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河二分南北,京沪铁路纵贯上下,其交汇之处便是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于1947年,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江淮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城市。同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蚌埠地区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让后世传颂的故事。
西尤的旧石器划破了淮河流域的蒙昧,双墩刻划符号氤氲着中华文字的曙光。沱河侧畔,史前城址历经千载风霜;涂山脚下,禹合诸侯共襄万国盛会。古墓恢弘,补钟离佚史;霸王末路,奏垓下悲歌。曹魏同孙吴对峙,南梁与北魏交兵。涡口的水流回荡着宋金冲突的战鼓,淮河的波浪激荡起元末义军的怒号。清朝末年,怀远、灵璧、凤阳三县交界置三县司,蚌埠城市的雏形呼之欲出。
民国伊始,津浦铁路横亘淮河穿过蚌埠,列车呼啸代替了犬吠鸡鸣。淮海蹀血,剑指江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呐喊仍旧在孙家圩子的天空中回响。
开埠百余年,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辉煌……
今年4月中旬以来,因热播剧《长月烬明》,蚌埠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然而,蚌埠除了有出圈的美景美食和温暖蓬勃的城市精气神外,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蚌埠,探索蚌埠,蚌埠发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溯源蚌埠”系列,让我们一同溯源,去探寻来自蚌埠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该策划已推出五期,分别为:
第一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①晨光破晓
第二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②文明肇始——双墩文化
第三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③融通河淮——大汶口文化遗址
第四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④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第五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⑤史前遗珍——蚌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六期:详情可戳→溯源蚌埠⑥夏商周时代的蚌埠地区
今天,推出第七期:溯源蚌埠⑦战国至秦末汉初的蚌埠地区
—战国至秦末汉初的蚌埠地区—
春秋时期,诸侯交兵,淮夷式微。在大国纷争、吴楚争霸的背景下,蚌埠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吴楚争霸江淮地区的关键,交替受到吴国和楚国的控制,因长期处于吴楚之间,故有“楚头吴尾”之说。
到了战国初期,越灭吴,后越以淮上地予楚,自此,蚌埠地区归入楚地,并一直持续到战国末年。随着楚国势力东扩,楚文化遍及江淮地区,曾经的淮夷土著文化也终被楚文化所融合,并最终汇入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之中。
在楚文化的强势影响下,蚌埠地区这一时期出土文物多呈现明显的楚器特征,反映了楚风东渐的历史阶段。
巨荁鼎
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炊具和礼器,在随葬品中较为常见。此鼎即出土于蚌埠市八里桥墓葬群,因两鼎左耳均有铭文“巨荁王”三字,且一鼎右耳铭文为“巨荁十二”,另一鼎右耳铭文为“巨荁十九”,故称“巨荁鼎”。该鼎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子母口,有盖,盖面圆拱,中部有衔环鼻钮,其外有两圈凸弦纹,外圈弦纹上分布着三个圆雕卧兽,扁鼓腹,三蹄足修长,整体造型精美,修长秀丽。
▲巨荁鼎 战国 安徽省博物院藏
▲巨荁鼎铭文拓片
除此之外,蚌埠地区还出土有双链铜盒、三角纹铜壶等战国青铜器,细观其造型与纹饰皆受楚文化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人绚丽、浪漫的文化特征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
▲三角纹铜壶 战国 蚌埠市博物馆
▲双链铜盒 战国 蚌埠市博物馆藏
郢爯(chēng)
郢爯,“爯”古同“称”,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贵金属称量货币,主要用于商业及军事等方面的巨额支付。爯金是一种扁平钤印的黄金小方块,钤印有“郢爯”或“陈爯”等字样,也称印子金。“郢”指楚国的首都,“爯”原是重量单位,在这里则是货币标度,系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
▲郢爯 战国 五河县博物馆藏
爯金在铸造时都是整版浇铸,金版浇铸成型尚未冷却之际,铸工手持铜铸的“郢爯”印戳,用小锤击打印铸顶端,一个印一个印地钤打在郢爯金版的正面,将金版正面打满印记,这块金币就合乎法定标准公开使用了,再经天平称量使用,和后世使用银子一样。
▲郢爯金钣 战国 怀远县博物馆藏
蚁鼻钱
蚁鼻钱亦称“鬼脸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金属铸币,仿照天然贝形状制成。钱身呈椭圆形,正面有阴文的“君”“圻”等字。
▲蚁鼻钱 战国 蚌埠市博物馆藏
蚁鼻钱与金币、布币共同组成楚国的货币体系。在该体系中,蚁鼻钱与金币是基本货币,布币则是对蚁鼻钱的补充以用于北方贸易,铸量相对较少。
蚁鼻钱铸行约500年,形制不变、内容统一,是先秦铸币量最大、流通量最广、发行最为成功的货币。金币则是中国最早,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量发行、货币职能齐全的金属货币之一。布币大小成套,形制内容南北结合,艺术性堪称先秦铸币之最。相较于仿生产工具形制的北方货币体系,楚国的货币体系更为成熟,形制更为丰富,文化特色更为鲜明,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殊布当釿(jīn) 战国 蚌埠市博物馆藏
垓下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支起义军相继攻入秦首都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项羽背弃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自封西楚霸王,统御四方诸侯,这一举动加剧了与汉王刘邦等诸侯势力的矛盾。不久,诸侯戏下罢兵,割据反楚。自此,楚汉两大统治集团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欲引兵东向,一举灭楚,遂采纳张良与陈平的建议,撕毁之前与项羽拟定的“鸿沟和议”,以“裂土封地”为条件,会同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合围项羽及其楚军于垓下,双方于此地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项羽最终战败,绝望地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而垓下之地亦在中国历史上声名鹊起。
垓下古战场遗址
固镇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史书记载“霸王曾踞城而战”,整个古战场的范围以垓下古城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泗县、灵璧、五河、固镇等县交界处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在该区域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箭簇、马车配件、战马尸骸、战袍甲片等文化遗物,证明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对确切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986年,固镇垓下遗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保护碑
▲北侧沱河
▲东部城墙外侧
▲东北部城墙现貌
▲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的回响
虽然垓下之战以汉军获胜而落幕,但伴随这场战争演绎出来的“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等许多壮烈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却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垓下遗址“霸王城”的别名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四面楚歌
刘邦的大军将项羽重重围困之后,在夜间高唱楚歌,楚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联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军心瓦解,斗志锐减。连项羽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攻占而大惊失色。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几番血战之后项羽撤退到了乌江边,感慨着自己当初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却无一人生还,实在是没有脸再次面对江东的父老,于是再次杀进汉军阵中自刎身亡。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诀别。“霸王别姬”的故事由此产生。
▲霸王别姬雕塑 蚌埠市博物馆内
从春秋战国至楚汉争霸,蚌埠地区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交与融,见证了天下大势的分与和。此时的蚌埠,正在以自己独特方式向我们阐释着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文明的厚重悠远。
以上图文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蚌埠日报社
文图资料提供: 蚌埠市博物馆
策划: 朱素贤 资料整理: 贾铁成
编辑: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