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在怀远一中荆璞楼一楼办公室,原本宋文武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两样东西特别引人注意。
一样是装满了剪刀、螺丝刀等简单工具的方便面桶,一样是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这三本词典。
“老坛酸豆角登场!”这是放假前一天,宋文武发的一条朋友圈。其同事周远望说,宋老师在教学工作上“绝对称得上一位狂人”,为了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方便面成了他最经常的晚饭。
在学生岳杨的记忆里,课堂上,宋老师是一个严谨而又不拘一格的人。语文授课时,宋文武教导学生,要用词妥当,表达精准,切记马虎含混,大而化之,“就像写字,写得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让人认识。这样才不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学中,看到不少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宋文武便以身作则,始终把三本词典带在身边,鼓励高中生规范书写、规范用词。但宋文武的课不会斤斤于教材、教参,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自我学习能力,他时常把电影搬到课堂,把课堂搬到田野。
怀远一中发生过的一件事至今仍被同事们频频提及。2011级,宋文武担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有个学生想转到他班就读,跟宋老师学语文,结果没能得偿所愿。最后竟然放弃理科,改学文科,因为宋文武还担任一个文科班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这名同学终于如愿以偿。
不仅在教学中对具体学业求真务实,而且教育学生在校遵纪守规上,宋文武也做到了规范严肃,每天早晨6六点钟到校,每天晚上11点半离开,风雨无阻。每当宋文武走上讲台,如果讲台上有粉笔灰,他不是面向黑板背对学生把讲台上的粉笔灰吹掉,而是用湿抹布轻轻地将其搌掉,由远及近,划拉到自己的面前,不让粉笔灰飞到地上,更不让它们飞向学生们。
“凡事不能只顾双手掐腰,一味发号施令。自己亲自去做,而且做得很好,这样才有说服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宋文武的这句话,让怀远一中党总支副书记王啸至今印象深刻。
王啸认为,“言传身教”这个成语用在宋老师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
在教室里,宋文武为孩子们做过很多缝缝补补的事情——
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有大量的复习资料,宋文武自己掏钱买了使用方便的厚层订书机,亲自为孩子们订好资料;
学生书本多,但是课桌太窄,桌肚也小,没地方放书包,宋文武便用电钻在铁皮桌肚的侧面打了眼,将带有堵头的挂钩从桌肚里面穿出来,为学生挂书包提供了方便;
冬天寒冷风大,宋文武便买来塑料布,利用一中午的时间亲自在教室前面做了围挡;
教室太大,学生太多,听课效果不好,宋文武便在教室里排布电线,将扩音机挂在墙上,在保证上课效果的同时,也让坐在扩音机前面的学生不会感到聒噪……
“一个温暖的人,一个身上有侠气的人。”学生魏雨洁这样评价她的宋老师。
在完成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宋文武还是一中校报掌舵者。
“真是不知道宋老师哪来的这么多精力,哪来的这么多时间?”王啸感慨地说,出版校报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从新闻采写到编辑组稿,从稿件修改到样报校对,几乎全由宋文武一个人承担。多少个夜晚,一盏灯光之下,他伏案桌前敲打键盘,让校报《荆璞》总是能够及时付梓……
“宋老师笔下的文字七彩纷呈,充满着人世情感的分量,或犀利泼辣,或温暖感动,或诚善真挚,抒写生活苦辣酸甜。”怀远县作家宫桦认为,宋文武热爱写作,除了追求文学的梦想,还源于他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文武班还挂着口号
二十年来,宋文武在授课之余时间,先后在《奔流》《辽宁青年》《中国写作报》《安徽青年报》《蚌埠日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宋文武生前共创作散文、小说和诗歌,共计75余万字。
“暑往寒来,春去夏至,时间在笔端流淌,堆积成厚厚的讲义、练习。每天披星戴月,总是通宵达旦,我们和学生们的作息步调是一致的。我们互相陪伴,彼此温暖。”这是宋文武的作品《我们又毕业了》中的一段话。读这温暖的文字时,魏雨洁眼中满是泪花……(记者 李扬 编辑 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