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民歌

2023-01-30 10:56 蚌埠市志  

蚌埠民歌历史悠久,古史传说时代即有“南音”肇始于此。楚人进入淮河流域后,将“南音”改称“楚辞”、“楚歌”、“楚曲”。楚汉相争之际,“楚歌”依然盛行。津浦铁路通车后,居民多为外地迁蚌,各地民歌源源传入,加之蚌埠界于淮南丘陵和淮北平原之间,山环水抱,反映不同地区劳动人民心声的民歌异彩纷呈。既有山区的山歌,水乡的秧歌,平原的耕歌,淮上的渔歌,又有船工、搬运工和建筑工的劳动号子;既有花鼓灯灯歌,又有民间小调和民谣等,种类甚多。

建国以后,市文化主管部门重视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1958年“大跃进”中,全市发起民歌创作活动,各行各业职工大编民歌,到11月底,市文联搜集选编成《蚌埠民歌》一书,由地方出版社出版。其中,郊区民歌《唱的歌儿堆成垛》,被选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歌词是:“一人唱歌没人和,好象瘦驴拉石磨;千人唱歌万人和,唱的歌儿堆成垛。干劲越大歌越多,越唱心里越快活;东方不亮来下田,日落西山等月婆”。1980年,文化部出版《中国民歌集》,蚌埠成立民歌工作小组,开展搜集整理工作,后有10余首民歌收入这本歌集。

花鼓灯歌 为花鼓灯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花鼓灯艺人有感而发的口头创作,曲调优美,抒情性强。其唱词广纳淮北方言乡音,朗朗上口,构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流行于蚌埠的灯歌曲调主要有《绣荷包》、《摘石榴》、《对花》、《卫调》、《哀调》、《河溜调》、《送情郎》、《慢调》、《石榴花》、《慢赶牛》、《兰花调》、《双干哥》、《山巴调》、《凤阳调》、《凤台调》、《挂灯调》、《送灯调》等。歌词内容也很广泛,大体分为“岔伞歌(代开场曲或终曲)、“颂歌”、“情歌”、“叙事歌”、“诉苦歌”、“讽刺歌”和知识性很强、能启迪智慧的“对歌”、“灯歌联唱”等。灯歌淳朴生动,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民歌小调 1950年,曾有盲艺人祁玲兰根据“李玉莲调”改编为《治淮小调》,在治淮水利工地上广为流传。后经作曲家王玉西改编成《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很快流行全国。1958年,根据淮河民歌小调创作的《十对花》和《淮河联歌》,在参加省会演时被评为优秀节目。根据民歌整理改编或根据民歌曲调填词创作的《四季歌》、《歌唱毛主席》等,有的被上海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有的被选作音乐教材。同年,部分民歌小调由市文联编辑成《蚌埠歌曲》集。至“文化大革命”前夕,还搜集有《孟姜女》、《虞美人》、《美春景》、《卖饺子》、《老牛自叹》等民歌小调。

淮河船工号子 系淮河船工在水上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歌谣,分起锚号子、上桅号子、撑篙号子(又称“慢赶牛)、划桨号子、摇橹号子(又称“橹板”)、绞关号子(又称“扒头”)、拔缆号子、拉纤号子、呀呀号子、上档号子(又称“欢乐号子”)、打链号子等。这些号子大都有领有合,铿锵有力,音调雄劲高昂,反映了淮上船工与风浪激流搏斗的场面和激情。1959年,淮河船工号子经陈广岐、翟有才编排成歌舞《乘风破浪》,由船民合作社宣传队演出,参加了市会演和安徽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又经选拔赴京参加了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并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演出。

搬运号子 系搬运工人在劳动中为协调动作而口头创作的歌谣,因人因事不同,名称各异。1953年,经搜集和整理,可分大板车号子、抬煤号子、推车号子、架包号子、装卸号子等。这些号子有领有合,粗犷豪放,坚强有力。有的表达劳动时紧张激烈的气氛,有的表现进取风貌,有的轻松诙谐。1952年,搬运工会的许珂、朱秋恨等人将搬运号子组合编导成《搬运工人舞》,参加了省职工文艺会演,获优秀创作演出奖。(来源:蚌埠市志)


