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硕果累累、红叶似火、景色宜人的中秋节到了,那么,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古诗词里的中秋节。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所见,月色如水,桂花飘香。那广寒宫中也是清冷的吧,今夜望月的又何止我一人,皎洁的月亮,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后两句极具感染力,抒发了中秋怀远之情。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中秋佳节离乡在外的游人。
苏轼一生,屡屡外放,与亲人常别离,他的《阳关曲·中秋月》却写了一次月圆人也圆的中秋节,他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诗写中秋兄弟团聚。月儿冰清玉洁美好可人,赏心悦目,这样的美景真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在哪里,与何人共赏呢,让人生出悠悠不尽的情思。
元好问《倪庄中秋》:“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诗人回忆童年,那时年幼不知人生的艰难,由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内容实在,感情真挚。
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漫漫淮海上银子一样雪白,月圆之时,蚌才孕育珍珠。月亮若无人修理,那儿的桂树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吧。丰富的想象大胆奇特。
晏殊《中秋月》:“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诗人由旅人在中秋团圆夜,独自向隅,联想到月宫中的嫦娥,陪伴她的只有清清冷冷的月宫,和孤寂的桂树。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桃源县。诗中把中秋夜写得如梦如幻,用月光笼罩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夜,桃源玩月,写月之景,玩之情。
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四面歌残终破楚”,“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的抒怀之作,它冲破家庭的牢笼,不甘心当贵夫人,投身革命,献身救国事业。
中秋节,这个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第二大传统节日,古代文人对着中秋月,有着各种情感和诉说。描写中秋的诗词,抒发了文人的羁旅之思,思亲的惆怅之情,亲人团聚的喜悦,人生的艰难,奇幻独特的想象,仙女嫦娥,把玩明月,以及革命救国等不同的情感。迁客骚人借一轮中秋月抒写了自己的怀抱。
(作者 李敬荣 编辑 徐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