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涂山故事:涂山贞节碑

2023-07-25 09:04 李焕俭  

涂山脚下上洪村南通往凤阳的古道旁,有块大青石镌刻的“贞节碑”。该碑的碑额“圣旨”二字,“文革”动乱被砸毁。今仅剩下半截“苏士元妻朱氏碑。”

“文革”被砸掉半截的苏士元妻朱氏贞节碑。

明清以后,旌表贞节烈女开始制度化、固定化,并且加大了旌表力度,所有设立的贞节碑必须由礼部统一设置,以皇帝的名义旌表,碑头刻有“圣旨”二字,是封建历史的真实见证。

说起上洪村苏士元妻朱氏,耄耋老者无不知晓。原上洪村干部,八旬老人高庆林、七旬老人石守荣介绍,晚清时期,村里妇女朱氏的丈夫苏士元病故。年轻的朱氏,谢绝亲友改嫁的劝说,夜以继日,靠给人做针线女工,奉养公婆,补贴家用。当地私塾先生深受感动,将其节孝事迹呈报给怀远县衙。怀远知县大为赞赏,报经朝廷批准,勒石立“贞节碑”,对其旌表。

上洪村原党支部书记、七旬老人石守荣指认朱氏贞节碑。

朱氏的这块“贞节碑”,实际是孝妇类“列女碑”。列女,在封建社会通常指“守节”或“殉节”的女子,作为女性的“楷模”,载入国史、通史、方志。清嘉庆《怀远县志・列女传》中记载的古今列女,包括“节妇、烈妇、烈女、贞女、孝妇、孝女”等的女性群体。

记载上洪村几位节妇事迹的嘉庆《怀远县志》。

列女的德行,主要体现儒家思想的“节”和“孝”。“节”,指的是“守节”,也就是妇女要保持贞操,丈夫死了以后不能改嫁,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今天看来,这是显然是扭曲人伦,干涉妇女婚姻自由,是应当摒弃的糟粕。孝,百善孝为先,孝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公婆,我国历史上就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典故。孝还引申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明清两朝,上洪村节孝类“贞节碑”有四五块之多。其中载入清嘉庆二十三年知县孙让编纂《怀远县志・列女传》中的“列女”,有三人。其中“儒童石人秀妻冯氏,上洪人,国子监学正冯学贤妹。年二十九夫故,无子,事(赡养)姑舅(公婆)能得欢心。守节三十一年,现年(指清嘉庆二十三年)六十一岁。”

记载涂山上洪村节妇事迹的清嘉庆《怀远县志・列女传》内文。

明清科举应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文童或儒童。上洪村儒童石人秀的妻子冯氏,出身书香门第。哥哥冯学贤,是国子监学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学正是国子监六堂掌管教诲约束学生及讲说经义文字的官员。明朝国子监学正,秩正九品。清朝乾隆初国子监学正,升为正八品。由此可知,正八品的国子监学正冯学贤,当时是怀远县在京城为官的名望人物。清嘉庆《怀远县志》撰稿人员,将列女冯氏哥哥的姓名、官职写入“列女传”,可见文人墨客,对读书取得功名者的崇敬。冯氏29岁,丈夫石人秀病故,膝下无儿无女,冯氏为赡养公婆,不但没有改嫁,还十分孝顺,千方百计操持好家务,事事博得得公公婆婆两位老人的欢心。怀远县志“列女传”言简意赅,寥寥数语,是对冯氏贤孝最好的褒扬。

仅剩的半块贞节碑,孤零零地在上洪村南废弃的怀凤古道旁。

清嘉庆《怀远县志・列女传》还载有:“石人德妻许氏,上洪人,年二十七夫故,守节三十一年。”“武生石峨妻蔡氏,河东(上洪)人。夫故,氏年二十八,遗孤录善甫(甫,意为“刚”或“才”)五岁、书善甫八月。氏养姑(婆婆)教子,有儒家风。嘉庆十七年卒,年七十二。”

武秀才石峨病故,其妻蔡氏年仅28岁。儿子石录善刚5岁、石书善才8个月。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家中突然失去顶梁柱,这日子怎么过啊?蔡氏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儒家风尚,挺起腰杆,擦干眼泪,挪动小脚,以稚嫩的肩膀,挑起赡养婆婆,抚育幼儿,耕耘播种的家庭生活重担。春来秋去,日出日落,四十四载过去,蔡氏含辛茹苦,儿孙满堂,享年古稀有二,青史留名,事迹载入嘉庆《怀远县志・列女传》。

从涂山俯看上洪村。

上洪贞节碑,节孝故事多。清朝中晚期,几百人的上洪村,就出现数位赡养公婆,哺育遗孤,奉献家庭,载入“列女传”的“节孝”女子,可见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当地民风之淳朴。(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实习生 齐悦蓓)

14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