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涂山故事:冯翰林金灯传奇

2023-08-04 10:15 李焕俭  

说起涂山冯翰林金灯,先要从冯氏家族说起。

相传,冯氏家族原居北方黄河流域,明朝出个翰林冯某。冯某世代为农,当年家贫如洗,小锅底经常冒不了烟,吃了上顿没下顿,亲朋好友劝冯某放弃学业,耕田经商,赚些钱财,养家糊口。冯某崇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春夏秋冬,青灯黄卷,废寝忘食,苦读不已。不知是基因遗传,还是天生难取功名,一连十八年,冯某年年到府里赶考,年年名落孙山。四十来岁,早生华发,还是个老童生,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春种秋收,犁田耙地,套车使牛,样样不会,害得妻子儿女,跟着冯某,吞糠咽菜,吃苦受罪。妻子是农村典型的贤妻良母,屡屡劝说冯某:“春宝他爹,你念那诗书管饱还是管饿,收收心帮我一把,种好家中田地,也能多打几斗粮食,全家老小的稀饭也能喝稠些!”

“春宝他娘,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你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吾冯某这辈子不考取功名,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冯某油盐不进,不仅把妻子的话当耳旁风,还劈头盖脸,把妻子狠狠数落一顿。

儿子春宝、秋宝都已二十多岁,实在看不下去老父亲成天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劝说道:“爹啊,您老孙子都快能念书了,您还考那个秀才干啥?不如在家带带孙子,享享清福,省得天天苦读经书,累坏了身子!”

“吾儿春宝、秋宝,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爹这辈子不考取功名,死不瞑目!”冯某意志坚定,吞了秤砣铁了心。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间长了,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再也没有人劝说冯某放弃读书考功名了。想不到的是这冯某,四十有三,文曲星光顾,脑瓜突然灵光起来。县、府、道试,皆中案首,补博士弟子员,一举考中秀才。接下来捷报频传,省城乡试,笔下生花,举人第一,名曰“解元”。

高中解元,县太爷套近乎登门祝贺,捐赠路费,冯某进京赶考,贡院会试,笔走龙蛇,考中贡士。接下来是皇城殿试,冯某妙笔生花,文章新颖,独树一帜。皇帝闻讯,亲阅试卷,拍案称奇,以为冯某是青年才俊,要赐进士及第,钦点为头名状元,给予高官厚禄,甚至想招其为驸马,让其报效朝廷。无奈朝堂之上,目睹冯某花白头发,老态龙钟,心中不由倒吸口凉气,怕点冯某状元,惹文武大臣笑话,迟迟未落御笔。皇上心心念念,不知如何好呢?宰相察言观色,悄悄启奏皇上,言明冯某苦读不易,若不能进入一甲钦点状元,又无缘二名探花、三名榜眼,是否可点二甲第一,不让天下学子寒心。皇上见宰相所言句句在理,心中大喜:“老爱卿此言,正合朕意!”随即提笔御批,冯某二甲第一,名曰传胪,赐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赏金灯一盏,褒其矢志不渝,寒窗苦读数十年。

冯某步履蹒跚,带着皇上赏赐的金灯,来到翰林院赴任。这翰林院人才济济,灿若星辰,同僚们多为生龙活虎的年轻后生,哪有年近五旬的老者。冯某在翰林院履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长期苦读,两眼发花,哈欠连天,体力不支,思来想去,遂启奏皇上,辞去官职,带着御赐金灯,返回故里颐养天年。

冯翰林金灯传奇故事发生地下洪村

这盏御赐金灯,金银铜合金铸造,有灯座、灯腰、灯罩、灯帽。灯座是个吉祥的麒麟,麒麟腹空,是盛放灯油的地方。一次可注灯油一斤二两。灯腰有细管串联灯捻,灯捻连接灯罩,灯罩上的灯帽,好似烟筒,具有排烟助燃功能。夜晚点燃金灯,悬挂厅堂,灯光与金灯交相辉映,金光闪闪,富丽堂皇,高雅气派。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沿淮兵燹战乱,人口稀少,耕地荒芜。冯翰林的子孙,带着这盏金灯,从黄河流域,辗转来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鱼跃虾腾、舟济便利的涂山脚下,搭盖茅庐,安家落户,开枝发叶,繁衍生息,人尊其为翰林冯家。

翰林冯家,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乐善好施,为人忠厚,村坊邻居娶媳妇、嫁闺女,图个吉利讲排场,常去翰林冯家借金灯使用。翰林冯家,喜笑颜开,热情接待,借给金灯。日久天长,附近十里八乡,知道翰林冯家有盏金灯,家中遇到大事小事,都来求借金灯,借后信守诺言,按时归还。

冯翰林金灯传奇讲述人合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奸佞小人,借了翰林金灯,藏在家中把玩,迟迟不还。害得翰林冯家,求爹爹拜奶奶,踏破门槛,好话说了一箩筐,倒贴钱财托人送礼请酒,才讨回金灯。金灯是皇上御赐之物,冯姓传家之宝,响马匪盗闻讯,手持刀枪,踢破房门,闯进冯家,索要金灯。金灯虽说光宗耀祖,保存起来具有生命风险。翰林冯家家主,权衡再三,为防匪防盗,带着金灯,东躲西藏,有家不敢归,一气之下,某日黑夜头加阴天,将金灯偷偷埋进深山老林。老人临终弥留之际,本想把金灯藏匿地点,悄悄告诉儿孙。无奈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瞬间驾鹤而去,翰林金灯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140

