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何极与文笔峰

2023-08-15 09:14 蚌埠新闻网  

文笔峰,即文笔塔,坐落小涂山巅,塔底粗圆,塔顶细圆,似文人的毛笔,又似底圆上尖的圆锥,故民间称该山为“锥子山”或“文笔峰”。

荆山峡谷:下面的小山是小涂山,文笔塔曾建在该山顶。

说文笔峰,不能不说青乌术者何极。何极,祖籍山东濮州。何极的烈祖何显,以及何显祖上七代,均为元朝高官,出过大将军、万户侯等。其中,何显初任元朝濮州达鲁花赤(蒙古语译音,意为“镇守官”),因功擢升淮安路(路:元朝行政机构)治中,封中顺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元末战乱流徙怀远,洪武三年卒葬荆山,子孙因此落籍怀远。从何显迁居怀远算起,到何极已有六世。

何氏家族,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名人辈出。何显的曾孙何锭,明正德年岁贡,授山东滋阳县丞;晜(kūn)孙何森,明嘉靖年岁贡,授广东雷州府推官,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口碑载道。

人各有志,志向不同。何森的大弟何极,虽无缘举人进士,但期望怀远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热衷于钻研青乌之术。

何极因精通青乌术,时年在怀远较有名气,人称何先生。开街修路、凿井建房、盖庙建祠等,请他看风水的络绎不绝。何极因此家境殷实,常捐米面油盐,接济街坊邻居。

明万历年三月三,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何极带上勘测风水的罗盘,告诉妻子踏青远足,从卞和洞向上沿蚂蚁窝登临荆山之巅。何极举目向山下怀远县城眺望,莘莘学子攻读的怀远学宫,地脉位于荆山北麓,云龙岗像虬龙一样逶迤盘折而下,溪水潺潺的碧溪涧如玉带环绕其左右,学宫环境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再移目向东远眺,巍巍涂峰披翠,滔滔淮水拖蓝,涡淮两水白帆点点,淮北平原云雾缭绕,双山双水绕双城的怀远,如淮上明珠,美不胜收。“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明朝宰相汪广洋的《荆山》诗意扑面而来。何极情不自禁击掌慨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乃人间胜境也!”

然而,怀远山势起伏未能连绵,尤其是学宫地脉起于荆山云龙岗,淮河对岸的小涂山在五行中,“金、水、土”居多,而“木、火”偏少,明显不足也。如此风水地势,对怀远学子科举仕途极为不利。为培补怀远地理形势之不足,何极自己出巨资,购买砖石等建材,聘请能工巧匠,选黄道吉日动工,在涂山西南麓的小涂山巅,建造一座七级宝塔,命名为“文笔塔”,又名“文笔峰”,意为“文昌帝君点魁之笔”。

文笔塔建成后,成为怀远著名地标性景点,站在荆山向东眺望,文昌宫、青云楼、云龙岗、学宫(县学)、文庙、魁星阁、砚台池、文笔塔,将起伏绵延的荆涂二山紧连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如同为学子打造一道平步青云的天梯,怀远“求学、乐学、善学”之风在淮上盛行。明万历十三年,怀远知县经仁恒登荆山,放眼学宫风水,在《文峰夕照》中礼赞:“踞阜依岩淮水滨,天然清旷绝无尘;中原罗网无遗杰,不说当年赋硕人。”

明朝亡,清朝立。时光流逝,兵燹战乱,灾害频繁。清朝康熙年间,何极首建文笔塔,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不幸毁于地震。或许是偶然巧合,或许是改朝换代对教育的影响,文笔塔倒塌后,怀远科考中举者明显稀少。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怀远廪生杨廷瑶,传承何极美德,出面筹资重建了文笔塔。从此,科举步入仕途者接连不断。好事多磨,乾隆五十二年(1787),文笔塔又毁于雷电。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杨如兰、杨新兰秉承其父杨廷瑶的意愿,发扬何极首建文笔塔精神,与乡绅魏维烈、魏维琪、杨步超、杨士纬、杨元亮、何士泰、方贯一等,策划筹资重建文笔塔。在“远近好义者”和怀远知县周承章等人鼎力相助下,杨氏兄弟置办材料,聘请工匠,当年夏季在原址动工,三个月时间宝塔即建成。古人在《文笔塔记》中点赞:“塔高六丈有奇,侵云逼汉,控引荆涂,巍巍乎与学宫相辉映,洵足以补天工,称巨笔矣!”

