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城市的生长

2023-03-02 08:54 蚌埠新闻网  

一条大河波浪宽,灯火如星耀两岸。蚌埠——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

东海大道往南,是城市新区,一派欣欣向荣。这里的市民大多是新移民。他们像凌霄花一路攀登,在城市扎根,开花,结果,催动城市生长。走近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温度和力量,让人振奋和满怀希望。

在蚌埠一个著名农场长大的小张结婚后和爱人到天津创业。女儿上小学前,他们回乡在新城区买了房。女儿在附近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按照她的经济条件,完全可以选择名头响的小学买学区房,但小张觉得,花高价在空间拥挤的老城区买房,未必就是正确的路径。她明白学校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自然是无可取代的,但偏偏折服于偏僻乡村的15岁海子上北大的事实。

小张说,不管在哪,主要是把该干的事干好。

我觉得这是新移民经过磨砺获得的生存智慧——他们打拼在风雨人生,虽然有坎坷,有迷惘,但不会遇挫则废,一直在努力向上拔节。

我和小张夫妇有过多次交谈。而立之年的他们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老练和豁达,对“躺平”和“卷”,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在成家立业的各个阶段都做对了的,也就是“把该干的事干好”了的,因此,拥有了一片广阔的生活天地。言语间,我能接收到年轻人侧露的信心和蕴藏的韧劲,像信号满格的天线。

我了解城市新移民头顶高粱花子的移动路径:上学,打工,结婚,生儿育女,进城定居,人生的轨迹,就像一条小溪,虽然自然地奔流,但目标永远是江河。

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风气的形成是大环境影响的。第一代农民工挣钱首先是建房子,我老家的村子里家家都是二层小楼,一楼摆着农具,二楼住着空巢老人;新一代农民工却以孩子为中心,他们不仅把后辈带进了城市,而且还让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农民工出大力、流大汗,改变了家庭,改变了城市,自身的蜕变,是文明之光催化而成的,一切都在悄然之中,却又必然。

小陈高中毕业就去了南方大城市。他和爱人小柳在杭州一家服装厂打工,计件计酬,时间就是金钱,加班加点。有了积蓄,小陈没有在乡里建房,而是买了台挖掘机。在农村老家,房子是脸面,是念想。小陈把念想放在心里,开着挖掘机去了大城市,立志打拼得更大的脸面;一米八五的个子端坐在方寸之阔的驾驶室里,每天十几个小时不下车,寒暑不辍。不知不觉间,大女儿媛上初中了,小儿子龙读小学三年级。

媛和龙在老家读书。老家是禹会诸侯之地,世代耕种,民风淳朴。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爷爷常给媛和龙讲“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像小陈的小时候。那座临淮水而耸大禹塑像的山顶,榴花似火,松涛阵阵,读中学的小陈曾一次次在那里登高望远。

小陈喜欢黄土,喜欢那父亲的脊背、自己的脸庞、打谷场上的谷子般的颜色,当然也是金子的颜色。挖掘机就是自己的臂膀,成年累月在奋力淘金。他看着黄土里长出一幢幢高楼,自己的心里也长着高楼,而且越长越高,越长越大。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去年八月份,小陈揣着挖掘机挣的钱,回到家乡的城市买了房,继而全家户口进城,孩子就近上学。他们没有想到被城市接纳是如此容易——城市没有门槛,这样的感觉让他忘记了打拼的辛劳和往昔的艰难,眼前一片美好。

姐姐媛文静,弟弟龙活泼,都一样的勤奋。学期结束,媛得了学习进步奖。

妈妈的心踏实了。她在附近的服装厂找了份时间机动的活,上班和家庭两头顾,“不在乎挣钱多少,重要的是不要闲着”。

小柳轻松自信的样子,让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颂扬改天换地壮举的歌词:手拿开山斧,劈开太行千重嶂……勤奋不就是开山斧吗?

新一代移民的涌入,让城市血液像淮水般奔涌,让城市灯火更加璀璨。

蚌埠,我的第二故乡,因为认识了一位位新移民,看到了城市的生长和真实的样子,值得把心掏出来。(作者:陈家玉)



12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