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副刊】古人的浪漫七夕

2023-08-22 09:07 蚌埠新闻网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也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这天,隔河相望的牛郎与织女,在喜鹊的帮助下得以团聚。

这个浪漫的传说,不仅在古时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也为爱情增添了一丝浪漫。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呢?

  早在汉代,穿针乞巧是当时最为盛行的庆祝活动。七夕当晚,少女们不仅会穿针引线,还会清扫庭院,并在庭院里的供桌上,摆着瓜果和供品,以祈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拥有一手好的针线活儿。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喜欢“晒”七夕。相传龙王在七夕这天,会特意晒一晒鳞片。所以,人们也称这天为“龙王晒鳞日”。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晒衣。视书如命的读书人,思想更为活跃,他们爱读书,更注重对书的保养。因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书籍易受潮,所以七夕晒书,成为读书人独有的庆祝活动。

  到了南北朝时,除了穿针乞巧,还多了一项新的庆祝活动,那就是“喜蛛应巧”。所谓“喜蛛应巧”,就是长辈们提前准备好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待“穿针乞巧”后,大家都去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直至繁华的唐代,不仅沿用了穿针乞巧和赛巧,还会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和织女。所谓磨喝乐,是梵文的音译,汉化后变成了可爱的儿童偶人。人们通过磨喝乐向牛郎织女祈愿,借此来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

  除了送磨喝乐外,未婚男女还会送团扇来表达爱意。传说西施范蠡一见钟情,西施不仅浣纱厉害,手工活更是精细,她在团扇上编织出自己的容貌,然后将这柄扇子送给范蠡,进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清代的七夕节非常隆重,京城内外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庙会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就是巧果了。巧果通常是用面粉做成各种花朵的形状,油炸定型后,形状玲珑可人,味道香甜,寓意吉祥,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宫中的巧果更是讲究,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制作的巧果样式繁多,宫中采用七个带有节日图案的盒子来盛装七种巧果。

  七夕那晚,除了穿针乞巧外,投针取巧更为盛行。所谓投针乞巧,就是女人们在庭院内,放一碗清水,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在水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图案的形状越漂亮,就证明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

  古人的七夕似乎相较于现代人来说,更加浪漫,他们用独特的智慧,将七夕过得丰富多彩,又富有诗意。

(作者 崔安宁  编辑 徐怀明)


13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