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历史】垓下遗址:遥远的回响

2023-03-29 08:47 蚌埠新闻网  

公元前203年八月,荥阳战事之后,楚汉以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项王,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剑弩,卸甲东归,继续回到江东做他的西楚霸王。怎料楚河汉界的城下和议墨迹未干,就被刘邦一手撕毁,汉王调转战马挥戈东下,原来以为中场休息的项羽,始料未及,已是疲惫之兵的楚军,只好枕戈以待,楚汉战争的下半场,再次拉开了血雨腥风的帷幕。



霸王别姬雕塑

怀着归乡情思的楚国大军,且退且战,节节败走。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楚军被一路堵截只好沿着鸿沟退到陈县,陈县曾为楚国旧都,是楚国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项羽欲在此阻止汉军东进的步伐。陈下之战最终决定了胶着的战局走向,已是强弩之末的项羽被刘邦、彭越、韩信的三路大军以合围之势逼退到蓟县垓下。

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退守至蓟县垓下准备与汉军决战。垓下,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前无关隘险阻可抵挡,后则无兵驰援,号称十万的楚军,此时已是粮草不济,兵力疲乏。

两千二百年前,那个肃杀的冬夜,项羽走出垓下的军中幕帐,被烈烈寒风吹皱的楚军旌旗,高耸在垓下厚厚的夯土城垛上,项王的目光掠过荒芜的旷野,夜幕降临,无边的黑暗里垓下城,像是横卧在荒原中的一只孤狼,黑暗如古井的茫茫原野,死亡般的寂静。从汉营那边传来的楚调,穿过荆棘丛生的荒野,如诉如泣仿佛暗夜里翻涌的浪涛,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楚歌,吹乱了项羽的心。

楚汉垓下决战,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并行,屠城父(今属安徽亳州市)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今安徽舒城、六安),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汉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围聚垓下,这就是楚汉决战前夜的军事形势图。

十面埋伏的隆冬之夜,寒气逼人,十万楚军被汉王和诸侯的三十万大军三面合围,刘邦布下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楚霸王貌似的坚强。在《史记》集解里,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说“楚歌者,谓鸡鸣歌也,”解析楚歌是歌唱天亮的民歌。天没有亮,月高风黑的午夜,项羽就带着八百骑兵逃离垓下。

十七岁时,张爱玲写下短篇小说《霸王别姬》。那时正值年华豆蔻,文字纤巧,还没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一眼阅尽人世的别致韵味;小说情节铺呈平叙,多赖于少女心思细腻的臆想,细节别无惊艳之处。少年初见的张爱玲,就倾注心情于凄怨的人间离欢,已是心智老成。

小说家格非看京剧《霸王别姬》,说戏词温婉有味。入夜,楚音四野合围;虞姬出营帐,念白而上,“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帅帐内楚霸王项羽,几杯温酒后和衣酣睡,冷风萧瑟,月色如水里,虞姬一影斜立,满目悲秋。“轻移步”与“猛抬头”,一轻一诧之间,如弦弓满月,寒刃出鞘,一声韵白,凄恻长吟,早已销魂。



一阵大风掠过荒野,吹卷起项王的幕帐,烛光摇影里的虞姬凝望着西楚霸王的背影。英雄为美人落泪,性情刚烈暴躁的楚霸王,在英雄末路的最后的黑夜里,露出了一抹似水的儿女柔情,霸王别姬成了楚汉战火烽烟中的一袭凄婉长吟。乱世红颜,注定是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情殇,不然何其显出悲壮。在摇曳得烛光里,虞姬还与他的项王,数遍吟唱了那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最后骊歌。在即将到来的黎明里,当楚汉的晨光还没有照亮凛冽寒风中的旷野,昨夜里还在翩然起舞虞姬,这时已添了垓下战场荒野里的一丘新冢。

后代史学家不止一人诟病太史公,钱钟书《管锥篇》引周亮工话说虞姬之死,应是太史公“以笔造化,代为传神。”

