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茂峰/文 刘晨/图
外观整洁漂亮的雪华立体停车库。
一中工农路立体停车库内景。
高高的塔台上,层层叠叠地摆放着一辆辆汽车,停车或取车只需点一下按键或刷一下智能卡,这种只需20多秒钟就能搞定,被称之为“智慧立体停车场”的停车设备在珠城街头一经亮相,立即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智慧是知识经济的代表,绿色是城市发展的未来。立体停车,在中心城区极其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了停车数量最大化,此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还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风景虽好,也要叫好又叫座。记者采访中发现,我市建设的立体停车场普遍“上座率”不高,低的停车率不到二成,多的也只有五成。在立体停车场“吃不饱”的情况下,附近路面临时停车位却一位难求。“一冷一热”的原因是什么,推广立体停车还需要迈过几道槛?本期《深读周刊》为您解读。
【记者体验】 停车取车很方便
高高的塔台上,层层叠叠地停放着一辆辆汽车,存车、取车只须轻点按键,塔台上的空位或爱车就会自动送你面前……
高高的塔台上,层层叠叠地停放着一辆辆汽车,存车、取车只须轻点按键,塔台上的空位或爱车就会自动送你面前……这种被称为立体停车场的新设备,不仅成为珠城一景,还给人们停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在立体停车场停车方便吗,与地面停车有哪些不同?11月5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工农路与胜利路交叉口处的工农路停车场,体验了一番立体停车的魅力。
按照停车引导线的指引,记者将车辆开进停车场,经过控制杆,前行十几米,来到立体停车场高高的停车设备前,此时停车架上已经“托举”着一些车辆。见有车辆进场,值班人员走上前来,在车库门边的键盘上按了一下,栅栏式的车库门自动打开,记者缓缓将车辆开到类似托盘的“甲板”上。车辆停稳后,值班人员再次轻触按键,甲板上的汽车缓缓升空,另一个空位又落在地面上,以备其他车辆停放。
十几分钟后,记者前来取车,报上车牌号,值班人员再一次轻点键盘,原本悬停在空中的车辆随即缓缓下移,此时记者打开手机计时器,仅仅过了15秒钟后,汽车已经稳稳地落在地面上。上车,出库,交费,一次立体停车体验圆满完成。
在记者的观察中,工农路停车设备的外墙经过了简单的装饰,从外面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魔方”。而位于纬四路与涂山路交叉口南侧的立体停车库,庞大的停车装置显露于外,从外面看去,仿佛一个新式的游乐设施,站在外面可以直观地看到车辆的升降过程。
相对而言,位于解放路立交桥南侧的雪华立体停车库,从外观上看更加具有“迷惑性”。米黄色的外立面,数十米高的钢构塔楼,与一旁的楼房建筑并无二致。如果不是墙面上“雪华立体停车库”几个大字,谁也想不到这里“别有洞天”。
见记者前来采访,合肥一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现场经理陈文洪带记者走进控制室,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立体车库的智能操控系统。
“整个车库分为A、B、C、D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停车位一共25层,可停放200辆汽车”。听着陈文洪的介绍,记者环顾四周,控制室里有四台电脑,每台电脑的屏幕上都显示着所控制单元的车辆停放情况。
“存取车辆是否方便,存取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存车大约15秒,取车大约25秒”。见记者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陈文洪给记者现场演示。只见他随手拿来一个磁卡,感应器轻轻一放,“哔——”的一声,车库门自动打开,将车开入,走出车库,果然只用了13秒钟。取车时,再刷一下卡,随着库门打开,记者看到,车辆已经头朝外面,直接出库即可。“车库有自动调头功能,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倒车时可能发生剐蹭”。
【调查走访】 场外拥挤场内“闲”
一台小汽车在地面停车大约要占用16.5平方米空间,立体停车库,平均每辆车占用的地面空间只需1.5平方米。
陈文洪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国内先进的智能立体停车库,与旁边的楼盘项目同步规划建设,车库占地300平方米,共有200个停车位,如果是地面停车场,300平方米地面上大约只能停下20辆车。“立体停车所占用土地资源是地面停车的十分之一。”
地面停车,车的前后左右都在留出一定空间,这样停一台家用轿车大约要占用16.5平方米空间,而立体停车库,由于可以层层叠叠立体停放,车的前后左右不需“留白”,平均每辆车占用的空间只有1.5平方米。
“相对于地面停车,立体停车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说起立体停车库,蚌埠市智慧停车协会会长、蚌埠行星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爱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停车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绕过的坎。停车为什么难,是因为中国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一直在高速增长,而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大城市以及城市的中心区域,土地寸土寸金,不可能留下大量地面空间用于停车,那么立体停车就应运而生。
立体停车节约地面空间的效应十分显著,如果车库设计7层停车,那么每辆车平均占用约3平方米的地面空间,如果设计14层,每辆车占用的空间又减少一半。“根据停车需求,同样的地面空间上,可以灵活设置库容量,这就为城市中心区域停车难找到了一条便捷之路”。
