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国人心中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歌颂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过节的形式在变,可是节日传递的核心理念却一直像一朵美好的花,根深蒂固地开在每一个人心中。
酝酿已久的“甜蜜炮弹”正在发射
距离七夕还有一个月时,商超、餐饮、鲜花店等场所早已做足准备,要将“爱意”进行到底,为节日营造浪漫气氛。各行各业出现的文案也都各显神通,将爱情包裹成糖心炮弹,一边把情侣捧上鹊桥,一边“好心”提醒单身人士们“多久没恋爱了”“你很需要爱情的滋润”……
昨天,在位于淮河路的一家大型商超内,刚走进超市门口,记者便看到堆成金字塔形状的礼盒装巧克力,“临近七夕,巧克力慢慢进入销售旺季,不仅年轻的小情侣们喜欢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礼盒,偶尔也有些中年人会特意买一个巧克力礼盒给自己的伴侣。”现场超市销售员告诉记者,平日里小包装巧克力销量较好,临近节日时礼盒装巧克力则更受消费者欢迎,销量也较平时翻了一番左右。据悉,礼盒装巧克力价位分别在几十元到百元不等,消费者对此接受程度也较高。
最近,“‘七’待已久,‘夕’望是你”等广告标语也随处可见。在珠宝黄金店,很多珠宝品牌都趁机推出七夕活动,不少消费者正在选款式试戴询价。刚坠入爱河的姜先生说,他和女友刚刚认识不久,想要买件定情信物,顺便也多看看首饰的款式,可能要为将来婚礼做准备。而一旁的女友则羞涩地说:“礼物贵贱无所谓,真心实意最可贵。”
七夕主打爱情,鲜花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位于青年街一家花店早已打出“七夕预订”字样的广告牌,这里的花店,几乎每家店铺里都备足了鲜花种类,仅是玫瑰的颜色就有好多种。一家花店店主王先生说,今年进口玫瑰预订火爆,七夕是鲜花销售的高峰,为了抓住这一时机提前做足准备,早就开始接受七夕的预订单了。“这段时间玫瑰价格涨得最快,这几天价格比平时涨了至少50%,销量也大,翻一倍肯定是有的。”王先生说,年轻人现在不仅喜欢给女朋友买花,还讲究造型,甚至是对花送到的时间、地点都有要求。“现在订单很多都是网上接的,有外地订花的人,指定让我们七夕当天几点送到哪个地方,要给女朋友惊喜的。也有是送给自己老婆过结婚纪念日的。送花嘛,图个开心,是个心意,我们做花束也为这些客人感到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男士和女士对于七夕的期待存在差异,但大家对于这个节日的情感认同还是相同的。受访的大部分女士均表示,还是想过一个浪漫的节日,希望另一半能给自己一些惊喜,对七夕的期待比较高。受访男士们则普遍表示,节日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种期待,而是想让自己的另一半开心。有人选择为爱人做一顿饭,有人选择带妻儿外出吃大餐,也有人选择送出礼物和惊喜,大家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同,却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诉说心中的爱慕和情意。
市民为孩子买针“乞巧”,想有更多方式融入节日
有人觉得,七夕节正在丧失传统味道,被赋予了“商”内涵,被商家打磨成了节日经济的舞台,被简化为情人节。但如今,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在民间依然能找到熟悉的影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如烟般消散。
今年38岁的陈女士前几天刚买了一盒针,她说这是为了9岁的女儿准备的。当年她给女儿的小名取为“巧巧”,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心灵手巧。现在,孩子渐渐大了,七夕“乞巧”的这个环节完全可以参与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从小就听,对爱情现在还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但这个传统节日中的其他习俗,节日内涵,孩子应该知道。”陈女士说,七夕节流传几千年,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更具有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的期许和意蕴。七夕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爱情观中的浪漫多彩,更多歌颂婚爱的忠贞不渝,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这样的传统节日,让孩子片面地理解这是个情人节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地传承,就得让孩子从小实实在在地过节,还要过出“中国味道”。陈女士说,期待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拯救步伐,在社会上营造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期待社会有识之士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不因循守旧,在节日期间推出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让下一代可以通过更多方式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还记得老蚌埠的那些七夕民俗吗?
我市民俗专家冯淮南向记者介绍,穿针、藏蛛、供果、浮针等乞巧风俗直到民国时期在蚌埠仍见传承。每逢七夕,家家户户女子以赛巧取乐,巧手用面捏果油炸成各色点心,称作“巧果”,食巧果叫“吃巧”。还有的人家于先一夜以盆盛水经夜起皮,轻轻丢针(或将蟋蟀草剪为针状)使之浮于面上,观其水下影状,叫“卜巧”。“穿针”则是参与度最高的活动之一,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会在七夕这一天走出屋宇,对着银河穿针引线,比比看谁穿得又快又好。
“藏蛛”则是另一项求吉利的活动。儿女辈们在七月初七捉蜘蛛藏奁盒中,如果第二天它吐丝结网了,即为得巧之兆。选择蜘蛛作占验凭物,一方面是由于蜘蛛有吐丝结网之性,另一方面它在俗信中本也是象征性的吉物。蜘蛛俗称“蟢子”,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多以蜘蛛代“喜”,如同蝙蝠代“福”,桃子代“寿”一样。蜘蛛之称“蟢子”,乃因其肚大腰圆,妇人怀孕也称“有喜”,蜘蛛因此而成为得子的吉祥象征。
除了浮针、浮草之戏,七夕节还有编七色线、办“乞巧会”等妇女乞巧活动,另外还有看《天河配》的戏剧、贴《天河配》《鹊桥相会》图画的风俗。“乞爱”“乞美”也是七夕风俗的重要主题。七月初七夜青年男女分别坐瓜藤下、葡萄架下悄悄偷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以盼获取男女心心相印的恋爱秘密。有的妇女会在脸盆里放上野花,搁在屋檐上或庭院中承接露水,叫“接牛女泪”。第二天清早,她们就用盆中花瓣上的露水擦洗自己的眼睛,相信能让自己像织女一样美貌。
本地的女孩子们在七夕节还有染红指甲的传统,直到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民俗还在传承。她们采来凤仙花,捣碎后,加上明矾,用来涂抹自己和小姐妹们的指甲,就能让指甲变得红艳艳的,而且既不掉色,又无污染。此外,乞子、乞寿、乞年、乞富等,作为星辰崇拜的泛化,也是对七夕乞巧、乞爱主题的烘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