司马迁写《史记》,以史笔写天地之心,起承转合处还是露出小说家的文学笔意。历史学家面对史料匮乏时,脑海里应该也是一片茫然,常为搜集轶文轶事伤透脑筋,在无法找出实录时,只好张开想象翅膀填补空白。为了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人物个性,有时候甚至要运用移花接木之法,用丰满的细节抵达历史的真实。

楚霸王与虞姬的故事,太深入心,千百年的风雨过后,依然纷纷扬扬如落在肩头的飞雪。

李清照落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时候,是建炎三年(1129)的夏天,她与赵明诚出江宁正往江西方向逃亡,船至乌江,家国离散山河破碎的风景里,易安居士心境悲凉。年初,赵明诚还在江宁知府任上,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一城之首的赵长官却弃城逃跑,这让李清照深感羞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显然意有所指。

唐人杜牧题《乌江亭》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两百年后,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隔空直接怼回去。宋熙宁四年(1036年)苏东坡出颍口沿淮河顺流而下至濠州,在阴陵虞姬衣冠冢留下《虞姬墓》的诗句:“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诗意简淡,意境寻常,文章大家的诗词,也不是每一篇都写得漂亮,还是易安居士的五言绝句,直入人心,如饮烈酒。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介绍虞姬时有这样的描述,“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美人与骏马,都是寥寥七个字,极简。太史公笔墨爽利,并无渲染。史学家钱穆读到此处,有感言:“临终慷慨,此情此义亦可长留人间,获后世之同情矣。此亦一成功,非失败。”话说的中肯。



读史亦是窥人心,识人性。楚汉相争历经五年。五年的时间让出于市井闲汉的刘邦成为汉高祖,出身贵族的项羽,却羞于见家乡父老乌江自刎,身首异处。照搬成王败寇的历史论调显得十分生硬,刘邦成为开国皇帝,却无法摆脱无赖的市井传说,项羽的乌江一刎终于演绎成名留千古的悲情英雄。

《史记》里,司马迁记下了汉王与楚霸王的两阙歌词,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别姬的《垓下歌》。两阙帝王之歌,一个悲凄,一个气壮山河,一阙是胜利的凯歌,一阙是死亡前的告别。一曲歌罢汉王与项羽都“泣数行下”,对照读之,心涌悲怆。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终点,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固镇县濠城镇东北方向10公里外的灵璧县韦集镇龙岗村,因为处于楚汉古战场遗址的发现的位置,近年将村名改成为“垓下村”。垓下古战场的范围以垓下为中心,到现在的灵璧、固镇、五河、泗县等县交界处的广阔地域,在其各县志里都有垓下之战的记载。

此时的垓下村不见古战场,只有阡陌田园。

二月的细雨里,村前的田洼边,细嫩的萝卜叶蔓开出一串串浅粉的小花,屋前院后的角角落落,油菜长势正旺,田地里铺满浓绿的麦苗,在春天薄雾里无尽地延伸。午后细雨迷蒙村庄,格外的宁静;在村头,遇到两位欲往邻村打牌的老者,闲谈片刻,说起村子里的往年旧事,他们还记得早些年在田地里劳作时,锄地还挖出过长约一米的铸剑,剑刃都有手指厚度。

两千多年前,这里毕竟是曾经血流成河的战场,在这片青绿麦苗的天空上,也曾飘荡起古老幽怨的楚歌,在战马疾驰而过的身影后,万千男儿的血肉之躯被掩埋在松软的黄土垅中。

离开垓下村,车行十分钟后就到了固镇垓下古战场遗址。

黄昏的沱河,沿着古洨县故城的北墙缓缓向东流淌,沱河在遗址故城北处向南分流出一汊,萦纡城垣逶迤而行的护城河,围城一周于东城墙外汇入沱河。

沱河古称“洨水”, 汉立之后,曾为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洨候吕产的封地,后设县,城以水为名,先设“洨国”后为“洨县”。历经两千多年之后,洨县成了濠城”,如今濠城镇发现的垓下遗址是古战场的核心区域。

