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由于操作方便、价格低廉而深受大家青睐。水质,是否安全?监管是否规范?很多市民心中并没有底。
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当前,随着日常饮用水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现制现售饮用水因其便捷、低价的特点成为当下人们日常饮水新选择。市政协委员钱怀斌聚焦现制现售饮用水热点,走访我市多个小区,撰写了《关于加强对小区现制现售饮水机安全使用、监督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切实守护百姓饮用水安全“最后一米”。
市民疑惑 小区的“现制现售饮用水”安全吗
何为现制现售饮用水?现制现售饮用水是指通过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当场制作并直接散装出售的饮用水。
记者走访我市多个小区了解到,大部分小区在公共场所设置了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供小区居民有偿使用。有的机身还打着“健康好水”“甜甜的味道”等宣传标语。“周边好几个小区都装了现制现售饮水机,我们小区里好多人在喝。去年我也办了会员卡,存500元送200元,一桶3块钱,还是比较划算的。”市民常先生告诉记者。
但常先生也透露了自己的担心,他说:“我们当初买水就是因为觉得现制现售饮用水比家中自来水更为健康。不过,小区里的饮水机也设置了两三年了,但很少看到有人上门维修、检查。那这样的机器设备是否存在超期服役、水质检测不达标等问题,我们的饮水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呢?”
执法人员对现制现售饮用水进行整治。
“现制现售饮用水利用市政供水作为原水,并宣称多级过滤安全有保障,可作为直饮水直接饮用。”钱怀斌经过调研了解到,现市内小区大多充1000元送500元,充2000元送1000元,核算下来,一桶7.5升饮用水约1.5元,价格非常便宜。但面对各式各样品牌的饮用水设备,市民难以判断优劣,一些小区直饮水机行业市场准入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制售水机存在取水不规范、产水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设备超期服役、水质检测不达标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另外,部分小区在不同的位置设置的饮水机隶属不同公司,有的宣传标语任意提升饮水功效,如宣传饮水的保健功能、养生功能、滋补功能等,这些缺乏科学依据引起无序竞争,也带来群众的不满和投诉。
钱怀斌建议,要加强准入监管,经营者进入居民小区放置自提饮用水设备业务前,需要到市场监督、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经营者的资质、饮用水设备有否符合国家标准;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审核设备的水质检测报告。同时,在引进饮水机公司入区经营时,相关部门要督促其安装摄像头,或者将其设置在小区已有的摄像头明显覆盖的区域内;加强对经营者在设备维护、定期检测、定期更换过滤部件等方面的监督,督促建立完整的维护台账。凡是能够随意打开门的饮水机,责令业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没有人取水时,取水窗的门是绝对打不开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科普教育,用科学的、客观的理论和事实解读直饮水的利与弊,给市民一个科学的消费引导。
联动执法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钱怀斌的建议、广大市民的关注引起了我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加强我市现制现售饮用水管理,针对我市制现售饮用水行业存在的乱象,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现制现售饮用水联合专项整治。
执法人员先后来到山水华庭、金山花园、新新家苑等小区,对现制现售经营者的经营资质、水质检测报告及滤芯更换情况、卫生管理人员健康信息等进行检查。执法人员介绍,从事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销售服务应申办营业执照,现制现售饮用水水质处理器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批件及产品名称、标签、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应与卫生部门许可批件内容一致,经营者的经营资质、水质检测报告及滤芯更换情况、卫生管理人员健康信息也应向消费者公开。
“从检查情况来看,未见虚假宣传和无证经营现制现售饮用水的情况,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者均与各住宅区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协议。部分制水机公示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批件及人员健康证信息存在过期问题,其中某小区1台制水机未张贴公示信息,执法人员对上述问题现场要求经营者立即整改、及时更新信息,并对设备设施定期维护消毒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同时,要求各住宅区物业、社区加强对住宅区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监督,督促经营者加强卫生管理。”执法人员指出。
多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及社区基层相关单位的共同监督,提高了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有效降低消费纠纷和饮用水安全风险。“通过集中整治,不断探索建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工作机制。我们将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宣传,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市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行业,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