乾隆五十六年重建的文笔塔,用工讲究,材料精细,与原先的相比,塔为七层,底层全用花岗岩巨石圈砌,其上六层皆用青砖。塔高二十余米,底座周长十四米,每层四面均建有拱门,雕有佛像。宝塔造型匠心独运,工艺玲珑剔透,举目望之,一塔高耸,百舸争流,山光水色,犹如仙境。

建塔虽与科举无关,但怀远学宫教谕、训导,每每以邑人建塔的赤诚之心,激励学子以“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精神,刻苦磨砺,奋发求学,怀远学风在淮上尤为浓厚,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灿若星河。官居尚书、总督、侍郎、巡抚、提督、总兵、知府、知州、知县者数以百计。始建文笔塔的何极家族,靠读书中进士、举人,担任知县、县丞者不胜枚举,热衷青乌术亦不乏其人,何极后裔大伟便是传承者。

乾隆五十六年重修文笔塔的杨氏兄弟,兄杨如兰乾隆五十七年在江南乡试高中举人,朝廷大挑人才,分发山东省,先后署寿张、汶上、滋阳等县知事,继而升任七品临邑知县。弟杨新兰乾隆五十四年在江南乡试高中举人,嘉庆六年朝廷大挑人才授山东长山县七品知县,嘉庆十五年升任五品东平州知州。

文笔峰为涂山著名景观,“文革”被毁至今已经57年。2015年,涂山由怀远划归蚌埠,蚌埠市禹会区涂山风景区谋划重建该塔。

(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80

文笔峰,即文笔塔,坐落小涂山巅,塔底粗圆,塔顶细圆,似文人的毛笔,又似底圆上尖的圆锥,故民间称该山为“锥子山”或“文笔峰”。

荆山峡谷:下面的小山是小涂山,文笔塔曾建在该山顶。

说文笔峰,不能不说青乌术者何极。何极,祖籍山东濮州。何极的烈祖何显,以及何显祖上七代,均为元朝高官,出过大将军、万户侯等。其中,何显初任元朝濮州达鲁花赤(蒙古语译音,意为“镇守官”),因功擢升淮安路(路:元朝行政机构)治中,封中顺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元末战乱流徙怀远,洪武三年卒葬荆山,子孙因此落籍怀远。从何显迁居怀远算起,到何极已有六世。

何氏家族,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名人辈出。何显的曾孙何锭,明正德年岁贡,授山东滋阳县丞;晜(kūn)孙何森,明嘉靖年岁贡,授广东雷州府推官,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口碑载道。

人各有志,志向不同。何森的大弟何极,虽无缘举人进士,但期望怀远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热衷于钻研青乌之术。

何极因精通青乌术,时年在怀远较有名气,人称何先生。开街修路、凿井建房、盖庙建祠等,请他看风水的络绎不绝。何极因此家境殷实,常捐米面油盐,接济街坊邻居。

明万历年三月三,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何极带上勘测风水的罗盘,告诉妻子踏青远足,从卞和洞向上沿蚂蚁窝登临荆山之巅。何极举目向山下怀远县城眺望,莘莘学子攻读的怀远学宫,地脉位于荆山北麓,云龙岗像虬龙一样逶迤盘折而下,溪水潺潺的碧溪涧如玉带环绕其左右,学宫环境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再移目向东远眺,巍巍涂峰披翠,滔滔淮水拖蓝,涡淮两水白帆点点,淮北平原云雾缭绕,双山双水绕双城的怀远,如淮上明珠,美不胜收。“荆山有玉天下名,玉去山存县治幽;九涧只从松顶落,八河旁绕石根流。”明朝宰相汪广洋的《荆山》诗意扑面而来。何极情不自禁击掌慨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乃人间胜境也!”

