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中国南北分界在蚌埠

2023-05-09 09:14 蚌埠新闻网  

龙子湖畔耸立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雕塑下,五一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的一浪高过一浪。一部《长月烬明》电视剧竟然带火了蚌埠这座城市,全国各地网友涌向蚌埠打卡,那里既有传说中的珍珠姑娘,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更让网友觉谜的是,中国南北分界标志性雕塑,为什么在蚌埠?

中国南北分界线(徐怀明 摄)

大禹导淮成功,会诸侯于涂山。划九州方圆,成为一统天下。淮河为徐、扬二州分界,它在联接南北的地位,极为耀眼地闪现出来。先秦时期人们从自然景观上清晰地认识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南北朝开始,基本上是隔淮而治。南宋金元时期,淮河曾作为军事行政分界线,强化着人们以淮水分南北的意识。近代地理学家张相文明确提出:淮水在秦岭山脉以东,共同成为我国南北分界线。

以蚌埠为地理坐标,在安徽境内的淮河中游,划分了淮北平原与江淮丘陵。从京杭运河到津浦铁路穿过淮河,又使蚌埠地区成为我国东部南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同时,又是历史上人口迁移和社会人文的过渡地带。淮河儿女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皖北大商埠蚌埠,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移民创业的热土。以淮为界,包容着南蛮北侉、南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船北车等社会习俗。蚌埠在淮河干流南北分界点的信阳和淮阴之间,突显出我国东部南北标志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龙子湖畔,淮河两岸,涂山四周,那些历史悠久遗存与文物、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南北社会人文习俗,随处可见可闻。

“涂山”是淮河流域淮夷氏族中涂山氏国的标志,“禹会”为天南地北、万邦之国会于涂山朝拜大禹的标志。而“荆山”是江南楚人北上东进留下的地名,“淮上”则是越人北上而命名,传承至今都成为南北方在淮河两岸交融的见证。淮河作为长江的屏障,对于历代王朝兴起,定鼎中原,南北统一,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固镇垓下之战,项羽败走江东,成就了刘邦的兴汉基业。而现代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弃淮而逃,人民解放军跨过淮河,剑指江南,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宏图,为我们留下了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以蚌埠为中心的淮河中游两岸,不仅是南北移民聚合的创业之地,又是最为便捷的通衢之地。南北人口在这里迁移交融,地域文化在这里过渡、融合、创新,形成了最为典型的南北文化过渡地带。

蚌埠人最早敢吃的大蚂虾,凝结着30多年的烹饪经验,使它具有浓香鲜辣的特色,代表着典型的淮上菜风味。蚂虾街创造的“正宗蚌埠大蚂虾”品牌,早就成为蚌埠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江苏南京等地的食客,不断来蚌埠“蚂虾街”品尝或观光,并在省城合肥推广。南方人喜爱的米酒与元宵,在蚌埠酿成“四色浑汤酒酿元宵”。四个就是一碗,个头大,馅料足,汤色红如樱桃,散发着淡淡的酒香。过去,蚌埠人坐火车转乘轮渡过江,半夜到达芜湖,也想买碗四个的元宵充饥,竟然被人视为惹是生非。原来,江南人做的是“米子元宵”,一碗就盛百十个,四个怎么好卖?可见蚌埠的四色大元宵,成为熔南北于一炉的创造!当年全国流行的麻辣串,经过蚌埠人改良,把它与烧饼相结合,加上地方风味的辅料,却成著名的“烧饼夹里脊”,让传统的“大饼夹油条”成为历史。足以可见,蚌埠人对南北食品有着强大的融合创造力。

南北美食在蚌埠,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区形成了向阳路、篾匠街饮食群,以及遍及各个社区的饮食街,在继承历史上皖北商埠餐饮老字号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引进上海、天津等地的名小吃,吸引着淮河两岸各地的风味特色小吃,丰富着蚌埠餐饮品种。无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随意都可以找到你称心如意的美食。

南蛮北侉的方言,不断融合成为蚌埠城市共同语,它成为各种表演艺术的演变和受众的基础。河南的梆子戏在蚌埠乡镇舞台,逢集仍然唱大戏。皖东北的泗州戏进入城市,不断创新,又把传统剧目保留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江两岸的黄梅戏,一直可以唱到淮河南岸。怀远花鼓灯集舞蹈演唱于一体,伴随着铿锵有力,震耳欲聋的锣鼓,可以进城踩街。而且又登上舞台,创造出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并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五河民歌是在中原文化与苏南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民间艺术,演唱节奏平稳,波浪式的旋律,形成了抒情性很强的曲调。这种艺术借助五河自古水路通畅,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流行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流传到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地区。蚌埠聚集南北丰富的民间艺术,总会有一项节目会让各地游客赏心悦目。(作者:郭学东)



150

龙子湖畔耸立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雕塑下,五一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的一浪高过一浪。一部《长月烬明》电视剧竟然带火了蚌埠这座城市,全国各地网友涌向蚌埠打卡,那里既有传说中的珍珠姑娘,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更让网友觉谜的是,中国南北分界标志性雕塑,为什么在蚌埠?