从2007年开始,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在垓下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在垓下古城址内和城外壕沟内均发现有厚厚的汉代堆积,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地层中,出土了非常多的石镞和铜镞,佐证了这座城址与战争历史渊源。

随着考古的深入及排房、台形基址、陶窑、墓葬的出现,史前人类在这里生活居住的遗迹浮出水面,秦汉时期的灰坑、沟和汉代开凿的大型水槽、水井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座传说中的霸王城遗址,与深埋于地下5000年前的中华古文明历史遗迹堆叠,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成为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被列入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垓下遗址被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在垓下遗址的城垣的入口西侧不远的巷子里,有一栋灰墙青瓦具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原来是固镇县濠城粮库旧址,现在被改建成垓下遗址展示馆。古朴雅致的展示馆,曲折回环的展览长廊里,陈列着大汶口农耕文明的出土文物,展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垓下之战的脉络,和汉代洨县的历史沿革。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一部字典,他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许慎曾在洨县任长官,被称为许洨长,遗址城西护城河边原有一块高塬,据说许慎曾在此建舍,政务之暇搜罗文献埋首于著书编撰,这便是“许慎著书台”由来,后来许慎著书台被当地百姓称为“许家大楼”。湮没的楼台已废,垓下遗址公园在传说中的地方,堆砌黄土高台,建起一座传统的六角亭,名曰仰圣亭,供今人凭栏远眺,遥思先贤。

春光烂漫时节,遗址公园的虞美人花海姹紫嫣红,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古遗址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焕发出新魅力。

往事越千年,行走在垓下遗址,古老的洨水依然荡漾着清莹的波光,而历史早已被重新书写。“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积淀,历史是岁月写在大地上山河,是册页里绽放的纸上繁花,在时间的长河里,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是一道永不落幕的风景线。

(作者:徐琦 文/图)




147

公元前203年八月,荥阳战事之后,楚汉以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项王,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剑弩,卸甲东归,继续回到江东做他的西楚霸王。怎料楚河汉界的城下和议墨迹未干,就被刘邦一手撕毁,汉王调转战马挥戈东下,原来以为中场休息的项羽,始料未及,已是疲惫之兵的楚军,只好枕戈以待,楚汉战争的下半场,再次拉开了血雨腥风的帷幕。



霸王别姬雕塑

怀着归乡情思的楚国大军,且退且战,节节败走。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楚军被一路堵截只好沿着鸿沟退到陈县,陈县曾为楚国旧都,是楚国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项羽欲在此阻止汉军东进的步伐。陈下之战最终决定了胶着的战局走向,已是强弩之末的项羽被刘邦、彭越、韩信的三路大军以合围之势逼退到蓟县垓下。

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退守至蓟县垓下准备与汉军决战。垓下,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前无关隘险阻可抵挡,后则无兵驰援,号称十万的楚军,此时已是粮草不济,兵力疲乏。

两千二百年前,那个肃杀的冬夜,项羽走出垓下的军中幕帐,被烈烈寒风吹皱的楚军旌旗,高耸在垓下厚厚的夯土城垛上,项王的目光掠过荒芜的旷野,夜幕降临,无边的黑暗里垓下城,像是横卧在荒原中的一只孤狼,黑暗如古井的茫茫原野,死亡般的寂静。从汉营那边传来的楚调,穿过荆棘丛生的荒野,如诉如泣仿佛暗夜里翻涌的浪涛,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楚歌,吹乱了项羽的心。

楚汉垓下决战,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并行,屠城父(今属安徽亳州市)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今安徽舒城、六安),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汉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围聚垓下,这就是楚汉决战前夜的军事形势图。

