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创新引领 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2022-08-11 07:52 蚌埠新闻网  

首席记者 靳瑾 通讯员 强萌 李楠

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蚌埠一直以来的坚持。

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载体优化、创新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惠民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七大工程协同并进,十年的坚持,蚌埠的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皖北科技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主要科技指标稳居全省领先位次。

如今,创新已成为推动蚌埠发展的引领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三地一区”两中心的关键,成为这座城市下一个十年的起步。

金字招牌

创新发展有力支撑

今年年初,我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意味着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成为科技强国战略支点之一。从2008年安徽省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起步,到2016年建成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作为“合芜蚌”的核心一极成功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阵营”;再到年初入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一路走来,蚌埠在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对我们来说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未来奋斗的开篇。”在蚌埠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闻建忠看来,手握三块金字招牌,“十三五”期间又荣获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字头”荣誉称号,意味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而这更意味着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创新能力不断加速。

打造全省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政府的投入起到关键的杠杆作用。来自市财政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21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17.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5.3%。

图为安徽海华科技集团智能化安全控制中心。  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在科技创新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下,202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达52.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52%,较“十二五”末提高0.3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4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一直被视为创新投入力度最重要衡量指标,52.4亿元的投入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还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数字直观地说明了蚌埠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4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兑现。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批文件的出台奠定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位置,不久前公布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更有明显的“偏爱”:对企业购买非关联单位科技成果在蚌转化,技术合同成交及年度实际支付额50万元及以上的,按其年度实际支付额给予20%的补助;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成果交易服务并在蚌实现转化,技术交易合同实际成交额500万元及以上的,按照实际成交额的2%给予奖补,最高100万元,其中10%用于奖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贡献的个人……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蚌埠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指明了路径,彰显了诚意。

平台崛起

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科技创新平台迅速成长、壮大。对此,市经信局局长葛晨军形容:平台承担了“筑牢底盘”的重要作用。

放眼全市,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市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省级研发平台22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9个;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家,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3家、省特支计划57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44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特别是去年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芯动联科智能传感器获批省重大新型产业工程,省MEMS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在产业链条的创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加快建设“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扎实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底气,顶尖的研发平台、雄厚的人才队伍是保障——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为例,这是我省首次获批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对于整个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被攻克,科技大奖纷纷花落蚌埠:“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及“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等4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获奖数量在省内名列前茅。

也正是因为坚持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蚌埠也逐步成为吸引新材料新产业的“强磁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育场”和新体系新模式的“试验场”。

主体凸显

创新动能源源不断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企作为领头羊,数量的多少与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直接挂钩。

去年一年,我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创历年新高,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总数已达520家。而从今年申报情况来看,高企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不仅是高企持续扩容,我市的科研项目也在提质增效:2021年,我市推荐的“生物基聚氨酯原料与产品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3个项目需求申报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全部获批立项,立项金额2500万元,立项数、金额均居全省第一。不久前,我市又有2个项目入围省科技厅2022年“揭榜挂帅”榜单需求榜单,数量仅次于合肥;2022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中,我市共23个项目获批立项,还有7个项目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金额2385万元。

全力投入、全方位支持,特别是高企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撬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我市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增加的关键所在。市场也自有回报: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公司成功拉引0.12mm世界最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全国首片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成功下线,填补国内空白;在国内率先开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持续创造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成果。丰原集团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工艺,中国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在蚌埠实现量产;凯盛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光电转换效率达19.64%,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粗细如铅笔芯的薄荷醇,纯度可达99.9%。出自安徽海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薄荷醇,打破了国外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产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业内追捧。而海华科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从“间甲酚-百里香酚-L-薄荷醇”核心产业链的企业,今年3月,薄荷醇项目正式开车投产,年产可达3000吨,为蚌埠的精细化工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海华科技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解凤苗颇为自豪地介绍,薄荷醇项目技术壁垒高,目前仅德国、日本等极少数国家的部分企业具备工业生产能力。“项目投产不仅对海华,也对国内香精香料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关键原料不再依赖进口有重要意义。”

不光是企业,蚌埠整体的创新能力都在显著增强。以发明专利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4295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1014件;专利授权量为166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330件——质量齐步提升。到2021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2件,是“十二五”末的3.16倍。

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未来五年的“头等大事”,明确要以需求为牵引抓创新、以产业化为目的抓创新,以企业为主体抓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个,高企数量突破1000家。

18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