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代人22年传承 上演孝老爱亲佳话

2023-06-04 19:13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报融媒体记者 吴媛媛 通讯员 吴 敏

在高新区秦集镇大徐村,提到秦德英一家,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22年来,一家三代人接力传承、守护亲情,悉心照顾智力残疾的亲人,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佳话。

2001年9月,秦德英的儿子许友品与朱文娟相识相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朱文娟却犹豫了,因为她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身世——1981年,作为弃婴的朱文娟被李久芳抱养,李久芳的儿子朱永祥患有智力残疾。带着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儿子和嗷嗷待哺的孙女,李久芳咬牙坚持了下来,将朱文娟养大成人。

养育之恩朱文娟始终铭记在心,若自己出嫁了,已经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和离不开人照顾的爸爸怎么办?于是,她告诉许友品:“我愿意嫁给你,但我家情况太特殊,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能让我带着奶奶、爸爸一起出嫁,他们离不开我。”

面对朱文娟的请求,许友品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我能接受你,就能接受你的家庭,我家条件也不好,以后我们俩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而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许友品结婚前,秦德英一家四口挤在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朱文娟要带着祖母、养父嫁过来,家里一下子多出三口人,怎么住?为了兑现和朱文娟的约定,秦德英决定借钱盖房。寻遍了亲戚朋友,秦德英凑齐了18000元钱,她又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终于盖起了三间新房。

2002年2月,许友品、朱文娟喜结连理。朱文娟带着祖母和父亲来到许家,住进了新房。秦德英拉着儿媳妇的手说:“你放心,有我在,肯定不会亏待他俩。”

为尽快偿还债务,婚后不久,许友品就去长春打工了,朱文娟在生下大儿子8个月后,也在市里找了份工作,每天通勤就要两个多小时。

儿子、儿媳在外工作,照顾一家老小重担就落在了秦德英的肩上。每天,她要下地种田、操持家务,除了带好孙子,还要照顾儿媳的祖母和父亲。李久芳因为患病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弄脏衣裤,秦德英就一遍遍帮她换洗;朱永祥在家闲不住,一出门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秦德英几乎每天都要在村里寻找,每到傍晚她的声音都会传遍村子……坚守着对儿媳的承诺,秦德英每天忙忙碌碌,悉心照顾好儿媳的两位亲人,从未有过一句埋怨。一晃数年,2007年冬天,李久芳在86岁高龄时安然去世。

有了秦德英的支持,许友品和朱文娟经过几年的打拼,手头逐渐宽裕起来。2009年,夫妻俩在市区买了房子,提出要接秦德英去城里住。秦德英却说:“房子楼层高,你爸爸上下楼不方便,你们俩带着孩子安心在城里工作、上学,你爸就在我这住。有我在,不会亏待他。”

一句“有我在,不会亏待他”,秦德英再次坚守承诺十年。2019年,秦德英的老伴因病辞世,儿子、儿媳又提出要接她去城里住,但她仍然拒绝。秦德英说:“你爸爸在我们村住了快20年了,去城里他还要再适应环境,太不方便了。趁我身体还硬朗,就再帮你们照看他几年吧。”

如今,许友品从事物流行业,朱文娟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大儿子也正在读大学,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夫妻俩都在家附近工作,许友品就包揽了帮老丈人洗漱、理发的任务;每到寒暑假,夫妻俩都会把朱永祥接到城里,由放假在家孩子们照看。

“遇到友品很幸运,更幸运的是遇到了我的公婆,大哥和嫂子也一直在帮忙,这么多年也多亏了他们。”朱文娟话语间说不尽对家人的感激,“我爸爸虽然不会表达,但是他心里知道谁对他好,有时候邻居的糖果,他舍不得吃会带回来留给婆婆。”

一句承诺坚守22年,秦德英先后被被评为“高新好人”“蚌埠好人”,她的故事也感动了邻里乡亲,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上门帮忙。前些日子,朱永祥又一次找不到回家的路,村民们自发开车四处去找,终于寻回了老人。

从小深受奶奶和父母的教育,如今,许友品、朱文娟的两个孩子也接过了照顾外公的“接力棒”,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在一家三代人之间接续传承。

10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