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解释:长,年龄大,辈分高;子,为儿子。长子,为先出生年龄最大的儿子。怀远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大小排灌站达370余座,灌溉面积158万亩,水稻面积超过百万亩。那么,谁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怀远县灌溉站的“长子”呢?《怀远县志》(1911—1985)记载:“白莲坡”!
白莲坡机电灌溉站坐落在荆山镇芡河南岸。站名源于白莲坡地名。白莲坡土称老雁窝,为大雁栖息拉屎的河湾地,因土质肥沃,旱稻飘香,加工的大米,米粒饱满,晶莹如玉,煮粥清香扑鼻,能挑三层皮,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品尝,故曰“白莲坡贡米”。为扶持农民旱稻改水稻,增加粮食产量,1953年宿县专署水利局拨款,在这里兴建怀远县首座机电灌溉站。
白莲坡电灌站渠道
建站起名,目的是为了立项。征集站名时,有人说:“这里地处大柳沟,叫柳沟机电灌溉站,名正言顺!”也有人说:“芡河芡河,天天飞出一群金鹅!芡河物产丰饶,名以地传,叫‘芡河机电灌溉站’如何?”还有人说:“这里是何氏家族发祥地何大郢,物华天宝,人才辈出,路人皆知,命名为‘何大郢机电灌溉站’,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参与起名的邵、何、吴、胡、杨、郑、陆等姓名望人物,都推荐了站名。负责收集站名的工地文书,听来听去,心中琢磨:不就是起个机电灌溉站的名字吗,大伙争执不下,劳心伤神,耽误时间,不如将大家建议的站名,上报县水利局,让局领导敲定算了。
文书想到这里,站起来,故意提高嗓门说:“各位,大家若没有好的提名,我建议提名到此为止……”文书话音未落,一位七旬老者,猛吸两口旱烟,把铜烟袋往地上“啪啪”连磕两下,站起身来,亮开嗓门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说话啰唆。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建机电灌溉站为啥?不就是为了旱田改水田,发展高产水稻吗?这灌溉站坐落在我们祖祖辈辈种旱稻的‘白莲坡’河湾地,我看哪,这站名就用那片河湾地命名,叫‘白莲坡’!”
老汉说得有理有据。他话音刚落,大家兴高采烈地附和:“好,好!”噼里啪啦鼓起掌来。文书见大伙意见一致,遂将“白莲坡”站名,报告给县水利局。水利局几位领导见了,异口同声:“好,就这么定,叫‘白莲坡’!”就这样,白莲坡站名,一锤定音。
名正言顺,事事都顺。国家10.5万元巨款拨付到位,购买25匹马力单缸柴油机8台,配套8台水泵。经过一个冬春奋战,1954年春,白莲坡机电灌溉站竣工。该站设计每秒流量1.12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余亩。
荆山镇白莲坡村一望无际的水稻
好事多磨。1954年7月,淮河发大洪水,该站灌溉设施被毁。1955年,国家拨款重新修复。1962年,上桥电力排灌站建成,白莲坡周边土地纳入上桥大灌区。1972年,茨淮新河开挖,河道从这里穿过,白莲坡土地被一分为二,南岸属找郢,北岸属荆芡。荆芡万余亩土地,夹在南北两河、东西两湾汊中间,像孤独的岛屿,脱离上桥灌区,水田又成了旱田。怀远县水利局急农民所急,从上桥变电所接线,架设一条输电专线,安装3台100千瓦电动机,配套3台12吋水泵,将“白莲坡机电灌溉站”,改为“白莲坡电力灌溉站”。推上电闸,电机轰鸣,清凌凌的芡河水,喷珠杨波,欢唱奔流,又流进古老的白莲坡土地。
今日,怀远县大小排灌站,星罗棋布,越建越先进,越建越漂亮。虽说白莲坡灌溉站,年届古稀,老态龙钟。但是,它作为全县灌溉站的“长子”,并以贡米品牌“白莲坡”命名,在怀远稻米种植和灌溉发展史上,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作者 李焕俭 文/图 编辑 徐怀明)