存取方便,智慧高效,具有现代都市特质的立体停车库出现在珠城,是否引领了一种新的停车消费时尚呢?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立体停车库虚位以待之际,车库周边的快车道、慢车道两侧,以及人行道的路面上停满了汽车。有的停在路边的临时停车线内,有的停在线外,还有的见缝插针挤在两车之间,由于空间太小以致车门都无法开启。
立体停车库里明明有空余的停车位,还有专人管理,为什么仍有车主冒着违停扣分罚款的风险选择路面停车呢?一位正在找路面车位的车主告诉记者,他常到这一带办事,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回来,进库停车“嫌麻烦”,因此常常停在路边,“有画线的停车位最好,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只好停在线外。”
“明明有停车库不停,却还要冒着扣分罚款的风险在地面违章停车,无非是为了省几块钱的停车费,但这样做划算吗?”陈文洪向记者说了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一位车主将车子驶进了停车库的院内,一询问停2个小时5块钱,二话没说,一调头又开了出去,在没找到临时停车位的情况下,只得把车停在慢车道上。谁知他刚刚停稳离开,巡逻的交警经过此地,立即贴上了一张“罚单”。“罚款又扣分何必呢,省了小钱,花了大钱,想必这位车主该后悔死了”。
由于不少车主宁愿冒被贴罚单的风险也不愿意进库停车,从而增加了路面交警的执法压力,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的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收费停车场、立体停车库“吃不饱”,也挫伤了他们的投资信心。陈文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雪华立体停车库建设投资2000万元,低下的停车率让收回成本难上加难,“地是拍来的,车库还需日常维护费和人员管理,目前收取的停车费仅能维持日常运营”。
【深入解析】 不愿入库为哪般
在停车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情况下,不是停车收费多少的问题,而是“付费”还是“免费”的问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决定了车主的取舍。
与雪华立体停车库类似,工农路立体停车库同样面临经营困局。蚌埠市智慧停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劲告诉记者,工农路立体停车库地处老城区,车流量很大,周边又没有公共停车场,按说这里是停车场选址的黄金宝地,可就是在这样的停车压力很大的区域,收费停车场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购一台汽车少说也要十几万元,难道买得起车,真的付不起停车费吗?”
不愿入库停车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没有养成停车服务消费的习惯问题,也有图方便的心理需求,更有不少车主心理上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市政协常委、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徐豪认为,汽车大量进入蚌埠家庭是近几年的事,虽然我市存在着一定的停车压力,但与大城市相比,压力还是要小得多。为了应对停车难问题,最近几年交警部门在一些路段的慢车道、快车道两旁画了一些临时停车位,虽为应急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题。由于这些临时停车位全部为免费停车,那么试想,如果能免费停在路边,谁又愿意花钱进库停车呢?在此情况下,进库停车实属“不得已”之举。
在停车服务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情况下,不是停车收费多少的问题,而是“付费”还是“免费”的问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心理上却被放大了无数倍,这也是一些人宁愿冒着违章贴单罚款扣分的风险,也“懒”得进库停车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收费还是免费这样“质”的区别,所有车主养成了停车付费的习惯,那么进库停车就会顺理成章。
对蚌埠车主而言,目前在公共空间停车有N种选择,一是路面临时停车位内停车,二是路面违章停车,三是地面停车场停车,四是地下停车库停车,五是立体停车库停车。其中第一种停车方式,合规又免费,第二种方式虽冒一定的风险,但又会用侥幸与风险对冲,第三、第四、第五种,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停车费用。
在这些选择面前,路面临时停车位停车,因为没有成本,且不受约束,成为车主的“最爱”。当所有的车主都不约而同地作此选择时,路面临时车位一位难求就成为必然。路面违章停车是一种“成本博弈”,“逮住了认倒霉,逮不着就赚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违章停车实际上已经不是金钱意义上的成本考量,而是一种赌博的心理满足”。
如果同样需要付费停车的话,人们考虑最多的是出入的便捷度,而非停车费的多与少。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要提高非地面车位的利用率,就必须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设想,如果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时大幅增加违法停车成本,收费停车场、停车库利用率就会大幅提高。大家都知道,在大城市停车不是付不付费问题,而是愿意付钱也难找到车位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收费停车场(库)与路面停车冷热不均的问题,是蚌埠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的。
【各方观点】 停车难题咋破解
