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靳瑾)蓝天白云一直被视为品质生活的标配。如今在蚌埠人的朋友圈里,“蚌埠蓝”稳居刷屏的流量担当。而为了蚌埠蓝,我市引进了大气网格化监管团队,请第三方来“找茬”,第一时间解决污染空气的问题。
“上午十点,位于解放路和涂山路交叉口的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突然上升。据排查,是工地扬尘导致。”看到蚌埠市蓝天保卫战工作微信群里的消息,市环境生态局大气科负责人李亮立刻和同事们赶到现场。原来是一在建工地没有严格落实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要求,有部分工序未采取湿法作业,又违规使用了黑烟农用机械,影响了周边空气质量。在环境执法人员监督和督促下,存在问题的建筑工地立即停止了扬尘违法行为,并采取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整改。工地完成了整改,监测点位数据也恢复了正常。
从去年10月起,我市引入第三方大气网格化监管团队。结合城市布局及地理、气候等的影响,在市区安装了310个微型站点,包括敏感区域和重点企业监控网格、移动监测车、激光雷达立体监测体系等。通过实时综合数据,构筑起全覆盖的大气质量监控网络,尤其针对产业集聚区、企业、工地、餐饮区、汽修喷涂等重点污染区域进行精准监控。一旦发现某地监测数据偏高或异常,就会及时在微信群中发布信息,并由所在辖区安排人员到异常数据点位附近排查污染源,以便第一时间采取整治措施。有了精准锁源、科技治霾,一年的时间已发现并交办各部门处理污染源1000余个。
除了“找茬”,第三方大气网格化监管团队还会根据收集到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定量分析区域的污染特征,有针对性地出具分析报告,提出管控建议,作为市大气办制定政策的参考。“截至10月底,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改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李亮颇为自豪地介绍,“大气污染点多面广,扩散性强。光靠过去的老办法,执法人员跑断腿也不能把所有污染源都掐灭在萌芽状态。”他告诉记者,有了网格化监管体系,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响应与处理时间差大为缩短,环境治理的靶向性也大为增强。如今,我市已基本形成一套集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管理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环境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