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蚌埠市龙子湖区的李楼乡,原隶属凤阳县淮光公社,1958年划归蚌埠市郊区,1962年改为李楼公社,1984年改成李楼乡。
李楼乡西邻大学城与高铁蚌埠南站,最北边的朝阳村与长淮卫镇接壤,最西边的汪圩村和山王村紧邻大学城和栖岩寺,东边的八里岗村与最南边的黄郢村与凤阳县接壤。老李楼人都知道,其实李楼在老李楼的庄户人家不读(Li楼)而读成(Lie楼)。
传说中早年李楼有“一庙两寺三庵”,它们分别是:双庙(原为李楼乡双庙村,现为东风街道向湖社区)、南边有芦山寺(在李楼乡曹巷村焦李贡庄东边的东芦山,据说在文革期间被毁坏殆尽,现存留的仅是遗址)、北边是栖岩寺、东面贾庵(现李楼乡美丽乡村贾庵村)、南面有太平庵(传说中太平庵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女儿太平公主有关,现为李楼乡太平村)、西面有红塔庵(现为李楼乡红塔村)。这毕竟只是个传说,笔者找了许多历史书籍,但都没有相应的记载。传说中的故事正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口耳相传,才将李楼绵延流长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李楼庙会最早起源于锥子山(白石山)庙会。锥子山庙会因锥子山(白石山)的栖岩寺庙会而兴起。古时候每年二月十九(农历,一般主会期是三天)在栖岩寺附近举办。上世纪李楼乡李楼大庄德高望重的(庄户人家俗称“人头”)李开后、李开全、李学良、李学仁等与时任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学顺多次到李楼乡政府找到乡党委主要领导请示,要求将庙会迁移到李楼村的小街举办,后来就演变成李楼庙会(改名为李楼山会)。会期还沿袭着原来的会期,山会一直都设在李楼村一条南北老街上。早些年,主要是农耕产品,叉把、簸箕、镰刀、扫帚犁耙、木质家具、柳条篮筐……山会上交易的货物很受庄户人家的欢迎,并且那时候在李楼最南边还自发形成一个耕牛交易市场。
近几年因疫情影响,庙会暂停。令人欣慰的是,李楼乡党委政府为了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克服重重困难,决定让李楼庙会“活”起来,“火”起来。庙会期间,他们主动谋划,除了原来李楼小街外,为了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示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宣传新风尚,他们将李楼桃园农民安置小区也纳入进来,庙会三天恰好有两天是周六和周日,李楼乡成立以乡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四个工作小组,放弃休息,专门负责庙会的秩序与安全等相关工作。李楼庙会三天时间,来自李楼周边及涡阳、蒙城、凤阳、淮南等地约有10万商贩游人云集李楼小街,各色美食、手工家具、苗木花卉、特色服装以及游玩娱乐各类项目挤满了庙会,琳琅满目、摊棚林立,人潮涌动,一派喧闹繁荣的盛况……在李楼乡桃园安置小区,来自涡阳马戏团的团长张娟对李楼乡的做法赞不绝口,她感叹走南闯北从来没有李楼庙会这样安心、放心、开心,因为在活动的现场,不时有李楼乡城管执法队员与李楼乡的工作人员来帮助她解决相关问题。
如今的李楼乡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幸福乡村蝶变。李楼庙会的前世今生就是一段历史,虽然庙会的历史作用发生了改变,但他们尘封的文化积淀还在……(作者:严夕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