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文/图
阅读提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大批有信念的新农人,正挥洒着智慧和汗水,踏上“筋斗云”,他们把村民们种的豆子、红薯等农产品带出村,销往全国。
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迎来旺季,“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数商兴农”工程,不仅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也将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拓宽创业者、农民增收致富路。
踏上“筋斗云”,豆子出村销全国
晨光熹微,途经淮河,一路向东行进。“一路顺风,多带些订单回来!”“谈个好价钱!”带着村民们的希冀,这辆满载蚌埠名优农产品的货车,迎着朝阳向前,目的地——上海。
上周,当固镇县“农粮驿站”电商平台负责人黄计亮到达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现场时,蚌埠名优农产品馆里人头攒动,一波新的订单正在酝酿。
乡村旅游人气旺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固镇县“农粮驿站”电商平台的直播间里,名优农产品直播带货,正同步进行。
“原料是我们村大伯大婶们自家种的绿豆,绿色健康,口感特别好!”女主播正向网友们介绍着当地的特色产品——绿豆皮。在她身后,由客服和村内招募的打包人员组成的发货小组,打印订单、装箱、打包、发货……正有条不紊进行。
踏上“筋斗云”,销往全国各地的,不只是绿豆。2020年,固镇县“农粮驿站”采取“农村电商+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正式线上全网运行。2021年,农副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该县10大产业近百种产品走进全国家庭的餐桌,直接和间接带动脱贫户人均增收突破1920元,并成功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全国电商扶贫50佳”。2022年总产值超过1800万元。
“一端连着乡村,一端连着消费者。”黄计亮说,通过对农业和电商的深度融合,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有机衔接,将全县分散的农产品在“农粮驿站”农产品产业园整合提升后,统一对接销售,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眼下,正是播种的季节。这几天,固镇县刘集镇张蔡村村民蔡慕华,正忙着栽种红薯秧苗。
“种出来就是‘钱’!像绿豆一样,只要种出来,根本不愁卖。”去年,蔡慕华和该村薯香园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7亩红薯种植订单协议,价格高于市场收购价10%。该合作社又带领村民们,将红薯加工成粉丝,再通过“农粮驿站”进行网上销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薯香园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方式,带动200余户村民开展规范化种植,其中有125户脱贫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双增收。“农粮驿站”全方位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对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通过线上订单销售、线下批量销售,将固镇县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在网上架起了联系消费者和生产农户的桥梁。据悉,该县通过“农粮驿站”“皖美固香”等电商对接销售的农产品份额大约达30%。
“农粮驿站”在固镇县城关镇七里村建设了以农产品整合、冷链仓储、加工、分装为主的农产品产业园项目,一期投产后,带动约50名村民就近就业,每年大约为七里村增加2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甬蚌结对合作帮扶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效应下,蚌埠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给正在创业创新的“新农人”也带来了新机遇。
“与上海、宁波的企业合作多了起来,订单不断增加。”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产业发展的“优质土壤”,对此,黄计亮感受颇深。
市场需求增加,激发产业链不断完善。黄计亮告诉记者,产业园依托固镇粮油作物大县的优势产业基础,正在建设以食用菜籽油、花生油等精炼、罐装的生产线,设备已安装调试,计划今年5月投产,与县域内大户和周边农户“订单”带动产业又被提上新的日程,需要种植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2万亩以上,预计带动200名村民创业、就业。
乡村休闲旅游 让"豆子"快乐出村
摔跤运动员,与种豆栽瓜的农民,似乎八竿子打不着。
谁能想到,从摔跤运动员退役之后,李凤玲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儿,转行当起了农民,而且做得风生水起。
几年的时间,李凤玲就成了一座约100亩乡村农庄的庄主。2022年,这座农庄入选市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名单。
乡村旅游
五河县头铺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里,近段时间出现的“倒春寒”,让麦诺农庄里少了往日游客的嬉闹声。李凤玲想睡个懒觉,可是到了清晨5点,她就自然而然地醒了。用她的话说:“躺着浑身难受,不如去大棚里种豆、种西瓜。”
李凤玲种的西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西瓜”,主要是用于游客采摘。9个大棚的西瓜,她带着工人一起,用了两天的时间栽种完。