说起涂山冯翰林金灯,先要从冯氏家族说起。

相传,冯氏家族原居北方黄河流域,明朝出个翰林冯某。冯某世代为农,当年家贫如洗,小锅底经常冒不了烟,吃了上顿没下顿,亲朋好友劝冯某放弃学业,耕田经商,赚些钱财,养家糊口。冯某崇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春夏秋冬,青灯黄卷,废寝忘食,苦读不已。不知是基因遗传,还是天生难取功名,一连十八年,冯某年年到府里赶考,年年名落孙山。四十来岁,早生华发,还是个老童生,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春种秋收,犁田耙地,套车使牛,样样不会,害得妻子儿女,跟着冯某,吞糠咽菜,吃苦受罪。妻子是农村典型的贤妻良母,屡屡劝说冯某:“春宝他爹,你念那诗书管饱还是管饿,收收心帮我一把,种好家中田地,也能多打几斗粮食,全家老小的稀饭也能喝稠些!”

“春宝他娘,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你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吾冯某这辈子不考取功名,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冯某油盐不进,不仅把妻子的话当耳旁风,还劈头盖脸,把妻子狠狠数落一顿。

儿子春宝、秋宝都已二十多岁,实在看不下去老父亲成天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劝说道:“爹啊,您老孙子都快能念书了,您还考那个秀才干啥?不如在家带带孙子,享享清福,省得天天苦读经书,累坏了身子!”

“吾儿春宝、秋宝,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爹这辈子不考取功名,死不瞑目!”冯某意志坚定,吞了秤砣铁了心。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间长了,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再也没有人劝说冯某放弃读书考功名了。想不到的是这冯某,四十有三,文曲星光顾,脑瓜突然灵光起来。县、府、道试,皆中案首,补博士弟子员,一举考中秀才。接下来捷报频传,省城乡试,笔下生花,举人第一,名曰“解元”。

高中解元,县太爷套近乎登门祝贺,捐赠路费,冯某进京赶考,贡院会试,笔走龙蛇,考中贡士。接下来是皇城殿试,冯某妙笔生花,文章新颖,独树一帜。皇帝闻讯,亲阅试卷,拍案称奇,以为冯某是青年才俊,要赐进士及第,钦点为头名状元,给予高官厚禄,甚至想招其为驸马,让其报效朝廷。无奈朝堂之上,目睹冯某花白头发,老态龙钟,心中不由倒吸口凉气,怕点冯某状元,惹文武大臣笑话,迟迟未落御笔。皇上心心念念,不知如何好呢?宰相察言观色,悄悄启奏皇上,言明冯某苦读不易,若不能进入一甲钦点状元,又无缘二名探花、三名榜眼,是否可点二甲第一,不让天下学子寒心。皇上见宰相所言句句在理,心中大喜:“老爱卿此言,正合朕意!”随即提笔御批,冯某二甲第一,名曰传胪,赐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赏金灯一盏,褒其矢志不渝,寒窗苦读数十年。

冯某步履蹒跚,带着皇上赏赐的金灯,来到翰林院赴任。这翰林院人才济济,灿若星辰,同僚们多为生龙活虎的年轻后生,哪有年近五旬的老者。冯某在翰林院履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长期苦读,两眼发花,哈欠连天,体力不支,思来想去,遂启奏皇上,辞去官职,带着御赐金灯,返回故里颐养天年。

冯翰林金灯传奇故事发生地下洪村

这盏御赐金灯,金银铜合金铸造,有灯座、灯腰、灯罩、灯帽。灯座是个吉祥的麒麟,麒麟腹空,是盛放灯油的地方。一次可注灯油一斤二两。灯腰有细管串联灯捻,灯捻连接灯罩,灯罩上的灯帽,好似烟筒,具有排烟助燃功能。夜晚点燃金灯,悬挂厅堂,灯光与金灯交相辉映,金光闪闪,富丽堂皇,高雅气派。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沿淮兵燹战乱,人口稀少,耕地荒芜。冯翰林的子孙,带着这盏金灯,从黄河流域,辗转来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鱼跃虾腾、舟济便利的涂山脚下,搭盖茅庐,安家落户,开枝发叶,繁衍生息,人尊其为翰林冯家。

翰林冯家,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乐善好施,为人忠厚,村坊邻居娶媳妇、嫁闺女,图个吉利讲排场,常去翰林冯家借金灯使用。翰林冯家,喜笑颜开,热情接待,借给金灯。日久天长,附近十里八乡,知道翰林冯家有盏金灯,家中遇到大事小事,都来求借金灯,借后信守诺言,按时归还。

冯翰林金灯传奇讲述人合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奸佞小人,借了翰林金灯,藏在家中把玩,迟迟不还。害得翰林冯家,求爹爹拜奶奶,踏破门槛,好话说了一箩筐,倒贴钱财托人送礼请酒,才讨回金灯。金灯是皇上御赐之物,冯姓传家之宝,响马匪盗闻讯,手持刀枪,踢破房门,闯进冯家,索要金灯。金灯虽说光宗耀祖,保存起来具有生命风险。翰林冯家家主,权衡再三,为防匪防盗,带着金灯,东躲西藏,有家不敢归,一气之下,某日黑夜头加阴天,将金灯偷偷埋进深山老林。老人临终弥留之际,本想把金灯藏匿地点,悄悄告诉儿孙。无奈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瞬间驾鹤而去,翰林金灯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