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贾铁成 文/图
随着夏收工作的结束,我市数百万亩的小麦正逐步归仓。如何保证粮食颗粒归仓以及收储后的品质,成了当前的粮食收储部门的重点工作。近日,记者来到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第一仓库岱湖库区,现场了解小麦从地头到入库的全过程。
6月30日一大早,来自怀远县包集镇的种粮大户年腾跃开着送粮车来到岱湖库区卖粮。“一听说价格到了1.54元/斤,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来了,没想到成了第一个。”年腾跃笑着说,这一趟他拉来了五大车粮食,总重有250吨,成交额估计在70万元左右。
今年33岁的年腾跃,是包集镇南严村人,既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是粮食经纪人。他家今年种了500余亩小麦,总产量60余万斤,“我们在地头收割小麦时,就尽量控制好收割机的速度,尽可能降低损失率。今年的亩产有1300斤,绝对是丰产又丰收!”
为了防止运输中的粮食损耗,年腾跃在出发前特意做了检查,“这次运粮用的都是高栏载重货车,车辆里全铺上了裹布,门缝则填上了泡沫胶水,这就能基本保证运输中粮食不撒。”
报上姓名、身份、产地、车辆等信息后,年腾跃领到了一张智能信息卡,相当于为自家小麦办了一张“身份证”,也标志着入库程序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对货车里满载的粮食进行抽检。“在检验环节,我们会用扦样机提取部分小麦,然后对小麦的水分、杂质、等级、食品卫生等进行检测。”第一仓库党委书记王钦说,作为省级单位认可的粮食检测机构,中心不仅扮演着入库粮食质量安全的“守门人”角色,还承担着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检测等任务。
粮食入仓
大约半个小时后,粮食抽检结果出炉,随即进入下一个流程——过磅。拿到检测报告,年腾跃立即跳进驾驶室,把车驶向电子过秤区域。完成称重后,他便驾车驶入了卸粮区。最后这一段,年腾跃开得十分轻松,“粮食卸完就快了,再经除皮一道工序,我就能拿到粮款回家了。”
车辆进入卸粮区后,现场早已架设好了传送带和筛选机。货车仓门一开,“哗啦啦”,金黄的麦粒如流水倾泻而出,顺着传送带进入了筛选机,“筛选机是为了把夹杂在小麦里的瘪壳、石子等杂质分离,保证入库粮食都颗粒实在。”王钦解释说,经过筛选后,小麦就完成了入库流程。
走进正在收储的粮库,地上铺设了通风管,房顶安装了换气扇,一排的高窗更凸显出仓库的高大。“这座粮仓采用了高大平房仓设计,可储粮8000吨。”王钦告诉记者,小麦存储的关键是对温湿度的把控和病虫害的防治。为了妥善保管在库粮食,库区所有粮仓均实现了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联网,利用监控可对仓储小麦的温湿度、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工作人员可通过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系统,及时调整仓储环境,有效延缓粮食变质虫害,实现科技储粮,绿色锁鲜,“毫不夸张地说,通常情况下,我们仓库的小麦品质可保持3-4年。”
“粮食在入库过程中,经历了收割、运输、存储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而粮食入库之后,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要利用科技手段确保粮食绝对安全。”王钦说,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无论是机收小麦,还是门缝涂胶,抑或是科技储粮,都是为了让粮食能够真正实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