中国南北分界线(徐怀明 摄)

大禹导淮成功,会诸侯于涂山。划九州方圆,成为一统天下。淮河为徐、扬二州分界,它在联接南北的地位,极为耀眼地闪现出来。先秦时期人们从自然景观上清晰地认识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南北朝开始,基本上是隔淮而治。南宋金元时期,淮河曾作为军事行政分界线,强化着人们以淮水分南北的意识。近代地理学家张相文明确提出:淮水在秦岭山脉以东,共同成为我国南北分界线。

以蚌埠为地理坐标,在安徽境内的淮河中游,划分了淮北平原与江淮丘陵。从京杭运河到津浦铁路穿过淮河,又使蚌埠地区成为我国东部南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同时,又是历史上人口迁移和社会人文的过渡地带。淮河儿女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皖北大商埠蚌埠,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移民创业的热土。以淮为界,包容着南蛮北侉、南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船北车等社会习俗。蚌埠在淮河干流南北分界点的信阳和淮阴之间,突显出我国东部南北标志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龙子湖畔,淮河两岸,涂山四周,那些历史悠久遗存与文物、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南北社会人文习俗,随处可见可闻。

“涂山”是淮河流域淮夷氏族中涂山氏国的标志,“禹会”为天南地北、万邦之国会于涂山朝拜大禹的标志。而“荆山”是江南楚人北上东进留下的地名,“淮上”则是越人北上而命名,传承至今都成为南北方在淮河两岸交融的见证。淮河作为长江的屏障,对于历代王朝兴起,定鼎中原,南北统一,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固镇垓下之战,项羽败走江东,成就了刘邦的兴汉基业。而现代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弃淮而逃,人民解放军跨过淮河,剑指江南,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宏图,为我们留下了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以蚌埠为中心的淮河中游两岸,不仅是南北移民聚合的创业之地,又是最为便捷的通衢之地。南北人口在这里迁移交融,地域文化在这里过渡、融合、创新,形成了最为典型的南北文化过渡地带。

蚌埠人最早敢吃的大蚂虾,凝结着30多年的烹饪经验,使它具有浓香鲜辣的特色,代表着典型的淮上菜风味。蚂虾街创造的“正宗蚌埠大蚂虾”品牌,早就成为蚌埠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江苏南京等地的食客,不断来蚌埠“蚂虾街”品尝或观光,并在省城合肥推广。南方人喜爱的米酒与元宵,在蚌埠酿成“四色浑汤酒酿元宵”。四个就是一碗,个头大,馅料足,汤色红如樱桃,散发着淡淡的酒香。过去,蚌埠人坐火车转乘轮渡过江,半夜到达芜湖,也想买碗四个的元宵充饥,竟然被人视为惹是生非。原来,江南人做的是“米子元宵”,一碗就盛百十个,四个怎么好卖?可见蚌埠的四色大元宵,成为熔南北于一炉的创造!当年全国流行的麻辣串,经过蚌埠人改良,把它与烧饼相结合,加上地方风味的辅料,却成著名的“烧饼夹里脊”,让传统的“大饼夹油条”成为历史。足以可见,蚌埠人对南北食品有着强大的融合创造力。

南北美食在蚌埠,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区形成了向阳路、篾匠街饮食群,以及遍及各个社区的饮食街,在继承历史上皖北商埠餐饮老字号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引进上海、天津等地的名小吃,吸引着淮河两岸各地的风味特色小吃,丰富着蚌埠餐饮品种。无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随意都可以找到你称心如意的美食。

南蛮北侉的方言,不断融合成为蚌埠城市共同语,它成为各种表演艺术的演变和受众的基础。河南的梆子戏在蚌埠乡镇舞台,逢集仍然唱大戏。皖东北的泗州戏进入城市,不断创新,又把传统剧目保留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江两岸的黄梅戏,一直可以唱到淮河南岸。怀远花鼓灯集舞蹈演唱于一体,伴随着铿锵有力,震耳欲聋的锣鼓,可以进城踩街。而且又登上舞台,创造出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并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五河民歌是在中原文化与苏南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民间艺术,演唱节奏平稳,波浪式的旋律,形成了抒情性很强的曲调。这种艺术借助五河自古水路通畅,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流行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流传到淮河中、下游两省十几个地区。蚌埠聚集南北丰富的民间艺术,总会有一项节目会让各地游客赏心悦目。(作者:郭学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