立体停车,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这种停车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代表着城市停车场建设的方向,也是解决停车难题的根本途径。
“免费的路面临时停车位一位难求,根源在于‘免费’二字”。市智慧停车协会会长姚爱民表示,从民生的角度看,划临时停车位是为了方便市民,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临时免费停车位”已经演变为一些车主的“长期免费停车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情形也客观印证了姚爱民的观点。公安新村大门外是兰凤路,在一段长约300米的路面西侧,停着两辆“僵尸车”。由于长期停在路边,车身上落满厚厚的灰尘及干枯的树叶,由于一眼就认出是“僵尸车”,车身上被人写满了“收购二手车”的小广告。
在蓝天路、航华路等居民小区密集处,下班后一些车主并不把车开进小区,而是直接停在路边,为的是方便第二天早上出行使用。正是由于临时停车位失去“临时”效用,使得路面临时停车位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市包括三县的机动车保有量为37万辆,其中市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3.5万辆,而2016年底的数字为13.2万辆,2017年为15.6万辆,2018年年底是20万辆,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达3万辆,如果按照市区常住人口110万计算,平均每5个人就拥有一台小汽车。
汽车的高速增长,与停车位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停车难问题开始在蚌埠上演。为了应对停车难题,政府积极谋划,加快停车场建设步伐。2018年吸收社会资本3800多万元,在龙子湖区、蚌山区和禹会区建设了5个立体停车场,增加车位555个。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在部分道路的快车道或慢车道一侧,划设了15398个“临时停车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高新建小区停车位配比,2011年商品房住宅停车位配比由每户0.5调整到1,2015年起安置房和保障房停车位也由每户0.5个车位提高到0.8个车位,2018年又由0.8个车位提高到每户1个车位,商业建筑由原来的每百平方米0.5个车位,提高至1个车位。仅2018年市区就新增车位4.73万个。”
多方发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题,但由于停车位的绝对量不足,车位增速难以赶上汽车增长速度,停车难仍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停车难题既有客观的资源制约,也存在人为因素,如果现有的停车场、停车库资源能够高效利用,那么停车难问题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突出。如何高效利用现有停车设施?姚爱民认为,应当向合肥等地学习,对路面临时停车位实施计时收费,“免费的午餐”没有了,一方面降低了路面停车压力,可以还路于民,另一方面社会停车场的“上座率”也会增加。“投资建设停车场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社会资本被激活,投资意愿增加,停车场就会大量增加,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停车难”。
路面临时停车位计时收费是否可行?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群体的看法大相径庭。家里没有车的人认为,不仅要计时收费还应当高收费,这样就能减少路面的车辆,让道路真正回归通行功能。家里有车的人则认为,现在有车的家庭占多数,有车并不代表已经是“有钱人”,如果路面临时停车计时收费,势必会增加持车成本,对于停车这样的民生问题,不能用“生意人”头脑思维。
“不同的群体诉求不一样,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有道理,如何取舍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徐豪认为,路面临时停车是否收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不可草率行事,既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要考虑民生诉求,同时还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只有决策既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又符合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才算是科学的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立体停车场,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在十分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大幅度增加停车位,这种发展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题的大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无法“包办”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智慧立体停车场建设。在此方面合肥的做法是,鼓励民间投资,政府补贴。这样可以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停车场建设的积极性,停车基础设施一步步完善,居民停车服务消费意识一步步提高,在某个时间点就会发生“共振效应”,停车难问题就不再是难以解开的“死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