十面埋伏的隆冬之夜,寒气逼人,十万楚军被汉王和诸侯的三十万大军三面合围,刘邦布下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楚霸王貌似的坚强。在《史记》集解里,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说“楚歌者,谓鸡鸣歌也,”解析楚歌是歌唱天亮的民歌。天没有亮,月高风黑的午夜,项羽就带着八百骑兵逃离垓下。

十七岁时,张爱玲写下短篇小说《霸王别姬》。那时正值年华豆蔻,文字纤巧,还没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一眼阅尽人世的别致韵味;小说情节铺呈平叙,多赖于少女心思细腻的臆想,细节别无惊艳之处。少年初见的张爱玲,就倾注心情于凄怨的人间离欢,已是心智老成。

小说家格非看京剧《霸王别姬》,说戏词温婉有味。入夜,楚音四野合围;虞姬出营帐,念白而上,“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帅帐内楚霸王项羽,几杯温酒后和衣酣睡,冷风萧瑟,月色如水里,虞姬一影斜立,满目悲秋。“轻移步”与“猛抬头”,一轻一诧之间,如弦弓满月,寒刃出鞘,一声韵白,凄恻长吟,早已销魂。



一阵大风掠过荒野,吹卷起项王的幕帐,烛光摇影里的虞姬凝望着西楚霸王的背影。英雄为美人落泪,性情刚烈暴躁的楚霸王,在英雄末路的最后的黑夜里,露出了一抹似水的儿女柔情,霸王别姬成了楚汉战火烽烟中的一袭凄婉长吟。乱世红颜,注定是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情殇,不然何其显出悲壮。在摇曳得烛光里,虞姬还与他的项王,数遍吟唱了那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最后骊歌。在即将到来的黎明里,当楚汉的晨光还没有照亮凛冽寒风中的旷野,昨夜里还在翩然起舞虞姬,这时已添了垓下战场荒野里的一丘新冢。

后代史学家不止一人诟病太史公,钱钟书《管锥篇》引周亮工话说虞姬之死,应是太史公“以笔造化,代为传神。”

司马迁写《史记》,以史笔写天地之心,起承转合处还是露出小说家的文学笔意。历史学家面对史料匮乏时,脑海里应该也是一片茫然,常为搜集轶文轶事伤透脑筋,在无法找出实录时,只好张开想象翅膀填补空白。为了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人物个性,有时候甚至要运用移花接木之法,用丰满的细节抵达历史的真实。

楚霸王与虞姬的故事,太深入心,千百年的风雨过后,依然纷纷扬扬如落在肩头的飞雪。

李清照落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时候,是建炎三年(1129)的夏天,她与赵明诚出江宁正往江西方向逃亡,船至乌江,家国离散山河破碎的风景里,易安居士心境悲凉。年初,赵明诚还在江宁知府任上,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一城之首的赵长官却弃城逃跑,这让李清照深感羞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显然意有所指。

唐人杜牧题《乌江亭》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两百年后,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隔空直接怼回去。宋熙宁四年(1036年)苏东坡出颍口沿淮河顺流而下至濠州,在阴陵虞姬衣冠冢留下《虞姬墓》的诗句:“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诗意简淡,意境寻常,文章大家的诗词,也不是每一篇都写得漂亮,还是易安居士的五言绝句,直入人心,如饮烈酒。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介绍虞姬时有这样的描述,“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美人与骏马,都是寥寥七个字,极简。太史公笔墨爽利,并无渲染。史学家钱穆读到此处,有感言:“临终慷慨,此情此义亦可长留人间,获后世之同情矣。此亦一成功,非失败。”话说的中肯。



读史亦是窥人心,识人性。楚汉相争历经五年。五年的时间让出于市井闲汉的刘邦成为汉高祖,出身贵族的项羽,却羞于见家乡父老乌江自刎,身首异处。照搬成王败寇的历史论调显得十分生硬,刘邦成为开国皇帝,却无法摆脱无赖的市井传说,项羽的乌江一刎终于演绎成名留千古的悲情英雄。

