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年福烨 文/图
涂山之南,蜿蜒东流的千里淮河,沿着淮南丘陵自北而来,至怀远县常坟镇南湖村入蚌。千百年来,奔流的淮河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常坟人民,也浇灌了美丽富饶的大河湾。
金秋时节站在淮河大堤上,一望无际的稻田生机勃勃,火红的高粱穗随风摇曳舞动,一行行白鹭成群高飞,田野旁的芡实塘里,辛勤劳作的人们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俯瞰大河湾
“经过近几年的移民迁建、兴修水利、产业结构调整,如今的大河湾已经变成沿岸人民的‘幸福湾’。”常坟镇党委书记刘化俭指着眼前的田畴沃野高兴地说。
搬进 新家园
车行驶在大河湾中,如同行驶在平原之上,只有不远处的淮河堤坝提醒着我们,这里已经是坝外。河湾之内,不时有几处高出地面的地方,这就是行洪区老百姓口中的庄台,零散的几处房屋坐落在庄台之上,看不见人烟。
“大河湾,一溜十八岗,永平第一岗。”70岁的老村支书常乃知告诉记者,岗在当地是高出地面的地方,永平岗村过去就是坐落在这5个庄台之上。
在常乃知的记忆中,一共经历了6次行洪,1984年之后,政府对5个庄台进行加高,整体高出地面5米,和淮河大堤一样高。“打那时候起,来水的时候也不怕淹了。”常乃知说。
房子能保住,可面对涨水时的10万亩大河湾水面,永平岗村还是像孤岛一样,村民进出靠船,生活物资也很难运进来。
“一片汪洋。”村民常先礼这样形容行洪时庄台的场景。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移民迁建工程,永平岗村村民陆续搬出了河湾,住进了新家。
“跟着我看看新农村去。”虽然搬入新地方已经有十来年了,常乃知和村民们还是这样称呼他们的新家。
来到常坟镇街道不远处的永平岗新村,一幢幢民居小院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处处绿树与花草相映成趣。“现在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新房子,我领你们来参观参观。”走进常乃知家,各类绿植盆栽错落有致,绿意盎然,二层小楼在绿植和花卉的映衬下,韵味十足。房间内布局合理,装修大方,干净整洁。
花园式的移民迁建小区
“移民迁建,国家给补贴,个人再拿一点,新家肯定比过去好!”除了日常田间管理,常乃知已经很少再去曾经的庄台。
拥抱 新生活
永平岗村最后一次搬迁是在去年,146户村民集体搬进了镇上的小区遇春花园。和先前一批迁入西湖花园小区的居民一样,住进了花园式的小区。
来到遇春花园,村民常秀梅正在散步,过去拥挤在逼仄的庄台上,如今住上了90平方米的洋房,这让她喜上眉梢。更让常秀梅高兴的是,政府在迁建的同时还建设了学校、客运枢纽站等配套设施。
在遇春花园正对面,传来琅琅读书声。这是涵盖幼儿园和小学的常坟镇遇春学校,学校建筑颇具现代风格,塑胶跑道、图书馆、报告厅、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学生不少都来自曾经的庄台。”刘化俭说。
“这里也是我们镇目前正在重点打造的遇春新区。”刘化俭介绍,常坟镇结合移民迁建和镇区下一步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采取经营城镇的理念,在原有3.5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根据常坟镇规划,接下来,在遇春学校、遇春花园小区等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遇春新区建设,实施商业综合体和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项目、遇春河带状公园、电影院、县中医院常坟分院、加油加气站等项目。配套完善污水管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结合明年汤渔湖移民迁建项目,开发遇春花园小区二期项目,计划安置1200余户3000多人。
“大干快干、加快推进,早日把蓝图变为现实。”刘化俭说。
大河湾里的生态养殖
“这是镇上的新区,等配套越来越完善,我看和城里也没什么区别。”常秀梅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期待。
长出 新产业
常坟全镇14万亩土地,大河湾占了一半。“一年收了大河湾,五年不缺吃和穿。”当地人这样形容大河湾的丰饶。
跟着常先桥的脚步,记者来到他家的连片玉米种植基地。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每个玉米秆上都挂着两到三个结实饱满的玉米棒。
“再过20天,玉米能丰收了。”永平岗村民搬出庄台后,地还是那个地,只不过种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了,不少人开始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常先桥就是其中一位。
经过多年发展,常先桥目前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拥有植保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十余台。“现在粮食刚刚收上来,客商就拿着现金来到了地头,种地也都是全程机械化,国家还有农机补贴。”种了一辈子地,常先桥说他现在赶上了好时候。
最近几年,常坟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改造泵站13座,疏浚大沟7条,新建沟桥12座,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万亩,“旱改水”完成2000亩……这些项目大部分位于大河湾内。
“目前,全镇流转土地达7万亩左右,土地规模经营也催生了‘新产业’。”刘化俭说。
秋天是芡实收获的季节,大河湾内,远远望去,叶子在水面上层层铺开,呈现出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丰收画卷。徽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1800亩芡实塘里,一片忙碌。
“早上5点钟就过来忙活了,采摘周期90天,每天将近200块钱,地里有了新产业,我也跟着增收,日子更有盼头了。”永平岗村村民孙灯凤高兴地说。只见她不停地从水下捞出果苞,然后熟练地用小刀割断芡实苞子底部,状如鸡头的芡实苞子就收割上来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这只是常坟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徽粮在常坟镇大河湾内流转土地1.5万亩,有了现代农业科技的赋能,大河湾内产业多点开花。
“我们种植了1800亩芡实、8000亩莲藕、1000亩糯稻还有4000亩的订单高粱。”徽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年峰告诉记者,产业多元化发展既提高了土地附加值,也带动了流转村的村集体收入增长。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还培育带动了当地种粮大户。郭东村村民郭伟军在徽粮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了1000亩的订单高粱。“早早和茅台镇的酒厂签订了订单协议,旱涝保收。”郭伟军高兴地说。
今年,常坟镇谋划实施了200亩农民工创业园项目。利用现有优质糯稻、水生作物、水产养殖等,推动营养米粉、米线、莲藕深加工生产线建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谋划了200亩的物流园项目,配套农产品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我们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优质企业。同时围绕明文化、花鼓灯文化,把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紧密结合起来,聚焦旅游经济发展,擦亮‘遇春故里,鼓韵常坟’的招牌,努力把常坟打造成蚌淮之间的综合型经贸旅游中心镇。”展望未来,刘化俭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