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首席记者 靳瑾
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基金又被称为资金“蓄水池”。我省也首次提出“基金丛林”概念,谋划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以此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市人大代表朱珍也在市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议案:建立政府牵头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基金丛林”,通过基金组合拳,增强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如今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可以说息息相关。”在朱珍看来,资本市场不活跃,实体经济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比如省内的合肥,以产业基金引进了京东方、晶合集成电路、蔚来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省外的杭州,下城区成立的50亿元产业基金撬动了300亿元的社会资本;2020年广州市4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就推动了20余家企业实现上市;深圳市属国资国企主导或参与设立了各类基金共约220只,基金总规模超过4500亿元。”对此做了大量调研的朱珍告诉记者,合肥在引进京东方6代线的过程中,运用定向增发手段并出让部分认购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最终以30亿元的投入撬动资本市场和银行贷款共计145亿元。不仅解决了项目资金需要,最终实现政府净收益10亿元,达到了多赢。
“十四五”时期我市要加快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如何借助资本力量?在朱珍看来,建立政府牵头、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基金丛林”,关键要打基金组合拳。朱珍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统筹市级基金管理平台。由市政府牵头,市属国有平台企业发起,撬动央企、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等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产业基金群,聘请专业公司管理,打造“产业+资本”的发展模式。
其中关键一点,是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管好两端,放开中间”,也就是前面做好政策设计、完善制度框架,后面加强对引导基金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以及兑现奖惩。而“中间业务”属于市场行业,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自主决策。当然,还要做好专业人员的储备和培养,夯实政府投资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我市在去年年底就出台了针对市级政府性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明确建立“1+3”基金管理体系。即一只母基金,市级产业引导基金;三类子基金,产业投资类、创业创新类和基础设施类。“1+3”基金体系管理办法坚持基金市场化运作,对资金来源、管理方式、目标设定、让利机制、容错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约定,这与朱珍所提的议案不谋而合。按照规划,2025年母基金规模将增至50亿元,产业投资类子基金规模140亿元,创业创新类子基金10亿元。
栽下了梧桐树,自然引来金凤凰。“招商引资时,不少项目拍板就是基金给的底气。”负责此项工作的蚌投集团投资管理部负责人介绍,鑫精合3D打印、朗贤轻量化零部件产品制造、芯联智控传感器等项目都是基金招商的成果。为支持我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蚌投集团先后参与投资了多支股权投资基金。截至目前,蚌投旗下存续运营的产业投资基金共计13支,其中具有有效投资能力的有7支。
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依托国有融资平台实施基金招商,我市现有参与投资产业基金15支,上半年促成项目签约落地9个,协议总投资92.6亿元。对此,市财政局企业科负责人形容:基金招商要最大化发挥作用,就得延伸“长、宽、高”——拉长“招商线”,定期组织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座谈交流,广泛收集行业龙头、“专精特新”目标企业信息;拓宽“基金池”,整合产业政策扶持资金2亿元注入产业引导母基金,实际到位资金提升至15.6亿元,目前产业基金总规模已达34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4.6亿元;提高“效益值”,有序推进基金清理整合,加快清退进入退出期或投资绩效不佳的存量子基金,目前已清算注销基金1支,退出投资项目14个、收回资金1.3亿元,运营较好的基金则继续出资支持。
“积极撬动社会化资本支持蚌埠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具备基础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优质的产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蚌埠市聚集。”采访中,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谋划与方正和生、省国控集团旗下基金管理公司、广发信德、浙江爱杭基金等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新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