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派“香蕉床” 见证蚌埠历史

2019-08-28 09:12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图为香蕉床。

近日,蚌埠市博物馆内多了一件藏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香蕉床”。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蒋家岗“蒋玉兴”猪行业主结婚时,堂屋虽然仍有传统的条几、八仙桌,但婚床已用了当初最为时尚的“香蕉床”。这张床传承三代之后,由儿媳张秀华捐赠蚌埠市博物馆。

为何叫作“香蕉床”?它与普通床有何不同之处?博物馆之所以收藏,有何历史价值?

市民向市博物馆捐赠“香蕉床”

淮河晨刊记者在蚌埠市博物馆看到,这张床三面围栏都带镜子,长宽高都在2米左右,床冠上刻有雕花、扇形等图案,床厢外侧坚固。雕刻欧式建筑常用的卷叶草图案。这种床民国初期在上海等城市流行,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蚌埠人家结婚还以它为时尚。但床面尺寸却保留传统习俗,四六见方都要长半尺,寓意夫妻为伴。

已近耄耋之年的张秀华称,家里的这张木床是她和老伴蒋从清的婚床,是当年她的公公婆婆传给她的。这张床上睡上七八个孩子不成问题。该木床打制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距今有上百年的历史,凝聚着全家五代人的情感。

“那时候床的棕绷非常紧,几个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都没事。”对这张床记忆犹新的,还有张秀华的女儿蒋玉平,蒋玉平说,打从记事起,她和兄弟姐妹就睡在这张床上。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扣床上的雕花。

蒋玉平说,小的时候,他们就对这张床复杂的雕花充满好奇,后来才知道,这张床也叫“香蕉床”,之所以叫香蕉床,就是缘自于它上面的一串串雕花。

如今,张秀华和家人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将它捐赠给蚌埠市博物馆,一方面完成全家人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为上百年的香蕉床找个好的归宿。

“香蕉床”见证蚌埠历史

这张床是纯实木打造,床面由棕棚编制而成。从做工的精细程度上来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最难能可贵的是,整张床没有一个钉子,全是卯榫卯上的。

“这张打制于清末的木雕架子床,又名‘香蕉床’。其做工考究精细,综合了清朝中式的家具样式,又有着复古的欧式风格,可谓是中西合璧。”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告诉记者,中国人对床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婚床。从这张床也能看出来,它的尺寸比较大,用料也很实在,床的棕绷也不是一般简单的绷线,而是编织了菱形的花纹。它保存了将近100年,仍然很结实,只有在床的边缘因为人上下坐的地方有点松了,有修整的痕迹,其他基本上是原样。

“那个年代,有钱的家庭会有清末流传的架子床,有的还带有雕花。一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都使用平板床。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有的富裕人家就用了大城市传来的西方‘香蕉床’。”郭学东表示,捐赠这张床的蒋姓一家,也就是张秀华老人的夫家,当年属于蚌埠的大户人家。

据介绍,当时在蚌埠本地并没有制作“香蕉床”的这种工艺,这张床也进一步证明了蚌埠是一座移民城市的说法。“这张床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蚌埠就有外来、沿海的、最时尚的生活技术传入。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在流行,在蚌埠的社会风尚中,占了一段很长的历史。”郭学东说。(完)

319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何沛 文/图

图为香蕉床。

近日,蚌埠市博物馆内多了一件藏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香蕉床”。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蒋家岗“蒋玉兴”猪行业主结婚时,堂屋虽然仍有传统的条几、八仙桌,但婚床已用了当初最为时尚的“香蕉床”。这张床传承三代之后,由儿媳张秀华捐赠蚌埠市博物馆。

为何叫作“香蕉床”?它与普通床有何不同之处?博物馆之所以收藏,有何历史价值?

市民向市博物馆捐赠“香蕉床”

淮河晨刊记者在蚌埠市博物馆看到,这张床三面围栏都带镜子,长宽高都在2米左右,床冠上刻有雕花、扇形等图案,床厢外侧坚固。雕刻欧式建筑常用的卷叶草图案。这种床民国初期在上海等城市流行,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蚌埠人家结婚还以它为时尚。但床面尺寸却保留传统习俗,四六见方都要长半尺,寓意夫妻为伴。

已近耄耋之年的张秀华称,家里的这张木床是她和老伴蒋从清的婚床,是当年她的公公婆婆传给她的。这张床上睡上七八个孩子不成问题。该木床打制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距今有上百年的历史,凝聚着全家五代人的情感。

“那时候床的棕绷非常紧,几个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都没事。”对这张床记忆犹新的,还有张秀华的女儿蒋玉平,蒋玉平说,打从记事起,她和兄弟姐妹就睡在这张床上。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扣床上的雕花。

蒋玉平说,小的时候,他们就对这张床复杂的雕花充满好奇,后来才知道,这张床也叫“香蕉床”,之所以叫香蕉床,就是缘自于它上面的一串串雕花。

如今,张秀华和家人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将它捐赠给蚌埠市博物馆,一方面完成全家人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为上百年的香蕉床找个好的归宿。

“香蕉床”见证蚌埠历史

这张床是纯实木打造,床面由棕棚编制而成。从做工的精细程度上来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最难能可贵的是,整张床没有一个钉子,全是卯榫卯上的。

“这张打制于清末的木雕架子床,又名‘香蕉床’。其做工考究精细,综合了清朝中式的家具样式,又有着复古的欧式风格,可谓是中西合璧。”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告诉记者,中国人对床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婚床。从这张床也能看出来,它的尺寸比较大,用料也很实在,床的棕绷也不是一般简单的绷线,而是编织了菱形的花纹。它保存了将近100年,仍然很结实,只有在床的边缘因为人上下坐的地方有点松了,有修整的痕迹,其他基本上是原样。

“那个年代,有钱的家庭会有清末流传的架子床,有的还带有雕花。一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都使用平板床。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有的富裕人家就用了大城市传来的西方‘香蕉床’。”郭学东表示,捐赠这张床的蒋姓一家,也就是张秀华老人的夫家,当年属于蚌埠的大户人家。

据介绍,当时在蚌埠本地并没有制作“香蕉床”的这种工艺,这张床也进一步证明了蚌埠是一座移民城市的说法。“这张床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蚌埠就有外来、沿海的、最时尚的生活技术传入。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在流行,在蚌埠的社会风尚中,占了一段很长的历史。”郭学东说。(完)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