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蚌埠学院三下乡:走进母亲河,讲好淮河治理新篇章

©原创 贾铁成 2023-07-17 16:05

淮河岸边古楚都,道不尽人文典故。淮河作为蚌埠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23年7月1日至7月4日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讲好淮河故事”理论宣讲团队开启了为三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指导老师黄宇琛和队长邓博的带领下“讲好淮河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靓淮河工程、蚌埠市博物馆、治淮二村等地,让青春的朝气与美丽的淮河碰撞出火花。

“靓淮河”让淮河巨变看得见

2023年7月1日下午,调研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靓淮河工程。河岸两旁富有生机的植被、来往运动的行人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宣讲团成员和附近居民亲切交流询问他们对于淮河近年变化的感受“看见淮河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真心感到自豪和开心。”“多亏了靓淮河工程让我们曾经的美好蓝图成为现实。”居民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慨。“靓淮河”工程从治淮到靓淮,进一步维护了淮河的生命力,打造了淮河和蚌埠人民共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小组成员看见了“碧海蓝天”的靓淮河工程,感受如今在政府治理下淮河的巨变。为淮河沿岸淳朴的人文风情、厚重的文化自豪的同时,也体会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团队在淮河岸边聆听讲解员对“靓淮河”工程的讲解。

70年治理,见证淮河变化

调研团队在7月2日早晨来到蚌埠学院淮河文化展厅观摩淮河发展的历史。在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洪何苗和讲解员们的陪同下了解淮河历史,领会淮河精神。讲解员玉恒宾对淮河水系千年的分流情况,不同时期的淮河水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理方法进行了一一讲解,通过学习中成员们了解到历史上淮河水患严重,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70年来,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相继建成,淮河流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淮河洪涝灾害 防御能力显著提升。从除水患到兴水利,70年治淮,见证着淮河由大水泛滥变大河安澜的历程。小组成员们互相交流,深刻感悟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仅是毛主席的期望,更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最终在一片热烈讨论中淮河文化展厅的活动圆满结束。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校淮河文化展厅参观,了解淮河文化的渊源。

学习淮河历史,探寻文化内涵

为了解淮河历史故事,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小组成员对蚌埠博物馆馆员郭学东进行采访。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郭学东老师指出,想要了解淮河历史文化,必须要弄清楚淮河的来源,随后向实践团成员普及淮河流域水系概况,重要的干流和支流以及在淮河流域孕育出的文化,团队成员认真聆听郭老师对蚌埠淮河历史文化的详实史实和调查研究对淮河文化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领悟。郭学东老师也对调研小队提出期望,蚌埠淮河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继承依靠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专家,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分担的责任。

接着实践团成员参观蚌埠市博物馆书画展,“流淌的文明——淮河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和考古体验厅,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淮河历史文化陈列是参观调研的重点,实践团成员带着浓厚兴趣游览带有历史痕迹的文物,了解淮河历史知识和文化精髓,体验到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图为实践团队前往博物馆与郭学东老师进行交流。

治淮责任肩上扛,治淮精神永流传

淮河岸边分布着名为“治淮二村”的小区。7月4日下午调研团队便前往治淮二村拜访西汝泽老先生,曾经的治淮小伙也已经不再年轻,在西汝泽老先生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了治淮背后的不易,当时治淮条件艰辛,工地上缺乏机械运输工具,打坝子全靠担挑子,运输石料等全靠人工,还要堤防洪水肆虐的危险。“当时可没有大型的机械,时间也紧迫,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打好坝,大家干起活来可真是拼了命啊。”在与老先生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了治淮背后的故事,与淮河治理来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团队成员感受颇多,深刻意识到淮河文化的调研不只是一份活动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在“治淮二村”社区的街道上拍照留影。

在调研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牢记宣传淮河的责任,将治淮精神融入心中,将对母亲河的爱写在书签上,并将其随机分给来往的同学们并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淮河文化的问题,让治淮精神永流传。

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保护淮河,弘扬淮河文化的步伐仍在继续。此次三下乡之旅,调研团队在实践中学习淮河文化,在交流中领略淮河精神。团队成员增长了有关淮河历史文化的知识,懂得要重视在苦难中孕育出的文化和精神,“讲好淮河文化”小分队将继续加强对于淮河文化的调研和宣传,在实践和实干中秉持对文化根性的持守,淮河文化将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发展和繁荣。

