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张巷村的老“墩”和“如意庵”

2023-08-15 08:48 严夕升  

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乡张巷村,地处风景秀美的东芦山脚下。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合蚌高铁,水蚌线穿插而过,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张巷村辖陶家、孙家、下王、张巷四个自然村。

东芦山。   徐怀明 摄

老墩位于下王自然庄的东北角,老墩残存的遗迹尚存,老墩呈东西长方形的大土堆,四周高低不平,但中间较为平坦。这也符合墩的本义:平地有堆。村中乡贤张祖太自豪地说:“根据《凤阳县志》记载以及老一辈的流传,我们村老墩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都属于凤阳府管辖,张巷村的老墩也是凤阳城出城的第一墩,当时老墩留有东南西北四个出入门,甚为壮观。传说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元朝时称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今安徽凤阳县)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那时的墩就是为了向北京(汴梁)、西安等方向传送军情、政务、书信等建立的跑马车辆的转送联络站,据说20里设一个墩,因此张巷村留有通往凤阳城的古马道,但后来因为重臣刘基(即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后来朱元璋就选择在南京建都了。二十里设置的第一个墩——张巷村的墩,因长年不用而废弃,而后有下王庄人在此落户,开荒扩地,在老墩周围耕种的农民耕地时偶尔能翻出瓦片和青砖,但现如今老墩的原貌已经荡然无存了,只能看到一个突出的大土堆。

老墩遗迹。严夕升 摄

,其间还有一个老墩的传说,据说张巷村的张姓和王姓是大族,曾经也有在老古墩安葬已故先人的想法,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有个云游四方的高僧路过张巷村,就有张姓有名望的族人请教高僧能否在老古墩安葬先人,高僧说如果安葬必有血光之灾,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有这个想法了。

张巷村南面的山叫东芦山,在东芦山的偏南一点有个芦山寺,在东芦山的北面半山腰有个大平台叫如意庵。据老一辈人说,当时芦山寺居住有一百多个和尚,如意庵居住几十个尼姑。清末民国初,在东芦山,每年阴历打春时节,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赶热闹,各地的锣鼓班,唢呐班,玩狮子、玩猴的都聚集在这个地方,到芦山寺和如意庵烧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地方政客、豪绅也都到此游览。后来据说日本人来了后,芦山寺的和尚和如意庵的尼姑因害怕都跑光了,芦山寺和尼姑庵的建筑在“文革”期间也被毁坏殆尽,现在存留的只是遗址。

东芦山顶峰。  徐怀明  摄

张巷村是一个有着较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村里的文化传承比较久远,村里的遗存不但有老墩、如意庵,还有传说中明代武进士留下练武的石锁、以及明代开挖的古井遗址等,还有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陶万国的烈士墓地。

如今的张巷村,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张巷村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幸福村庄蝶变。

一段老墩和如意庵的记忆,就是一段悠远厚重的历史,虽然他们的原貌不存在了,但他们尘封的文化积淀还在,只要村还在,老少爷们还在,他们的故事就在。(作者 严夕升  编辑 徐怀明)


12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