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实习生 蔡雪儿 文/图
多年前配建的一些公共设施,如今已不能匹配居民的居住需求。近年来,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尴尬中无所适从,垃圾转运站、变电站、通信基站、公厕等设施在筹建过程中均或多或少都会遭到周边居民的抵制。
紧挨着蚌山区同乐园小区的青年街垃圾转运站也面临着这样的“邻避”困境。
垃圾转运站与小区“脸贴脸”
最近,本报新媒体平台不断接到网友关于垃圾转运站的投诉。同乐园小区住户周女士在本报网络平台留言,“青年街垃圾转运站就在小区大门口,转运垃圾的车辆也只能在小区门口卸下垃圾,很多小朋友在这里出入,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每天清早或傍晚,这个垃圾转运站就开始运作,机器轰鸣,臭味难闻,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起居生活和身体健康。”
也有附近的居民通过网络反映,青年街垃圾转运站建设地点是否合理?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如此严格,这个垃圾转运站距离居民住宅却如此之近,是否符合居民卫生防疫安全要求?这个垃圾转运站已存在如此之久,恳请相关部门现场调研并建议取缔,还周围居民一个安全幸福健康的居住环境。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接到了群众类似投诉,对于群众和网友反映的垃圾站选址和建设问题,该局有关部门对此回复称,同乐园小区旁的青年街垃圾转运站,当年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同步交付使用的,符合当年的规划要求。
中荣街垃圾转运站员工在冲洗地面
昨天下午,记者在青年街垃圾转运站门前看到,路边停有垃圾运输车,但是车里以及地面上并没有垃圾。由于中转站就在居民区楼下,不少居民有意见。附近居民于女士说:“垃圾都运到这里,再集中运走,尤其到了夏天,气味难闻,还招苍蝇、蚊子。赶上下雨天,还会有污水流到路面上。”
胡先生是附近的经营户,“这个垃圾转运站和居民区粘在一起,距离太近了。”胡先生认为,只有把垃圾转运站搬走,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区环卫所:只能尽全力消杀
针对部分市民和网友的意见、建议,记者联系了蚌山区环卫所。该所副所长赵夕刚介绍,青年街垃圾转运站建于1988年,是与同乐园小区同步建成的,是为了方便解决周边生活小区、农贸市场、企事业单位、大型商超等倾倒生活垃圾规划建设的环卫设施。整个老城区当时就这一座垃圾转运站,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又建了中荣街垃圾转运站。至今,青年街垃圾转运站在整个老城区的垃圾转运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辐射范围北起淮河大堤,南到涂山路,东起延安路,西至朝阳路。每天的垃圾转运量在60吨左右。
“垃圾转运站产生的‘邻避效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门城市治理必修课,需要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之间换位思考,采取行动,要给周边群众尽量减少麻烦,带来实实在在好处。”赵夕刚说,目前,青年街、中荣街的两处垃圾转运站都没有明确的搬迁计划,而垃圾转运的工作一天都停不得,环卫所只能尽全力要求转运站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消杀,消除异味。
转运设施在不断升级优化
近期,有市政协委员提出,中荣街垃圾转运站紧邻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汇金校区,垃圾站建筑离学校围栏很近,会对学校师生健康产生影响。
如何保证垃圾转运站的正常运作,同时优化转运站周边环境卫生?赵夕刚说,蚌山区的老城区目前只有青年街、中荣街两处垃圾转运站,对整个老城区的垃圾转运有重要作用。为了减少垃圾转运对居民的影响,这几年,垃圾转运站的设施已经开始不断升级、改造,有关部门在尽力化“邻避效应”为“利邻设施”。
比如,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垃圾转运站配置了一体化智能负压式喷淋除臭系统,使用生物除臭剂和植物药剂除味。在疫情防控期间,环卫部门还加大了对垃圾转运站消杀频次,以前每天对场地冲洗6-8次,现在一天至少冲洗12-14次。另外,针对市民提出的噪声和臭味,蚌山区环卫所要求第三方公司对该站加强消杀除味,并对车辆加强监管,减少噪声及异味扰民。区环卫所要求第三方公司规范管理,收集车辆倾倒完后立即驶离,避免交通拥堵,尽量避免给对周边市民带来不便,也恳请市民给予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