83

蚌埠民歌历史悠久,古史传说时代即有“南音”肇始于此。楚人进入淮河流域后,将“南音”改称“楚辞”、“楚歌”、“楚曲”。楚汉相争之际,“楚歌”依然盛行。津浦铁路通车后,居民多为外地迁蚌,各地民歌源源传入,加之蚌埠界于淮南丘陵和淮北平原之间,山环水抱,反映不同地区劳动人民心声的民歌异彩纷呈。既有山区的山歌,水乡的秧歌,平原的耕歌,淮上的渔歌,又有船工、搬运工和建筑工的劳动号子;既有花鼓灯灯歌,又有民间小调和民谣等,种类甚多。

建国以后,市文化主管部门重视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1958年“大跃进”中,全市发起民歌创作活动,各行各业职工大编民歌,到11月底,市文联搜集选编成《蚌埠民歌》一书,由地方出版社出版。其中,郊区民歌《唱的歌儿堆成垛》,被选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歌词是:“一人唱歌没人和,好象瘦驴拉石磨;千人唱歌万人和,唱的歌儿堆成垛。干劲越大歌越多,越唱心里越快活;东方不亮来下田,日落西山等月婆”。1980年,文化部出版《中国民歌集》,蚌埠成立民歌工作小组,开展搜集整理工作,后有10余首民歌收入这本歌集。

花鼓灯歌 为花鼓灯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花鼓灯艺人有感而发的口头创作,曲调优美,抒情性强。其唱词广纳淮北方言乡音,朗朗上口,构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流行于蚌埠的灯歌曲调主要有《绣荷包》、《摘石榴》、《对花》、《卫调》、《哀调》、《河溜调》、《送情郎》、《慢调》、《石榴花》、《慢赶牛》、《兰花调》、《双干哥》、《山巴调》、《凤阳调》、《凤台调》、《挂灯调》、《送灯调》等。歌词内容也很广泛,大体分为“岔伞歌(代开场曲或终曲)、“颂歌”、“情歌”、“叙事歌”、“诉苦歌”、“讽刺歌”和知识性很强、能启迪智慧的“对歌”、“灯歌联唱”等。灯歌淳朴生动,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民歌小调 1950年,曾有盲艺人祁玲兰根据“李玉莲调”改编为《治淮小调》,在治淮水利工地上广为流传。后经作曲家王玉西改编成《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很快流行全国。1958年,根据淮河民歌小调创作的《十对花》和《淮河联歌》,在参加省会演时被评为优秀节目。根据民歌整理改编或根据民歌曲调填词创作的《四季歌》、《歌唱毛主席》等,有的被上海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有的被选作音乐教材。同年,部分民歌小调由市文联编辑成《蚌埠歌曲》集。至“文化大革命”前夕,还搜集有《孟姜女》、《虞美人》、《美春景》、《卖饺子》、《老牛自叹》等民歌小调。

淮河船工号子 系淮河船工在水上生活中长期形成的歌谣,分起锚号子、上桅号子、撑篙号子(又称“慢赶牛)、划桨号子、摇橹号子(又称“橹板”)、绞关号子(又称“扒头”)、拔缆号子、拉纤号子、呀呀号子、上档号子(又称“欢乐号子”)、打链号子等。这些号子大都有领有合,铿锵有力,音调雄劲高昂,反映了淮上船工与风浪激流搏斗的场面和激情。1959年,淮河船工号子经陈广岐、翟有才编排成歌舞《乘风破浪》,由船民合作社宣传队演出,参加了市会演和安徽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又经选拔赴京参加了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并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演出。

搬运号子 系搬运工人在劳动中为协调动作而口头创作的歌谣,因人因事不同,名称各异。1953年,经搜集和整理,可分大板车号子、抬煤号子、推车号子、架包号子、装卸号子等。这些号子有领有合,粗犷豪放,坚强有力。有的表达劳动时紧张激烈的气氛,有的表现进取风貌,有的轻松诙谐。1952年,搬运工会的许珂、朱秋恨等人将搬运号子组合编导成《搬运工人舞》,参加了省职工文艺会演,获优秀创作演出奖。(来源:蚌埠市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