然而,怀远山势起伏未能连绵,尤其是学宫地脉起于荆山云龙岗,淮河对岸的小涂山在五行中,“金、水、土”居多,而“木、火”偏少,明显不足也。如此风水地势,对怀远学子科举仕途极为不利。为培补怀远地理形势之不足,何极自己出巨资,购买砖石等建材,聘请能工巧匠,选黄道吉日动工,在涂山西南麓的小涂山巅,建造一座七级宝塔,命名为“文笔塔”,又名“文笔峰”,意为“文昌帝君点魁之笔”。

文笔塔建成后,成为怀远著名地标性景点,站在荆山向东眺望,文昌宫、青云楼、云龙岗、学宫(县学)、文庙、魁星阁、砚台池、文笔塔,将起伏绵延的荆涂二山紧连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不缺,如同为学子打造一道平步青云的天梯,怀远“求学、乐学、善学”之风在淮上盛行。明万历十三年,怀远知县经仁恒登荆山,放眼学宫风水,在《文峰夕照》中礼赞:“踞阜依岩淮水滨,天然清旷绝无尘;中原罗网无遗杰,不说当年赋硕人。”

明朝亡,清朝立。时光流逝,兵燹战乱,灾害频繁。清朝康熙年间,何极首建文笔塔,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不幸毁于地震。或许是偶然巧合,或许是改朝换代对教育的影响,文笔塔倒塌后,怀远科考中举者明显稀少。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怀远廪生杨廷瑶,传承何极美德,出面筹资重建了文笔塔。从此,科举步入仕途者接连不断。好事多磨,乾隆五十二年(1787),文笔塔又毁于雷电。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杨如兰、杨新兰秉承其父杨廷瑶的意愿,发扬何极首建文笔塔精神,与乡绅魏维烈、魏维琪、杨步超、杨士纬、杨元亮、何士泰、方贯一等,策划筹资重建文笔塔。在“远近好义者”和怀远知县周承章等人鼎力相助下,杨氏兄弟置办材料,聘请工匠,当年夏季在原址动工,三个月时间宝塔即建成。古人在《文笔塔记》中点赞:“塔高六丈有奇,侵云逼汉,控引荆涂,巍巍乎与学宫相辉映,洵足以补天工,称巨笔矣!”

乾隆五十六年重建的文笔塔,用工讲究,材料精细,与原先的相比,塔为七层,底层全用花岗岩巨石圈砌,其上六层皆用青砖。塔高二十余米,底座周长十四米,每层四面均建有拱门,雕有佛像。宝塔造型匠心独运,工艺玲珑剔透,举目望之,一塔高耸,百舸争流,山光水色,犹如仙境。

建塔虽与科举无关,但怀远学宫教谕、训导,每每以邑人建塔的赤诚之心,激励学子以“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精神,刻苦磨砺,奋发求学,怀远学风在淮上尤为浓厚,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灿若星河。官居尚书、总督、侍郎、巡抚、提督、总兵、知府、知州、知县者数以百计。始建文笔塔的何极家族,靠读书中进士、举人,担任知县、县丞者不胜枚举,热衷青乌术亦不乏其人,何极后裔大伟便是传承者。

乾隆五十六年重修文笔塔的杨氏兄弟,兄杨如兰乾隆五十七年在江南乡试高中举人,朝廷大挑人才,分发山东省,先后署寿张、汶上、滋阳等县知事,继而升任七品临邑知县。弟杨新兰乾隆五十四年在江南乡试高中举人,嘉庆六年朝廷大挑人才授山东长山县七品知县,嘉庆十五年升任五品东平州知州。

文笔峰为涂山著名景观,“文革”被毁至今已经57年。2015年,涂山由怀远划归蚌埠,蚌埠市禹会区涂山风景区谋划重建该塔。

(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