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崔亮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近年来,这项重要资源在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数据贩卖、大数据杀熟、精准营销等各类与个人信息应用与保护相关的事件层出不穷,公众对人脸识别信息使用的担忧日益上升。在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推出的“暖民心·见行动——建言录”栏目中,就有读者、网民就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是防止“人脸识别”系统的滥用积极建言。
那么,我市是否存在商家滥用“人脸识别”系统的情况?公民的个人信息怎样保护才安全呢?
凭什么强制我“刷脸”
“物业没有权力这样做,凭什么强制我‘刷脸’进小区?”家住禹会区某小区的曹文曦说起自己对物业人脸识别系统的抵制,十分愤怒。
原来,该小区物业公司为了加强管理,想在小区门口的门禁处加装人脸识别系统,但大部分业主都不同意。“采集我的人脸信息之后,他们会通过什么方式传输,在什么场景使用,存储在哪里?甚至,会不会把我的信息转卖到网络?这些我都一无所知,我不想把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人脸信息交给物业公司这样的、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它的可信度的机构来管理。”曹文曦说,大多数业主都有相似的想法。
在业主普遍不配合的情况下,该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最终并没有安装,物业公司也并未采集到全部业主的人脸信息。
与曹文曦的遭遇相似,孙伟最近也因为个人信息的事情而非常不悦。“我只是去看一下房子,然后我的人脸信息就被采集了!售楼部人员解释,说信息只是保存在他们开发商系统内部,只有内部使用,绝对不会外流。如果真是这样,网上那么多卖信息的,都是从哪儿搞到的这么多个人信息?反正他们的说辞,我一点都不信!”孙伟说,他到某开发商的售楼处看房,无意间发现了开发商在隐蔽位置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他发现这个摄像头在不断抓拍进入接待大厅的消费者的面部照片。
事实上,这种对来访客户进行面部识别、核实客户来源、非法采集市民信息的行为,在我市曾经被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查处过。但是,违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情况,在房地产销售行业并非个例,一旦监管稍有放松,类似现象就很容易“死灰复燃”。
“采集信息后,开发商的销售人员可以了解到这个客户是第几次来,在同一开发商系统内,还可以了解到此客户是否在此开发商的其他楼盘看过房,这样一来,我们销售人员就可以在引导客户购买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促进销售确实有一定作用。”某房地产销售人员透露,“我们不会故意把客户信息流传出去的。但是客户不太信任我们,我们也能理解。”他紧接着表示。
“人脸识别”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这一高科技工具却也被部分机构、商家滥用,牟取利益,造成安全隐患。
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施行,人脸识别信息数据的保护正式提上日程。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明确规定:采集人脸信息必须经过用户同意,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商家偷偷采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法律虽已落地,但离贯彻落实,尚有一定距离。
怎样“护”好自己的脸
针对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的现状,在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全平台推出的“暖民心·见行动——建言录”栏目中,市民崔亮就个人信息保护,特别是防止“人脸识别”系统的滥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他认为,造成个人信息保护不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有关部门监管不够,多头执法,各自为政,造成监管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2、行业内部缺乏监管,如房地产、物业相关行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这一现象的默许、纵容;3、群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对于违法采集个人信息行为,很多群众没有敏感性,难以察觉个人信息被采集的情况,或者意识不到对自身的利益会有什么损害。4、信息安全保护领域宣传不够,且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
“分散监管的现状下,各部门职责未定、权利责任不明,针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仅有不定期的专项打击行动,缺乏常规性的行政执法、处罚和保护。”崔亮说,“如果公安、住建、市场监管、司法等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联动执法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各个环节的全覆盖监管,一定会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此外,他还建议,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由公安部门严把审核验收关,经批准在公共场所安装使用的,要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也应强化监督检查,如涉及严重违法的,司法机关介入处理,加大企业违法成本,共同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在宣传引导方面,除了利用各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外,更要充分发挥举报电话、邮箱等作用,认真及时受理和查处群众投诉举报线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市民并不是完全抵制自己的“脸”被采集,而是希望这种采集都能够由具备相关资质、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机构或企业进行,即便如此,在采集、使用、保存过程中,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大家的个人信息。市民真正抵制的,是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商家,对自己的“脸”的非法采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