《史记》里,司马迁记下了汉王与楚霸王的两阙歌词,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别姬的《垓下歌》。两阙帝王之歌,一个悲凄,一个气壮山河,一阙是胜利的凯歌,一阙是死亡前的告别。一曲歌罢汉王与项羽都“泣数行下”,对照读之,心涌悲怆。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终点,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固镇县濠城镇东北方向10公里外的灵璧县韦集镇龙岗村,因为处于楚汉古战场遗址的发现的位置,近年将村名改成为“垓下村”。垓下古战场的范围以垓下为中心,到现在的灵璧、固镇、五河、泗县等县交界处的广阔地域,在其各县志里都有垓下之战的记载。

此时的垓下村不见古战场,只有阡陌田园。

二月的细雨里,村前的田洼边,细嫩的萝卜叶蔓开出一串串浅粉的小花,屋前院后的角角落落,油菜长势正旺,田地里铺满浓绿的麦苗,在春天薄雾里无尽地延伸。午后细雨迷蒙村庄,格外的宁静;在村头,遇到两位欲往邻村打牌的老者,闲谈片刻,说起村子里的往年旧事,他们还记得早些年在田地里劳作时,锄地还挖出过长约一米的铸剑,剑刃都有手指厚度。

两千多年前,这里毕竟是曾经血流成河的战场,在这片青绿麦苗的天空上,也曾飘荡起古老幽怨的楚歌,在战马疾驰而过的身影后,万千男儿的血肉之躯被掩埋在松软的黄土垅中。

离开垓下村,车行十分钟后就到了固镇垓下古战场遗址。

黄昏的沱河,沿着古洨县故城的北墙缓缓向东流淌,沱河在遗址故城北处向南分流出一汊,萦纡城垣逶迤而行的护城河,围城一周于东城墙外汇入沱河。

沱河古称“洨水”, 汉立之后,曾为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洨候吕产的封地,后设县,城以水为名,先设“洨国”后为“洨县”。历经两千多年之后,洨县成了濠城”,如今濠城镇发现的垓下遗址是古战场的核心区域。

从2007年开始,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在垓下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在垓下古城址内和城外壕沟内均发现有厚厚的汉代堆积,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地层中,出土了非常多的石镞和铜镞,佐证了这座城址与战争历史渊源。

随着考古的深入及排房、台形基址、陶窑、墓葬的出现,史前人类在这里生活居住的遗迹浮出水面,秦汉时期的灰坑、沟和汉代开凿的大型水槽、水井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座传说中的霸王城遗址,与深埋于地下5000年前的中华古文明历史遗迹堆叠,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成为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被列入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垓下遗址被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在垓下遗址的城垣的入口西侧不远的巷子里,有一栋灰墙青瓦具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原来是固镇县濠城粮库旧址,现在被改建成垓下遗址展示馆。古朴雅致的展示馆,曲折回环的展览长廊里,陈列着大汶口农耕文明的出土文物,展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垓下之战的脉络,和汉代洨县的历史沿革。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一部字典,他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许慎曾在洨县任长官,被称为许洨长,遗址城西护城河边原有一块高塬,据说许慎曾在此建舍,政务之暇搜罗文献埋首于著书编撰,这便是“许慎著书台”由来,后来许慎著书台被当地百姓称为“许家大楼”。湮没的楼台已废,垓下遗址公园在传说中的地方,堆砌黄土高台,建起一座传统的六角亭,名曰仰圣亭,供今人凭栏远眺,遥思先贤。

春光烂漫时节,遗址公园的虞美人花海姹紫嫣红,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古遗址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焕发出新魅力。

往事越千年,行走在垓下遗址,古老的洨水依然荡漾着清莹的波光,而历史早已被重新书写。“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积淀,历史是岁月写在大地上山河,是册页里绽放的纸上繁花,在时间的长河里,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是一道永不落幕的风景线。

(作者:徐琦 文/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