西瓜秧苗种下了,吃过午饭,李凤玲看了看近期的天气预报,拿起桌上的“乡村游亲子活动方案”,又放下了。想起前一阵子的春日暖阳下的“乡村游旺季”,她又鼓足了干劲,继续优化着方案细节。
“我们主要是做活动,亲子游、集体拓展活动,都非常受欢迎。”李凤玲告诉记者,今春,已经开展了十几场乡村游主题活动。游客来了以后,可以在草坪上做游戏、到大棚里采摘草莓、豌豆,自己动手做美食,开开心心来玩,返回时可以带一些土鸡蛋等农产品。
走红旅游市场的乡村旅游、民宿,是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从品尝农家菜升级到体验农家生活,再到农家小院改造成精品民宿,不仅催生出了乡村产业新业态,也为乡村振兴领域带来了机遇,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这是民宿连续两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而其中“乡村新产品新业态”这一说法,更是赋予了乡村休闲旅游全新的定位。
蔬菜大棚里体验劳动快乐
“我很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李凤玲笑着告诉记者,原本她对农业一窍不通,跟着朋友学了几年,又多次参加了市农广校举办的“新农民”培训班,不仅学到了很多电商、农业产业等方面知识,也拓宽了眼界、熟悉了政策。
“比如说豌豆,在我们当地,大棚种植的很少,我是从网上学习的。”李凤玲告诉记者,去年,她试种了一个大棚,收入可观。今年,她又种植了3个大棚,实现了连年增收。
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豌豆、西瓜、草莓等农产品“快乐”出村。民宿的需求与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目前,李凤玲的农庄里,民宿的条件,离她的理想还相差甚远。在李凤玲看来,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乡村旅游模式由观光式消费升级为体验式消费,这其中住宿品质和游玩体验尤为重要。
乡村拓展活动
“今年,民宿升级也要提上日程。”3月21日一大早,李凤玲又踏上了学习之旅。她说,这次安徽省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她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将自己的农庄带上一个新台阶。“既能保留乡村原始特色,又能在环境、舒适度等方面满足游客更高需求,大家开开心心地来,还流连忘返,下次再来。”
小小村级站点 全村农产品"云上卖"
33岁的刘敏,在一个小小的村级电商服务站工作,方寸之间,却关乎全村800多户家庭的“经济命脉”。
在五河县大新镇淮河沿岸,有个叫郭府村的小村子,因是明洪武年间武定侯郭英故里而得名。
在这里,有带动村民致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超千万的扫帚产业,有农产品加工厂……有产业有项目有“饭碗”。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
郭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飞是最早回乡的能人,在他的带动下能人回乡蔚然成风,郭府村开始了“蝶变”之路。
在郭府村电商服务站,大新镇农特产品货架上,红小豆等产品琳琅满目,刘敏正在工作。
农产品直播销售现场
2016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贾廷林回乡流转了400亩土地发展设施大棚,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销售。郭府村电商服务站,就是他牵头成立的村级电商公司。
“西瓜、红小豆、芹菜……都能拿来卖,一手交货,一手得钱。”郭府村村民赵大爷说,这几年,红小豆收成好,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蛇皮袋装好,三轮车拉过来卖,收入噌噌涨,日子也越过越好。
现如今,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郭府村电商服务站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将该村及周边盛产的红小豆、西瓜、酥瓜等农产品推向互联网交易平台,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农产品利润率。
郭府村有扎扫帚的传统,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里成立扫帚协会抱团发展,并建立扫帚协会党支部,统一到皖南采购竹材,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了原材料价格,并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价格和竞争力。如今,小扫帚已经成长为大产业。
“数商兴农”工程,不仅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也将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拓宽创业者、农民增收致富路。
据悉,我市2023年“网上年货节”期间,全市参与企业超900家、店铺超1500家,网络零售额8.77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农村电商销售额8300万元、同比增长35%。
为支持“电商蚌埠”建设,推进蚌埠市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我市出台了《蚌埠市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若干政策》,支持农村电商示范点建设和农村电商人员培训。
“众多利好,将扶持更多新农人成长,形成推动农产区数字化的内生力量。”市农广校校长任珺介绍,今年,我市将持续通过开展线上培训,不断延伸农村新媒课堂,打造跟踪服务课程,进一步拓展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农业技术的渠道,带给更多“新农人”提升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