249

淮河岸边古楚都,道不尽人文典故。淮河作为蚌埠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23年7月1日至7月4日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讲好淮河故事”理论宣讲团队开启了为三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指导老师黄宇琛和队长邓博的带领下“讲好淮河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靓淮河工程、蚌埠市博物馆、治淮二村等地,让青春的朝气与美丽的淮河碰撞出火花。

“靓淮河”让淮河巨变看得见

2023年7月1日下午,调研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靓淮河工程。河岸两旁富有生机的植被、来往运动的行人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宣讲团成员和附近居民亲切交流询问他们对于淮河近年变化的感受“看见淮河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真心感到自豪和开心。”“多亏了靓淮河工程让我们曾经的美好蓝图成为现实。”居民们纷纷抒发自己的感慨。“靓淮河”工程从治淮到靓淮,进一步维护了淮河的生命力,打造了淮河和蚌埠人民共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小组成员看见了“碧海蓝天”的靓淮河工程,感受如今在政府治理下淮河的巨变。为淮河沿岸淳朴的人文风情、厚重的文化自豪的同时,也体会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团队在淮河岸边聆听讲解员对“靓淮河”工程的讲解。

70年治理,见证淮河变化

调研团队在7月2日早晨来到蚌埠学院淮河文化展厅观摩淮河发展的历史。在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洪何苗和讲解员们的陪同下了解淮河历史,领会淮河精神。讲解员玉恒宾对淮河水系千年的分流情况,不同时期的淮河水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理方法进行了一一讲解,通过学习中成员们了解到历史上淮河水患严重,1951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70年来,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相继建成,淮河流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淮河洪涝灾害 防御能力显著提升。从除水患到兴水利,70年治淮,见证着淮河由大水泛滥变大河安澜的历程。小组成员们互相交流,深刻感悟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仅是毛主席的期望,更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最终在一片热烈讨论中淮河文化展厅的活动圆满结束。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校淮河文化展厅参观,了解淮河文化的渊源。

学习淮河历史,探寻文化内涵

为了解淮河历史故事,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小组成员对蚌埠博物馆馆员郭学东进行采访。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郭学东老师指出,想要了解淮河历史文化,必须要弄清楚淮河的来源,随后向实践团成员普及淮河流域水系概况,重要的干流和支流以及在淮河流域孕育出的文化,团队成员认真聆听郭老师对蚌埠淮河历史文化的详实史实和调查研究对淮河文化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领悟。郭学东老师也对调研小队提出期望,蚌埠淮河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继承依靠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专家,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主动分担的责任。

接着实践团成员参观蚌埠市博物馆书画展,“流淌的文明——淮河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和考古体验厅,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淮河历史文化陈列是参观调研的重点,实践团成员带着浓厚兴趣游览带有历史痕迹的文物,了解淮河历史知识和文化精髓,体验到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图为实践团队前往博物馆与郭学东老师进行交流。

治淮责任肩上扛,治淮精神永流传

淮河岸边分布着名为“治淮二村”的小区。7月4日下午调研团队便前往治淮二村拜访西汝泽老先生,曾经的治淮小伙也已经不再年轻,在西汝泽老先生的讲述下我们了解了治淮背后的不易,当时治淮条件艰辛,工地上缺乏机械运输工具,打坝子全靠担挑子,运输石料等全靠人工,还要堤防洪水肆虐的危险。“当时可没有大型的机械,时间也紧迫,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打好坝,大家干起活来可真是拼了命啊。”在与老先生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了治淮背后的故事,与淮河治理来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团队成员感受颇多,深刻意识到淮河文化的调研不只是一份活动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在“治淮二村”社区的街道上拍照留影。

在调研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牢记宣传淮河的责任,将治淮精神融入心中,将对母亲河的爱写在书签上,并将其随机分给来往的同学们并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淮河文化的问题,让治淮精神永流传。

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保护淮河,弘扬淮河文化的步伐仍在继续。此次三下乡之旅,调研团队在实践中学习淮河文化,在交流中领略淮河精神。团队成员增长了有关淮河历史文化的知识,懂得要重视在苦难中孕育出的文化和精神,“讲好淮河文化”小分队将继续加强对于淮河文化的调研和宣传,在实践和实干中秉持对文化根性的持守,淮河文化将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发展和繁荣。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