三天两头跳闸,停电是家常便饭。这些年,一批批新人来了又走,只有杨付万坚持了下来,“防洪排涝虽然很辛苦,但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一份光荣的工作。”

孔津湖排涝站北靠淮河,南侧有约3万亩农田,地势特别低洼,只要下大雨,全靠排涝站抽水,否则庄稼就要被淹。杨付万是后程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见惯了因内涝引起各种纠纷。1992年,抱着“为村里做点事”的想法,杨付万成为了一名排涝员。每年汛期,杨付万整宿整宿地值守,在各个易堵易涝点和泵房间来回奔波。架线路、安水泵、修设备,只要天气预报有雨,他便不分白天黑夜到处巡视,确保排涝站能及时开机排水、水泵不出故障。他说,住在站里,听着抽水机的轰鸣,心里才能踏实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个排涝站,小到电线,大到变压器,很多设备都“年过半百”,有的机器上甚至还印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字样,“闹情绪罢工”是常有的事。几年前的一次汛期,四台水泵连续工作超过30天,几近临界点。杨付万根据经验,果断采取了“用三保一”的方法,轮流使用三台年代最为久远的机器,新机器24小时开足马力,有效降低了故障率,成功避免内涝发生。

“那个时候哪里能睡得着,实在累极了就躺一时,还要听着泵房的声音,一旦有点不对劲,立马就要冲出去检查。”27年的经验累积,杨付万仅凭机器发出的“嗡嗡”噪声就能判断出其运行情况。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丁点异响,睡着了都能被惊醒”。他认为,在排涝站值守就要提高警惕、绷紧神经,做到人到位、责任就到位。平日里,他定期会到泵站拦污栅前查看有无杂草、树枝阻水,如发现大面积阻水,他就会跳下去清除垃圾。两条胳膊上,被树枝等垃圾划伤的痕迹深浅不一。

这些年,劝他放弃这份工作的人不少、邀他外出打工的人更多,杨付万都拒绝了。虽然工资不算高,一忙起来就没日没夜,杨付万却早已把排涝站看成了自己的家。不久前,他被评为“禹会好人”,作为有着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杨付万认为,荣誉即是责任,能为村民做点事,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